散文《第一次笔会》作者:黎强

黄河文化 2022-09-04 22:36:05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是一个在森工企业当车间工人的愣头青。从高中时期就喜欢舞文弄墨的我,被文学创作的神圣之光指引着,做着诗人梦、作家梦,不断地写了一些诗歌、散文,又不断地遭遇无情的退稿。春去秋来之后,陆续在县里《几江》文艺小报上发表了小诗《大雁》《林海短歌》等,县文化局、县文联很重视文艺创作,经常性组织文学爱好者召开座谈会,邀请省市著名作家、诗人授课,使县城一大批热衷文学创作的初出茅庐者受益匪浅,我也是其中之一。各种创作座谈会、写作培训会、名家讲座,既增长了文学创作知识,又增长了文学创作技巧。后来,我在《星星》诗刊发表了诗歌《故乡的黄桷树》,误打误撞一下冲上了省级刊物平台,得到了来自文朋诗友的肯定,也受到了县里面的重视。

大约是在1985年5月份左右,县文化局创作办公室陈光愣老师通知我,于某天某日前往位于綦江三江的四钢厂参加《重庆日报》笔会。参加笔会?我生怕自己听错了通知,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既高兴又惶恐。高兴的是,我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居然可以参加《重庆日报》的笔会,需知《重庆日报》是党报,是一流大报也,参加笔会是我莫大的荣幸呀。惶恐的是,我一个创作成绩平平的作者,哪有底气面对文学创作上的各路精英哟?我有点想打退堂鼓,把这个心里想法告诉了诗友施迎合,他当时在县城诗坛已经小有名气了。施迎合以老作者、大哥哥的口吻鼓励我,不要虚场合,一定要参加,《重庆日报》笔会,县里面指派你参加,不要辜负了。再说啦,再大的作家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去参加笔会,对自己的创作是一个提升。我点点头,算是吃了颗定心丸。

那天,我和施迎合辗转到了笔会地点四钢厂。我记得,前来迎接我们的除了《重庆日报》笔会的工作人员、副刊编辑饶蓓、张亦文以外,还有钢厂的主要负责人蒲海清(曾任重庆市市长)、秦玉琴(曾任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政协主席)以及钢厂工会组织的舞蹈队一干漂亮姑娘们。四钢厂还在厂区俱乐部组织了一场舞蹈晚会,来自市里及各区县的与会者悉数参加。我还发生了一桩小笑话:当钢厂的舞蹈姑娘大方的来到我面前,邀请我进入舞池跳舞时,我却因为不会跳舞,红着脸勉强和伴舞姑娘凌乱的走了两步,连说了几声对不起,就脱兔似的返回自己的座位上发呆。但我心里面很过意不去,便求教于施迎合跳舞的基本要领。施哥如此这般的给我耳提面命,我似乎找到了跳舞的感。当下一曲《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旋律一起,我很绅士地去请来那位姑娘,总算把一曲跳完了。可我的背心,早已经汗津津的啦。

在笔会上,我第一次认识了作家黄济人、曾宪国、陆大献,我第一次认识了诗人培贵、杨山、牛翁,我还第一次认识了现在早已蜚声国际文坛、《饥饿的女儿》的作者、著名作家虹影女士。当时,她娇小的身材、齐耳的短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会期间,我还聆听了作家们、诗人们的讲座,他们深入浅出的授课,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他们讲到作品要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讲时,让我感触良多,记忆犹新。《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资深编辑张亦文老先生操着一口带有江浙口音的重庆话,为与会的文学爱好者们讲授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技巧,在我的心中打开了一扇文学创作的明亮之窗。张亦文老先生深入浅出的讲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笔会最后一天议程,是与会作者需要提交笔会作品。这可是硬性任务、刚性任务,我可不能给县里面丢脸呀!可我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倚马可待、下笔如神的高度,写什么呢?从哪里入手呢?我完全是一头雾水。这时,还是施哥看出了我的焦虑,说,走,到外面去转转,别老待在房间瞎想乱编的。我和施哥走出房间,在钢厂非作业区漫步,看高高的高炉,看宽宽的步道,看蓝蓝的工装,看艳艳的花朵。走着走着,我被钢厂一座小亭子里静坐读书看报的蓝色身影吸引住了,脑海里瞬间跳出了“阅览亭”的字眼,像有灵光乍现。我忙转身返回宾馆房间,在稿笺上飞快写下标题《钢厂阅览亭》《蓝色咏叹调》,并一气呵成完成了初稿。在施哥的指导下,我又对作品进行了打磨,总算按时交稿了。在回到县城不几天,我的短诗《钢厂阅览亭》发表在《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上,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副兴奋剂、助燃剂,它给了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的激励和鼓励。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一直坚持。有作品《老家在中国》被美国北美电视台版权收购,出版了歌词集《爱在心底流淌》《爱的音符生动点缀》等两部,还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诗歌近200余篇(首)等,圆了我的文学梦。

这就是我在文学路上的第一次笔会,是我迈向文学创作道路的首站,是《重庆日报》给我了坚持文学创作的源动力,成就了我热爱文学创作并矢志不渝的初心。

我知道,如果说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的成绩,是我参加《重庆日报》笔会,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它枝繁叶茂,蓬勃生长

作者简介:黎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办公室高级经理。已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歌词(曲)作品1500余首(篇),获奖无数。著有歌词集《爱在心底流淌》、《爱的音符生动点缀》。代表作《老家在中国》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美国北美电视台播出之后在华人中引起广泛好评。近年来,为纪录片《非遗中国.重庆瑰宝》创作片尾曲《传承》,还相继创作出《中国故事》、《美丽中国》、《腊月》、《向你靠拢》、《中国,我的永远爱》、《我的名字叫七一》、《红军党员》等歌曲广泛传唱。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