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丨延白曹氏家族:慈圣光献皇后与宋代历史

闻宁说事儿 2024-09-06 10:22:54

慈圣光献皇后(1016-1079),曹彬第五子曹玘[qǐ]之女,宁晋县延白村人。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诏聘入宫。《宋史》载:“后性慈俭,重稼穑,常禁苑种谷、亲蚕,善飞白(帛)书。”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仁智贤明,德高望重。经抱养皇储、智平宫乱、王安石变法、垂帘辅政、修《资治通鉴》、乌台诗案等大事件。被世人称为一代贤后。入《宋史》《畿辅通志》《邢台通史》《真定府志》《赵州志》《宁晋县志》《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等典籍。

宁晋延白村东北二里多地,有一个大土丘,现在南北有50米长,东西有20米宽,高出周围约3米,上面长满了杂树野草,老远望去一片荒凉。但是,就这一个土丘,在宋代曾是一个充满荣耀的地方,它是北宋第四个皇帝宋仁宗的皇后慈圣光献皇后—曹娘娘的梳妆楼遗址。

将门才女 懿德上闻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宁晋县延白村曹家一个女孩呱呱落地,她就是后来宋仁宗的皇后。曹家在宋代是朝中重臣将门之家。有“曹半朝”之称。曹皇后的爷爷曹彬活跃在宋初。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他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向北攻打太原,向南进攻后蜀、南唐、吴越。官至枢密使,是宰相之职。死后配享太祖庙,封济阳郡王,谥武惠。

大伯曹璨、三伯曹玮皆成边名将,其三伯曹玮“将兵四十年未尝少失利”。二伯父曹珝娶秦王赵德芳的女儿兴平郡主,官至昭宣使。她父亲叫曹玘,受曹彬嘱托在宁晋原籍守先祖坟墓。

曹皇后生活在将门官宦之家,自小聪慧伶俐,年龄不大就能赋诗写文,15 岁古今书籍博览无遗,而且过目不忘。尤其是飞白体书法那更是一绝。描龙绣风这些女红更是不在话下。曹皇后的品德才能,二伯母(兴平郡主)看在眼中喜在心上,常盘算给侄女选一个合适的人家。

招聘入宫 母仪天下

仁宗的皇后郭氏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在天圣二年(1024)被册封为皇后。但是当时仁宗宠幸尚、杨两位美人。这两位美人经常与郭皇后发生口角,宋仁宗也想废掉这个皇后。明道二年(1033),23岁的宋仁宗赵祯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有一天,尚美人又在仁宗面前说郭皇后的坏话,郭皇后一怒之下,上前抽打尚美人的嘴巴。仁宗见状连忙上前劝解,结果被郭氏误打颈部,仁宗不由得大怒。在内侍阎文应的撺掇下,农历十二月,仁宗下诏以郭后愿入道家名,废去她皇后封号,改封玉京冲妙仙师,让她居住在瑶华宫中。

皇后被废了,按照宋朝惯例,需从将相之家皇帝选皇后,曹玘19岁的女儿成为人选入宫。第二年,也就是景祐元年(1034),20岁的曹氏接受册命正式确立皇后。

从此曹氏家族的这位姑娘开始了皇家生活,一直到生命的终止。

作为皇后可以说处于“后宫佳丽,唯我独尊”的地位,曹皇后却并不依仗这种地位为所欲为。她深知一个后宫皇后的所作所为在妇女中所起的表率作用。在宫中,作为农耕社会的皇后,她经常带领着宫女采桑养蚕,种植五谷杂粮;日常生活不求奢华,讲究节俭。她为人慈祥,宽以待人,很受后宫嫔妃宫女爱戴。

张贵妃,很受仁宗喜爱,向仁宗请求,想借皇后的銮驾出去游玩,仁宗皇帝让她去问皇后。张贵妃着实犯了难,不问不能用,问,又怕得不到允许,大丢面子。反复思考,硬着头皮,来到曹皇后那儿,讷讷地向曹皇后请求,谁知,曹皇后随即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张贵妃非常高兴,痛痛快快地出去游玩了一遭。回来后,眉飞色舞地向仁宗皇帝汇报借銮驾游玩的经过,仁宗说:“国家文物仪仗,上下有别,秩序很严,你用皇后的銮驾,群臣将怎样看待你呢?”张贵妃无言以对,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在皇后面前从不敢恃宠恣行。

庆历宫变 处乱不惊

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宋仁宗想在这第二个正月十五再次张灯庆祝。虽然后宫不可干预朝政,但曹皇后认为皇家张灯庆祝,影响民间,为庆元宵白白耗费大量钱财,太浪费了,便极力劝阻宋仁宗。宋仁宗听罢也觉得有道理,就取消了第二次度元宵的想法。

闰正月十七晚上,宋仁宗夜宿曹皇后宫中。忽然外面呼喊声、脚步声乱成一片,紧接着房顶上也有人走动。曹皇后从梦中惊醒,忙披衣起床;仁宗也起来,想去外边看看动静。皇后一把把他拉住,挡在他前面,劝阻道:“宫中出现这种动静,一定是内侍谋变,现在黑灯瞎火的,陛下千万不要轻易出宫,只有传旨出去,赶快唤都知王守忠带领士兵入宫护驾,这才是万全之策。”这时那些宫女太监也都起来了,宋仁宗急忙下令,让人赶快唤王守忠,迅速进宫护驾。

接着嘈杂的声音越来越近,只听得悲切的哭泣声、救命的呼叫声、打杀的呼喊声响作一片。仁宗一时乱了方寸,只知道在寝宫胡乱奔走,急得东跑西闯,如热锅蚂蚁一般,连问如何是好。曹皇后却不慌不忙,泰然自若。异常镇静地向宫女太监们说道:“守忠还没有到来,贼人已经进入宫来,我们不能不预先防备。”随即把这些宫女太监召集在一起,很冷静地进行调度,把他们组织成两支队伍,一队把守宫门,强调没有命令不许开门。另一队自己寻找盛水的器具,准备下水待命。殿门外叛贼杀伤了一些宫女,只听见哭声一片。

宋仁宗腿如筛糠,面色苍白,这时,一个太监向仁宗讨好,说道:“这声音,恐怕是那些小宫女被责打,哭了,万岁不必惊慌…⋯”曹皇后没等他把话说完,便柳眉倒竖,大声呵叱道:“叛贼已在殿外杀人了,你还敢在这里胡说!”说完,拿起一把剪刀在宫女太监这些人的鬓角一边各剪了一绺头发,当面嘱附道:“你们死力守住殿门,等待护驾的士兵到来,明天按鬓角一边少一绺头发作为标记颁发奖赏。”那些宫女太监一听皇后这一番话,大家都舍身上前,同心合力把守宫门,曹皇后亲自指挥。忽然殿门外火炬通明,叛贼已经开始猛烈攻打殿门,遭到内监宫人的顽强抵抗。攻了许久,见殿门仍无法打开,便在殿外喊道:“门开不开,不如用火烧门。”

曹皇后急忙命令,准备水的一队做好准备,把准备的水放到门的一边。叛贼高举火炬点燃了殿门的帘幕,顿时燃起熊熊大火。皇后见状,镇静如初,吩咐将早已备好的水泼出,火马上就扑灭了。两下里正在相持不下时,都知王守忠带领士兵赶到,没过多大功夫,就把叛贼一一擒拿。王守忠向殿内高声报告,叛贼已经擒拿,恭请皇上、皇后圣安。

曹皇后在门内传话道:“叛贼共有几人?”守忠道:“总共几十个人。叛贼头目是卫士颜秀。”曹皇后道:“知道了。你把他们押出去,交给刑部审理。确定是叛贼,就马上正法,但不能胡乱株连!”守忠奉命去了。

宫殿内有的宫女参与了这次宫变,应该治罪,她们向仁宗宠幸的妃子求情,妃子给她们在仁宗皇帝面前说好话,希望能宽饶她们。皇后穿戴好冠服拜见皇上,请求仁宗皇帝一定要以律治罪,说道:“不这样,无法整肃皇宫内部的秩序。”仁宗帝赶紧让她坐下,曹皇后不坐,立在那里,仁宗不答应不坐。等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按律处死了她们。

仁宗见曹皇后在宫变中智勇双全,布置得井井有条,不禁高兴地称赞道:“卿家处变乱中如此镇定,安排井然有序,处理事务利索,想是祖传的家法吧。”曹皇后回答道:“全凭仗陛下洪福,才平息了这场内宫变乱,我有什么韬略呢?”

一场宫变中,曹皇后作为一个将门才女,显示出她智勇双全、仁厚谦逊、除恶务尽的优秀品质。叛乱平息后,曹皇后重赏剪发者。后来宋仁宗屡次感叹道:“皇后临变不惊、处变有方、发付明决、收拾敏捷。决事应变,朕愧不及。若皇后生男子,岂止是将相之才啊!”

垂帘听政 辅佐新帝

嘉佑八年(1063)三月底,宋仁宗突发疾病,白天身体还好,一更时分便觉得病情加重,待曹皇后赶到仁宗床前时,仁宗指着自己的心脏处,已不能说话了。喊太医投药,已来不及了。仁宗驾崩,仁宗皇帝身边的人们想开宫门出宫召辅佐大臣人内,以商量仁宗后事。曹皇后说:“此际宫门不可开,但以密敕召两府,令黎明入。”随即将各个宫门的钥匙收起来,三更又令进粥,四更再召医入,使人守之。给人以仁宗还没有病故印象。四月初一,辅佐大臣来了,曹皇后哭着告诉他们仁宗已驾崩,让他们召皇太子赵曙接替皇位。

当召赵曙入宫并把让他继承皇位的消息告诉他时,这位年轻的皇位继承人,又悲又惊,哭着就往外跑,曹皇后立刻让大臣将他拉住,给他换上服装,接着下令宣召百官入宫听旨,又叫翰林学士王珪起草仁宗遗诏,宣布英宗登基。经过这些安排,虽然事出突然,朝中却肃然安静,百官无不叹服。英宗就位了,曹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

不久英宗病了,群臣恳请曹皇后暂时听政。她考虑到内忧外患万机待理,遂慷然应允。当时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曾公亮、欧阳修等群贤辅政,曹太后对他们十分敬重,虽然垂帘听政,却只出坐于小偏殿,出令发言都只用普通人的第一人称“吾”,而不称“朕”,凡一时难以裁定的,她总是说:“诸位先生再商量商量。”从未自作主张,随意拍板。由于熟读经史,深谙治国理民理论,本身又睿智机敏,处理事情头头是道,高人一筹,效率甚高。英宗病愈,曹太后即撤帘还政。她垂帘听政一年多,大权在握,却对娘家亲属及左右臣仆要求特别严格,丝毫照顾都不给,更不准曹氏家人随便出入宫禁。曹家人也都能深刻领会她的良苦用心,人人争气,奉公守法,做出了好榜样。

怜惜人才 平苏轼狱

大宋王朝曾出现过许多文人,他们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学上有彪炳后世的业绩,但同时也受人攻讦[jié]。“三苏”之一的大诗人苏轼(东坡)即是其一。才华横溢的苏轼虽然在20岁时便高中进士的第二名,但他的仕途却充满艰险和苦涩,几起几落,最后不得不离开京城。

“诗言志”,文人有所感慨好诉之于诗文。才高八斗的苏轼更是如此。宋神宗朝,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苏轼几次向神宗皇帝上言,极论新法的弊端。结果受到弹劾。苏轼感到在都城的日子不好过,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之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面又夹上了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牢骚话不要紧,差点要了苏轼的命。六月,监察御史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朝廷,斥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

七月,御史台派遣皇甫遵等人逮捕苏轼,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dǎn]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还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挖出一二句,断章取义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

苏轼的“文字狱”也惊动了内宫,太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在神宗皇帝看望她时说:“曾记得仁宗皇帝通过科试,选拔了苏轼兄弟,特别高兴地说:‘我为子孙选拔了两个宰相人才’,苏轼因为作诗被关进了监狱,该不是仇人故意从诗中摘取章句中伤他吧?那过错太小了,不可让他遭受冤枉,滥加刑罚。”奶奶的一番话,让神宗听了痛哭流涕。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将苏轼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

已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

庭柏阴阴昼掩门,乌知有赦闹黄昏。

汉宫自种三生福,楚客还招九死魂。

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

只应圣主如尧舜,犹许先生作正言。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月二十日,这位历经三朝的皇后因病故去。满朝文武都为这位太皇后的离世而悲伤,苏轼听信后也为这位皇太后写下了哀辞:

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

(一)

巍然开济两朝勋,信矣才难十乱臣。

原庙固应祠百世,先王何止活千人。

和熹未圣犹贪位,明德虽贤不及民。

月落风悲天雨泣,谁将椽笔写光尘。

(二)

未报山陵国士知,绕林松柏已猗猗。

一声恸哭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

梦里天衢[qú]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

《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作诗。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 师根茂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4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