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赵平邱村冯桓:一个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影响

闻宁说事儿 2024-09-12 10:17:10

冯桓(生卒年不详),字功瑕,一字公璧,号叔殿,世称公璧先生,明刑部尚书冯英族侄。宁晋县赵平邱人,居宁晋县城。崇祯九年(1636)举人,历任清户部陕西司郎中、钦差总理宣府粮储、湖广宝庆府知府,阶中宪大夫。以"勤政爱民、清廉担当"著称。主持编纂清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

冯桓,字功瑕,一字公璧,号叔殿,世称公璧先生,宁晋赵平邱人。出身书香世家,祖父冯三命,邑庠生,入忠义祠;父亲冯圣期,邑增生,乡饮大宾。冯桓自幼聪明,受祖、父熏陶,家教谨严。明崇祯九年(1636)年考中举人,因才能出众而远近闻名。

《冯氏族谱》记载了冯氏家风故事:冯桓的祖父冯三命(字子锡),深明事理,平素非常注重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忠诚孝友,尚德好义,治家严整,内外有法,教子孙读书,寒暑不辍",常说:"我不愿子孙富贵,但愿无白丁足矣!"曾有一次,冯三命去拜访朋友王洨川,刚到其家,王先生临时出门请子锡等待,冯三命发现他床上的废纸里有四封银子,就一直等到主人回来,并告诉主人才走。王洨川先生说:"银子什么时候放的都忘了,子锡若拿谁也不会知道,子锡真是品德高尚、临财不苟的君子啊!"

《冯氏族谱》还记载了冯三命怒撕卖身契的故事:有一天,冯三命路过土地庙,听见里面人声喧闹,经细问得知,一武姓人欠债,因家贫无力偿还,债主见武妻有姿色,仗家势竟要其卖妻还债,正逼其签卖身契,武氏一家悲泣,非常可怜。冯三命知情后当即勃然大怒,厉喝债主为富不仁、仗势欺人,上前将卖身契撕毁,并将武氏所欠债务全部偿还。

得益于冯三命的言传身教,长子圣期成为地方名士,县城东北地区的学者都推他为宗师,另外两个儿子和孙子们都是庠生,孙辈中冯桓是其中最优秀的。冯桓的深明大义、廉洁奉公、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的养成,与祖辈的训教传递、家风熏陶密不可分。

清朝建立初期,北方刚刚经过战争,正值百废待兴、人才匮乏之际,清廷便大量起用前朝汉人官员治理朝政和地方。北直隶许多名士贤达被挖掘使用。又得益于近族族叔明大司寇冯英、族叔吏部观政冯作霖、族兄孟县知县道亨、刑部郎中道隆等曾在朝为官,门庭赫奕,于是有汉官举荐冯桓。

冯桓素来深明大义,亲见明朝政府腐朽败落,百姓饱受战乱、灾荒之苦,他审时度势,思虑再三,决心以天下苍生为重,出仕治乱安民,希望尽一己之力,使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到京后,冯桓做事勤恳认真,思路清晰。不久,被朝廷授为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顺治三年(1646),皇帝委派冯桓总理宣府粮储。

宣府镇(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是北方四镇(宣府镇、大同镇、蓟州镇、辽东镇)之一,明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言:"北方四镇若失,则大明必亡。"可见宣府镇的战略地位。当时宣府镇的钱粮管理非常混乱,各地钱粮数量很大,可仓库星罗棋布特别分散,难以管理,又因清朝入关不久,立足未稳,负责军政的官员和豪强不遵守朝廷约束,他们有的包揽仓库、克扣侵占,有的勾结仓库官吏虚出盗卖、掺假使杂、以次充好,导致边关储备虚空,钱粮供给不足。

冯桓在户部素有忠于职守、勤政清廉之名,管理钱粮又必须操守廉洁、能力出众,故顺治帝颁旨,特命冯桓为钦差,总理宣府粮储,并兼管屯种、稽核、兵马、盐法、鼓铸(铸造钱币),前去治理乱局,以保障国家的钱粮供给,而且给予冯桓量情处治的特权,重大问题可直接奏请皇上。

到任后,冯桓谢绝一切应酬,面对不法人员,不管是何官职,有何关系都秉公处理,不徇私情。他命令各处严查仓库,清点钱粮,杜绝了包揽、侵占、克扣乱象;收支之时,严守仓口,革治了虚出盗卖、掺假使杂及以次充好的奸弊;查收了官吏私自屯种的官田,使得粮食尽入国库。很快,乱局得到了彻底根治,宣府各地的钱粮账目清晰,库存充盈且质量上乘,有力地保障了供给。由于冯桓清廉自守、措施得力、处事果敢,下属官员也都仿摹效法、恪尽职守,再无贪占、侵吞、虚盗等情况发生。第二年秋,皇帝亲自巡视宣府并停留暂住,冯桓迎驾,皇帝称赞了他的工作,并赏赐了食品、袍、帽等物。

此时的南方,清廷正在全力清剿南明反清势力,战事如火如荼。湖南战场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一带,双方正在进行惨烈的拉锯战。先是顺治四年(1647)八月,清恭顺王孔有德率前锋缐国安与署湖广总督佟岱攻克宝庆,清军第一次占领宝庆。顺治五年(1648)八月,宝庆府又被明监察御史余鹍起、职方主事李甲春将城攻陷,而明将王进才又从桃源(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带兵赶来据守。顺治六年(1649)四月,清兵部尚书阿哈尼堪汇合都统阿济格尼堪再次攻克宝庆,清兵第二次占领宝庆。之后,明将马进忠又率军围攻宝庆城,清兵败退,明军再次占据宝庆。八月,清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复率师亲自来定,猛攻宝庆,马进忠败走,清兵第三次占领宝庆。

济尔哈朗进城后,看到全城大部分店铺被毁,很多民房损毁严重,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致使盗贼出没,所到之处民不聊生、满目疮痍。明军觊觎在侧,宝庆府百姓又素以剽悍著称,济尔哈朗深知此地为战略要冲,担心匆匆离开宝庆府再生变故,便上书朝廷速派能臣前来治理。

顺治六年(1649),冯桓被任命为宝庆知府,收拾战后残局。他到任后,对全城情况走访了解,先赈灾放粮并组织守军帮助百姓重建家园,修复被毁房屋和商铺,以安抚百姓生活。同时严明守城清军的军纪,令其不得侵扰百姓。并加强巡逻,对不法盗贼进行严惩。很快民心大定,并逐渐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冯桓又要求地方官员以帮助百姓恢复生活、生产为首要任务。当时军费征敛繁多,冯桓沉着应对,冷静处治,使军队粮饷供给再没出现差错、耽误情况。在清朝初期,这些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清廷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冯桓在巡视郡城中,眼见文庙学府因战火被焚毁大半,不禁为之叹息:"为政,应以兴办学校、开展教育为最首要的任务!"待战事稍定,百姓生活稍安,便立即与同知王琦商议修缮文庙学府之事。他们邀请稳重可靠的人帮助筹划,招集工匠准备用料,首先修缮好大成殿,然后安排教谕、训导召集生员复课,尽快恢复教学秩序。

清顺治九年(1652)四月,南明名将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会合冯双礼等大败清军,清续顺公沈永忠损失惨重,带着麾下自宝庆北遁,一直逃到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多道、府、州、县官,如分巡上湖南道张兆黑、分巡下湖南道郭万象等,包括宝庆知府冯桓,共35名地方官员被迫撤离,紧急随军北行,湖南基本丢失。因此,沈永忠被兵科都给事中魏裔介弹劾削爵回京候审。

清廷为挽回败局,急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师前往征讨。十一月,尼堪进军途中,在衡阳遭李定国伏击被斩。尼堪死后,入湘八旗兵由贝勒屯齐统领。顺治十年(1653)三月,在宝庆发生了著名的岔路口战役,孙可望所统明军战败,清军乘胜进击,终于第四次占领宝庆府。

清军虽侥幸得胜,但损兵折将,伤亡很大。不久,由于内斗,明军士气日衰,逐渐败退。而清兵势力日盛,逐渐控制住湖南局势。顺治十二年(1655),宝庆局势基本稳定。在任6年以来,冯桓也觉心力憔悴,于是上递辞呈,告病还乡。

在明清两军多次惊心动魄的拉锯战中,冯桓艰难地担任知府,几经忧患,饱经沧桑,亲见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每逢兵难,总是竭尽己力去谋求百姓生计,不放过一线希望,时时处处无不以百姓苍生为念。他勤政爱民、大公无私,宝庆府百姓都称他是真正的父母官。他身在乱世,心系黎民,处处以国家安危、百姓祸福为重,为官时真正做到了清、慎、勤。(梁启超言:"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个字,曰清、慎、勤。")

冯桓回到家乡,以敦亲睦族、教化地方风俗为务,乐此不疲。

康熙年间,天下大治,北方承平日久。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康熙十一年(1672)清廷下诏各地编纂通志,自古修史修志是一项需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工程。宁晋是真定望邑,明嘉靖辛酉年(1561)《宁晋县志》由蔡爱先生主修,至康熙十八年(1679),过了约120年,经过两个朝代,将近5代人,中间由于连年战乱和饥馑,世事巨变,应该记载的政治、人物、地理、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难道就这样无人记录任其荒废?冯桓对此经常感慨。

时任宁晋县知县万任先生,在搜阅《宁晋县志》时发现志书已残缺不全,也非常痛心,喟然叹息:"县志不修,是县令的责任啊!"知冯桓为一方名士,德高望重,于是万知县邀请他主持编纂《宁晋县志》。冯桓非常高兴,不顾年高体迈,欣然接受,勇担重任,带领编纂人员经数月辛苦,完成了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的续修工作,并写了跋,完成了自己的一项心愿,也为家乡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冯永魁 冯建辉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1 阅读:10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