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大疙疸村张诰:明末清初的官僚与乡贤

闻宁说事儿 2024-09-13 14:39:12

张诰(1535-1611),字癸州,直隶宁晋县大疙疸村人。明穆宗隆庆元年丁卯科(1567)举人,初授陕西耀州知州,赠奉训大夫(从五品)。万历十七年(1589)任山东临清知州,敕封中顺大夫(正四品)。在任为官清廉,多行善政,很受百姓拥戴。回乡则传承家风、教化百姓、惠泽乡里。入明、清、民国《宁晋县志》《赵州志》和《宁晋金石志》。现有所撰三通碑铭传世。

张诰,明嘉靖十四年(1535)出生于宁晋县大疙疸村。有兄弟三人,张诰排行老三,长兄训、次兄谏。诰配妻牛氏,敕封宜人。其父讳大用,上过县学,举秀才,其母程氏;祖父张美,祖母孟氏。其家境贫寒,世代务农。父张大用因上过县学,熟读五经四书、诗词歌赋,尽管家境贫寒,但仍省吃俭用,一心供三个儿子读书,期待有朝一日孩子们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张诰自幼受父亲影响和熏陶,刻苦攻读,不敢松懈。幼年即抱有富国强民、济人利物之志。

明隆庆元年(1567)赴乡试,考中举人,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位出仕学子。初授陕西耀州知州。在任关注民生,重视农桑,发展教育,廉洁勤政,很受百姓爱戴。因政绩卓著,秩满于隆庆四年(1570)改授山东临清州知州,敕封中顺大夫(正四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吏部抽调张诰赴京任国子监京试监考官。张诰在巡视考场时发现一举子在引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空着"月有阴晴圆缺"一句,看到该举子穿着单薄土气,知是贫寒子弟,又想看看该举子的反映能力,遂动了恻隐之心,随手从身上取出一个为午餐准备的圆形烧饼,故意掰下一小块后将烧饼放在了该举子的试卷前,该举子茅塞顿开,很快写出了"月有阴晴圆缺"完成了试卷。原来该举子也是宁晋人,叫王之栋。后来王之栋考中进士,授官吏部主事,不忘"一饼"之恩,总想找机会报答张诰。

万历年间,张诰任山东临清知州期间,朝廷下令疏通山东段运河,命王之栋为河道总管。修到临清时,王之栋有意报张诰当年"一饼"之恩,想将河道原来由临清城穿过改为绕城而过,并说这是朝廷的旨意。本意是考虑城里商号繁多,想让张诰多收些商家资助,尽快完成施工,政绩更突出。张诰领会王之栋的好意,考虑到运河如果改道:一、会造成城内河道淤塞,会带来城内今后的市场萧条;二、若改道城外,会浪费许多耕地,给百姓造成伤害;三、会加大开支费用,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同王之栋商量,仍将运河穿城而过。王之栋看到张诰是真心执政为民,也就听之任之,由张浩自己作主了。至今,运河穿临清城中心而过,百姓因运河得福,市井繁华似锦,各行安居乐业。

事后,张诰怕私改河道朝廷问罪,连累到族人,故尔回到老家,将张氏族人一分为二,东三门、西五门。一直延续至今。

张诰在临清任职期间,一次,王之栋视察山东诸州县,快到临清时,有门官来报:"巡按王大人巡按到此,已到十里长亭,请马上组织官员迎接。"张诰接报,并不惊慌,仍然在署衙闲坐喝茶,没有惊动地方官员到城外迎接,别的州、县官员战战兢兢,恐怕得罪了八府巡按,多有抱怨之辞。等听到敲锣开道之声后,张诰才组织各位官员到署衙门外迎接。王之栋到后,二人互致问候,不行大礼,牵手进入署衙,分宾主而坐,互嘘寒暖,根本没有上下级之分。其他州县的官员和临清属僚不知道张诰有什么来头,从此,对张诰更加敬畏,所下政令都能顺利执行。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张诰离任回到故土宁晋县大疙疸村,为了传承家风,教化百姓,用自己全部积蓄建了一座张氏祠堂。据大疙疸《张氏族谱》记载:祠堂占地约10亩左右,建大殿五间,内置香案、牌位,大厅四壁描绘二十四孝图。房顶配有铁叉子(避雷针)、张嘴兽,配东西厢房。前建门楼、照壁,周建围墙。门前有下马石、石狮子。灰墙黛瓦,飞檐翘脊,布局严谨,庄严肃穆。形制如衙门。家庙大厅门楣有联曰:

莫谓昔日分派远;

须念今之同根亲。

上批:祖德难忘

祠堂大门联曰:

家本一不止于一;

庙非始原出于始。

横批:奉先思孝

庙内字画均为张诰亲书手绘。张氏祠堂在明清时为县南最恢弘的建筑工程,惜毁于1966年大地震。

明万历年间,万历母亲李艳妃到大陆泽小南海游玩,不幸坠湖身亡,皇帝命在孟家庄地建庙以示纪念,并命张诰撰写碑文。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碑尚在。后不知去向。人们传说其文笔和书法均为上乘,县域无人能比。

由张诰撰文的《重修天仙观碑记》和《冯上人寿塔记》现载于《宁晋县金石志》,从《重修天仙观碑记》中,可以领略到张诰的才学文笔,由祀神诵经、人神感应,生发出人神共知、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只建祠敬神、焚香诵经、怠人敬鬼,而忽视五伦八德、孝悌忠信,祈愿一个人人向善去恶、天下太平的美好人间:….前建两廊,绘十王像;左右建钟鼓楼各一;外建大门,缭以周垣。规制完美,睹瞻维肃。本庙焚修道人张清平,愿跪诵皇经三年。善行遐迩,多是之。

一乾等请言于余,以识岁月。窃谓神因人以著灵,人因神以造福,恒相感通。是祠之增修也,敝者理,缺者补,朴陋者华饰,视昔为加隆。则神尊严,人愈钦仰。自前人滤诚昼敬于下;神著灵应响于上。灾者祥,疾者愈,讼者理,耕者获,商者利,神之庥也,人之功也。其相感通,无乎不在,非直福利一乡。人人迁其善,去其恶,而天下平,社稷生灵尚亦有攸赖哉。虽然,惟戕恶辅善在神。惟吉凶不僭在人。愿神不在幽,灵台天君善不在远。日用人伦、孝悌、忠信人道之常,靡日可离。人之所以格神明者,此神之所以昭监人道,亦以此。神人幽冥,初无二理……

在明朝晚期,大疙疸周边系大陆泽之滨,阴雨连绵,十年九涝。大疙疸村张氏族人去世后,没地方下葬。张诰用自己的积蓄,在相临新河县的仲曹庄为张氏族人购买了23亩墓地,从此,张氏族人自六世后均葬于新河仲曹庄,此墓地契约在新河县档案馆有存。民国初,仲曹庄平坟种田,民国五年(1916)大疙疸张氏族人和新河仲曹庄交涉并经公堂,墓地由原23亩缩减为16亩。

张诰离任回乡后,为村里办了许多好事、善事,如开办私塾,教育乡村子弟;为乡亲和周边村民义务撰写碑文、匾额;为乡亲用民间验方治病;出资兴修水利等。至今大疙疸村人仍在怀念他。

大疙疸村民国三十七年(1948)《张氏族谱》载:"吾祖诰,其系隆庆丁卯科举人,初任陕西耀州知州,次任山东临清知州,入乡贤集。初任万历十七年奉训大夫,次任敕封中顺大夫。"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 郭嘉宁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0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