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丨春秋晋国的叔向:洞悉时局的智者

闻宁说事儿 2024-09-09 12:40:48

叔向(?-约前 528),姬姓羊舌氏,名肸〔xī〕,字叔向。周王室后裔。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叔向崇尚礼制,讲信义,有气节,主张以德治国,道德才智高于一时,孔子赞其“古之遗直”。因戴晋有功,被晋平公分封于杨氏邑。

豪门世家

叔向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出身晋国公族,周王室后裔,先祖周成王(姬诵)之弟叔虞。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周公旦辅政。周成王(前1055-前1021)与幼弟叔虞一起玩耍,拿起桐叶剪成珪形对弟弟说:“喏,我就用这个封你吧!”周公则以天子无戏言,遂封叔虞于唐。唐地,古冀州,因曾是唐尧的封地而称唐,春秋时期为晋国的版图,叔虞本姬姓,因封在唐地,史称唐叔虞。叔虞之子燮〔xiè〕为晋侯,史称晋武公。武公生子伯侨,为叔向之六世祖。

伯侨(前724-?),侨亦作桥、乔,又名文实。周襄王五年(前647),因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称杨侯。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四十一:“杨,唐叔虞之后,伯桥自晋归周,封杨侯,食于杨,因氏”。杨地,史称杨纡、杨城,属冀州,即《尚书•舜典》之“纳于大麓处”。《水经注释》之大陆泽地,北部现在称宁晋泊。宁晋古邑名,春秋时期曰杨氏邑,故伯侨被后世尊“杨氏授姓”始祖。

春秋时期,杨城(即今宁晋县)是十二诸侯之一晋文侯的属邑,为中国历史现有文献记载最古老的城池之一。

翁振军主编《邢台地名志》:宁晋县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就称杨地,周称杨纡,春秋为杨氏邑。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六:“直隶通志:周《职方》‘杨纡,伯侨自晋归周,封于杨’,今宁晋县是。”这也是宁晋春秋时期名叫“杨氏邑”的源头。封城旧址在今宁晋县鱼台村。

叔向祖父、伯侨之孙突,食采邑于羊舌,世称羊舌大夫,晋献公时任军尉。突生职,名羊舌职,叔向之父,连任晋厉公、悼公两朝的中军佐。羊舌职生有五子:长子名赤,字伯华;次子名肸,字叔向;三子名鲋,字叔鱼;四子名虎,字叔罴〔pí]〕;五子季凤。长子伯华继承父职,叔向任太傅,叔鱼为大夫掌司法,叔罴则为军队高官。叔向和长兄伯华及弟弟叔鱼、叔虎合称羊舌四族。

叔向的母亲贤达而智慧,被称智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据《列女传》记载:羊舌肸小时候,其父受排挤而住在“三室之邑”。有当地人把偷来的羊杀死赠送给他羊肉,他不想接受也不敢拒绝,但又怕不接受会让当地人所不容。两难之际,叔向母亲让他接受下来,但不把这些“不义之肉”拿给孩子们吃,怕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而是建议丈夫把这些“不义之肉”放在中埋了起来。后来偷羊的事被发觉,涉事人被抓,叔向的父亲不但未受牵连,反而得到了君子的好名声。

叔向长大后,欲娶申公巫臣与夏姬的女儿。叔向的母亲特别反对这桩亲事,理由是巫臣的妻子夏姬是天下有名的荡妇。夏姬曾致死三个丈夫,一个国君,一个儿子,并且灭亡了一个陈国,要引以为戒。

叔向的母亲还引用后夔〔kuí 〕贪恋美色家破人亡的悲剧劝说他:从前的有仍氏生了个女儿,头发又密又黑,非常漂亮,光泽可以照见人影,人称“尤物”。乐官之长后夔娶了她,生下的伯封,其心似猪,贪婪而没有满足的时候,愤怒乖戾没有限度,人们叫他封豕。有穷氏的后羿灭了他,夔因此没能获得祭祀。而且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太子申生的被废,都是因贪恋美色,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特别漂亮的女子足够改变人的心性,如果不是有德有义的人娶美女,会带来祸患,一席话打消了叔向娶巫臣女儿的想法。

后来,晋平公还是促成了叔向这段婚姻,生下杨食我,字伯石。

叔向的异母弟叔虎在军中任职。叔虎美如其母,勇力过人,自小受宠,由于交友不慎参与栾盈叛乱,为“栾党中第一个相厚的,”被范鞅领兵擒拿。受其牵连,晋平公六年(前552),叔向和大哥伯华也被囚入狱,拟定斩刑。危机时刻,“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社樱老臣祁奚出手相救。祁奚闻听此事后,虽已告老还乡,仍不顾年老体弱,连夜赶到都城,找到关押叔向兄弟的地方。负责看管的范匄〔gài 〕看到德高望重的祁老大夫风雪之夜来访,忙问何事,祁奚说:“为社櫻而来”,“赤与肸皆晋国贤臣,社樱之卫也。”“况且羊舌职有劳于晋室,其子赤、肸能嗣其美,一竖子不肖,遂聚而歼之,岂不可惜?

昔卻芮为逆,卻缺开朝,父子之罪不相及也,况兄弟乎?予以私怨,多杀无辜,使玉石俱焚,晋之社櫻危也!”祁老大夫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范匄,范匄蹴然离席曰:“老大夫所言甚当。”遂与祁奚入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得知赤、肸冤情,大悟,即刻赦免,二人官复原职。

叔向自幼好学,博览强记。晋悼公(前572-前558 在位)时任太子彪的老师,太子彪即位,是谓晋平公(前557-前532 在位),叔向继续任太傅,兼上大夫。晋平公六年(前552)曾因胞弟叔虎同党一案牵连坐牢,祁奚营救出狱后,仍为晋平公之太傅、上大夫。叔向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

因戴晋有功,晋平公把杨氏邑封给叔向,叔向便“以邑为氏”,为儿子起名杨伯石。

晋顷公十三年(前513)六月,伯石因参与祁盈作乱,被晋顷公斩杀。灭掉了祁氏、羊舌氏。秋天,魏献子执政,把祁氏的土地分七个县,把羊舌氏的土地分为三个县,其中一个为杨氏县,封僚安杨氏大夫,这就是宁晋县古称杨氏县的由来,僚安可谓宁晋县第一任县令。

治国理念

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同时代人,此三人都年长于孔子,也都是孔子最称颂的人。因叔向的政治理想是实行周公的礼乐治国平天下,与孔子理想相同,加之叔向道德非常高尚,所以更受孔子尊祟。

叔向虽不是执晋国国政的六卿,却是忠君为国的贤臣,以正直和才识著称于世。叔向积极维护晋君,然而晋平公穷奢极欲,生活糜烂。为了让晋平公成为贤君良主,做到耳聪目明,叔向利用君师的身份,多次建议广开言路。

有一次晋平公问叔向:“假使五谷收成不好,百姓传染疾病,这时北方的狄人又来攻打我们,该怎么办呢?”叔向回答说:“五谷收成不好,明年就能恢复,传染病经治疗不久也会停止,狄人也并不可怕。”平公说:“有比这更大的灾患吗?”叔向答道:“大臣只重视爵禄多少而不认真劝勉君上;近臣怕犯罪也不敢说真话;左右的宦者照顾和宠爱那些小官,而君上不知道。这算是真正的大患了。”平公说:“很好。”因此就下令给国中百姓说:“想要进谏的人,我替他保守秘密;左右宦者议论国家大臣的,犯罪。”一时间,从民众到官吏都积极建言献策,使晋平公能及时了解国情民众。

叔向崇尚为官清廉。在被收入中学课本的《叔向贺贫》一文中,叔向用正反两方面例子赞扬了为官清廉对国家、对家族、对个人的益处。

一天,叔向见韩宣子,这位掌握晋国大权的上卿正在为自己的贫困而发愁,叔向反而祝贺他。宣子反问,我有晋卿的虚名却无卿的实在,连招待宾客的费用都拿不出来,所以很忧愁,你却贺我,是何道理?

叔向答到,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家里没有完备的祭器,可是他依靠自己的德行遵从国家的法规行事,名望响越于诸侯,各国诸侯都亲近他,连边缘地带的荒蛮之族都来归附,他因此安定了晋国,行使法律也不感到内疚,解脱了自己的祸难。而到了桓子,骄傲放肆,奢华侈靡、贪财要钱、欲望无极、藐视法律、恣意行事,贷人钱财获取利息,已到了该受祸难的地步。但他靠着武子的阴德庇护而保全到死。又到了怀子执政,力改桓子的行,发扬武子之德才幸免于灭族大难。但是桓子所造的罪孽还是让怀子遭到报应,逃到楚国。

卻〔què 〕昭子的富有敌得过半个晋国,他家用的人,敌得过三军的一半。靠着他有钱和尊荣,因此很骄慢于晋国,结果他被杀后陈尸于朝,其同族被杀于绛。若不是昭子的骄纵,那八个姓卻的,得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官职都做大了。可是一朝被灭,没有一个人可怜他们。原因是他们没有道德啊!现在,你有栾武子的贫苦,又有武子的道德,所以,祝贺你!若是不忧道德的不立,只患钱财的不足,将来,吊哭你都来不及,更谈不上祝贺你了。一席话说得宣子心服口服,俯首跪拜:“我快要撑不住了,全凭仗你说的这些话,得以生存下去,你这样的恩惠,不但我一个人受益,就是从桓叔以下都拜受你的恩惠啊!”

叔向尽忠辅国,秉公办事,他“刑不隐亲”的故事,更是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晋国的邢侯和雍子争夺鄐〔chù〕地的田产,很久没有调解成功,土景伯去楚国,叔向的弟弟叔鱼代理他的职务。韩宣子任命叔鱼处理这一旧案。这个案件,罪过在雍子,雍子把女儿嫁给叔鱼,叔鱼就宣判邢侯有罪,结果邢侯一怒之下,在朝堂上杀死了叔鱼和雍子。韩宣子向叔向询间怎样治他们的罪,叔向说:“三个人罪状相同。雍子知道自己有罪过,却用自己女儿作贿赂来换得胜诉,叔鱼出卖法律,邢侯擅自杀人,他们的罪状相同。自己有罪恶而掠取美名就是昏,贪婪而败坏职责就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就是贼。《夏书》说:‘昏、墨、贼处死,’这是皋〔gāo〕陶时定的刑法,请照这种刑法办。”于是就杀了邢侯陈尸示众,并且把雍子和叔鱼的尸体摆在市上示众。

孔子赞扬叔向为“古之遗直”之士,治理国家大事使用刑罚,不包庇亲人,三次指出其弟叔鱼之罪恶,不给他减刑,是个做事合于道义的正直之人。“直”字是“德”字的核心,这里孔子是说叔向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叔向主张以先王礼制治理国家,不赞成用刑罚管理民众。晋平公二十三年(前535)三月,叔向得知郑国把刑书铸在鼎上,立即致书郑国执政者子产,对他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开始我对您寄予希望,现在停止了。

从以前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担心百姓有争执的想法,若不能防止犯罪,便用道义来防范,用政令来约束,用礼仪来引导,用信用来维护,用仁爱来奉养,制定禄位,以勉励服从的人;严厉地判罪,以威胁放纵的人,还怕不能收效,所以用忠诚来训诫他们,根据德行来奖励他们,教导他们专心本来的事业,用和悦的态度使用他们,严肃地对待他们的错误,坚决地惩办他们的罪行,还要访求圣贤之卿,明白事理的官员、忠诫守信的长者、慈祥和蔼的老师一起教导犯有错误的人。民于是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百姓知道了刑律,就对上面的人不恭敬,会产生争执之心,用刑律根据,而且侥幸得到成功,国家就更难治理了。”

叔向还指出了夏、商、周制作刑的时代背景:“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这三种刑律的产生都处于末世了。”接着批评子产主政郑国期间,“不效法先王礼制而划定田界水沟,设置推行百姓批评的丘赋制度(当时以一方里为井,十六井为丘。丘赋是以丘作为征发牲畜的单位),制定三种刑律,而且将刑律铸在鼎上,准备用这样的方法安定百姓,不也很难吗?”

叔向引用《诗经》告诫子产:“效法文王,万邦信赖。”即效法文王的德行,能日益抚定四方诸侯国家。

叔向预言:“百姓一旦懂得法律,知道了争夺利益的依据,将会丢弃礼仪,而征用刑书,刑书的一字一句都要争个明白,触犯刑律的案件会更加繁多,以致贿赂到处使用,甚至在子产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就要衰败了。”继而断定“国将亡、必多制”。

叔向是一个懂得感恩又重感情、还非常讲原则的人。司马侯是他走向仕途的领路人。一天,叔向看到司马侯的儿子,抚摸着他哭了,说:“自从你的父亲死后,再也没有和我协力合作去侍奉国君的人了。以前你父亲倡导于前,我完成于后;我倡导于前,你父亲完成于后,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时籍偃在旁边说:“君子也是相互接近的吗?”叔向回答说:“君子比肩合作,但不别为朋党。同德同心,遇事互相帮助,这叫做‘比’。拉拢同党以自肥,营私利己而忘记君王,这叫做‘别’。

晋平公十四年(前544),郑国执政子展卒,子皮接任。不久郑宋两国发生饥荒,子皮与宋国的司城子罕都放粮救济灾民。得知这一情况,叔向断言郑国的罕氏和宋国的乐氏都会执掌国政,基业也会延续很久。因为叔向坚信:得民心者得天下。

外交智慧

叔向作为晋国太傅、上大夫,常参与国君的内外大事决断,他总是以国家大事先,从不考虑个人安危。晋平公十一年(前547),秦景公派他的弟弟针到晋国订立盟约,叔向命令把行人子员召来。行人子朱说:“我子朱也在这里。”叔向仍说:“把子员召来。”子朱说:“我子朱是当班值日的。”叔向说:“我想叫子员来应接宾客。”子朱发怒说:“我和子员都是君王的臣子,官爵职位都相同,为什么要贬斥我呢?”说完就举着剑挺身向前。

叔向说:“秦、晋两国不和已经很久了,今天的事情幸而能够成功,子子孙孙都享其福,不成功的话,三军将士将暴骨沙场。子员传答宾主两国的话没有私心,而你却常常改变原意。一个用奸诈之术来侍奉国君的人,我是必能加以抵御的。”说着提起衣襟就上前搏斗,人们把他们拉开了。平公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说:“晋国应该大治了吧,我的臣下所争论的都是国家大事。”

叔向主张国与国间要讲诚信,这是外交的基石。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各诸侯国的大夫在宋国会盟,楚国的令尹子木想偷袭晋军,说:“如果消灭晋军,杀了赵武,那么晋国就可以削弱了。”赵武听说后,对叔向说:“怎么办?”叔向回答说:“你担心什么呢?忠诚就不会被侵暴,信义就不怕别人凌犯。忠诚出自内心,信义出于自身,他们作为道德来说够深厚的了,作为根基来说够坚固的了,所以是不可动摇的。现在我们忠心为诸侯做打算,用守信义去证明我们的忠诚,楚国迎接诸侯时也是这么说的,因此在这里结盟。

如果楚国偷袭我们,那就自己违背了信义而自绝了忠诚。背弃信义必然垮台,自绝忠诚诸侯就不能为其所用,怎么能对我们造成危害呢?况且会合诸侯而不讲信义,那诸侯们还指望什么呢?这一次前去,即使楚国打败了我们,诸侯们也一定会背叛他们,你何必如此贪恋生命呢?如果死了可以巩固晋国的盟主地位,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在这次行动中,晋军只设藩篱为营,牵引战车到水草便利的地方驻扎,白天不用瞭望和掩蔽,夜里不设岗哨捍卫,楚国没敢图谋晋军,是因为害怕晋国讲信义。从这之后直到晋平公死,始终没有楚国挑起的战患。

晋国和楚国互争霸主,先后进行两次大的战争,城濮之役,晋国大胜,鄢陵之战,却败给楚国。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为结束两国敌对状态,晋平公决定将公主许配楚王,并委派韩宣子和叔向护送公主去楚国和亲。途经郑国时,郑国的子皮在索氏慰劳他们。期间,太叔对叔向说:“楚王骄纵过分,您一定要警惕一点。”

到了楚国,楚灵王让大夫们上朝,说:“晋国是我们的仇敌⋯⋯现在他们来的人是上卿、上大夫。假使我们让韩起做守门人,让叔向做内宫司宫(由太监充任),这是使晋国感到羞耻的,也满足了我们的愿望。”面对骄纵的楚王,叔向沉着冷静,既奉献送去的礼物,又保持自身的威仪,按礼行事,顺从而不失分寸,恭敬而不失身份,并以先贤言语作引导,讲述晋国国君亲自送公主出嫁,并让主政的上卿韩宣子与我送至楚国,足以说明晋国对楚国礼仪有加、亲善至诚,继而陈述了两国战与和的利害得失,终于使骄横的楚灵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打消了羞辱他们的念头。

叔向倡导国家间接待礼仪要遵循按国家大小、人物的尊卑确定招待规格,不能按贫富定高低。

春秋时期,国家间为增强信任,都有将国君之子在彼国互做人质的做法。秦国公子后子来晋国带来一千辆车,楚国公子子干带来五辆车,可是叔向安排楚公子和秦公子相同的食禄,都是一百人的口粮,赵文子非常不解。问叔向:“秦国的公子十分富有,却与楚国公子食禄相当,这是为什么?”叔向回答:“获得俸禄,根据德行,德行相同,根据年龄,年龄相同,根据尊卑,公子的禄位根据国家的大小,没有听说根据富有不富有的。况且,带着一千辆车子离开他的国家是过分强横了,《诗》说:“不欺侮鳏寡之人,不害怕强暴之人,秦国、楚国是相对等的国家,于是就让后子和子干并列。”

洞悉时局

叔向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中末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而叔向不仅对本国国情了然于胸,而且对各诸侯国的政治走向都看得清清楚楚,因而对战争双方胜负都能做出正确判断。内政、外交工作极少有失误,在晋国雄踞春秋五霸的过程中起到非凡的作用。

晋昭公元年(前531),楚国要攻打蔡国,韩宣子问询叔向:“楚国会战胜吗?”叔向答到:“可以战胜的!蔡灵侯得罪了他的国君,而得不到他的百姓拥护,上天将要借助楚国的手来处死他。为什么不能战胜?然而,由于楚国没有信用而得利,也不可能有第二次。楚灵王侍奉太孙吴讨伐陈国时,曾承诺将要安定他们的国家,陈国人听信了他的承诺,结果就灭了陈国建制为县,现在他又诱骗蔡国而杀了他们的国君。

利用他们的国家,虽侥幸而得胜,必定会受到它的牵连,不能存在多长的时间了。就像夏桀战胜有緍〔mín〕而丧失了国家,商纣战胜了东夷而丢掉了生命。楚国疆域小地位低,而一再地表现得比夏桀、商纣两个国王还要暴戾,能不招致灾祸吗?上天借助坏人,不是降福给他,而是增加他的凶恶,然后降罪给他。犹如上天有金、木、水、火、土五种材力,由人加以使用,材力用尽了就丢弃了,因此楚国无可救药了,最后也难以兴盛。

叔向的这一论断与郑国执政的子产不谋而合。子产判断:“蔡小而不顺,楚大而无德,天将弃蔡以雍楚,盈而伐之。”冬十一月,楚灵王灭了蔡国,杀死隐太子用来祭祀冈山。叔向、子产断定,三年间,楚王必有灾殃。

晋昭公十三年(前519),陈国、蔡国皇室后人复国,联合流亡在外的楚公子黑肱(皙),公子比(子干),与公子弃疾(蔡公)在邓地会盟,攻入楚国,杀死太子禄和公子罢敌,五月二十五目,楚灵王上吊身亡。

晋昭公十三年(前519),子于回国参与竞争王位,韩宣子问叔向:“子干恐怕会成功上位吧?”叔向回答:“很难。”接着叔向解说了得到国家的五个难处:“有了显贵的身份而没有贤人,这是一;有了人,而没有内应,这是二;有了内应而没有谋略,这是三;有了谋略而没有百姓,这是四;有了百姓而没有德行,这是五。子干佐晋国十三年了,晋国、楚国跟从他的人,没有听说有知名之士,可以说没有贤人。族人被消灭,亲人也都背叛他,可以说没有内应。没有机会而轻举妄动,可以说没有谋略。

一辈子在外面做客,可以说没有百姓。流亡在外,没有怀念他的象征,可以说没有德行;楚王虽暴虐却不忌讳,楚国如果以子干为国君,关系到这五条难处而杀死原来的国君,谁能帮助他成功?享有楚国的,恐怕是公子弃疾吧!统治着陈、蔡两地,方域以外也归属于他。繁杂和邪恶的事情没有发生,盗贼潜伏隐藏,虽然有私欲而不违礼仪,百姓没有怨恨之心,乃先神命之,百姓信之。芈〔mǐ〕姓发生动乱,必然就是小儿子立为国君,这是楚国的常例。得到神灵的保佑,这是一;拥有百姓,这是二;具有美德,这是三;受宠而又显贵,这是四;所居地位符合常例,这是五。有这五条利益来除掉五条难处,谁能够伤害他?子干的官职,不过是个右尹,论地位,不过是庶子。”

韩宣子不解,继续问叔向:“齐桓公、晋文公当年不也是这样当上国君吗?”叔向回答:“齐桓公是卫姬生的儿子,僖公宠爱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作为辅助,有莒国、卫国作为外援,有国氏、高氏作为内应,从善如流、不念财货,不放纵自己的私欲,施善不知疲倦,求善没有满足。由于这样享有国家,难道不合适吗?

至于我们的先君文公,是狐季姬的儿子,献公宠爱他。喜欢学习而专心致志,十七年来得到五个人才,有先大夫子余,有魏犨〔chōu]〕作为左右手,有齐国、宋国、秦国、楚国作为外援,有栾氏、卻氏、狐氏、先氏作为内应,在国外逃亡了十九年,守志弥笃。惠公、怀公丢弃百姓,百姓一批又一批的亲附文公,献公没有别的亲人,百姓没有别的期望,上天正在保佑晋国,无人可代替晋文公。这就是两位国君和子干的不同之处。而子干呢,其先王还有受宠的儿子,国内还有高深莫测的君主,对百姓没有施与,在外边没有援助,离开晋国时没有人送行,回到楚国没有人迎接,凭什么享有楚国?”

叔向合情入理地分析,说得韩宣子口服心服。事情的结局是子干王位没争成功,落得个被迫自杀的下场。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祁奚高度评价叔向:“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稯之固也。”

对羊舌氏封邑及叔向是否任过杨氏邑令,多有存疑。明隆庆《赵州志

•杂考•赵原》文载:“赵原赵之先,出自柏翳。其玄孙中行衍降佐大戊,十余世而有造父,为周繆王御有功,赐以赵城,在今山西洪洞之间,由此为赵氏造父。已下六世至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叔带以下赵宗益与五世而生夙,晋献公使伐耿取之,因赐夙以耿夙。之孙衰从公子重耳出亡归,任国政,为原大夫,居原二世而有下宫之难。又一世而立孤儿武,复与田邑。武二世孙鞅是为简子,在位以法诛公族羊舌氏,夺其邑,以僚安为杨氏大夫,即今宁晋之地。”

据此,古宁晋确为羊舌氏之封邑,叔向曾任杨氏令无疑。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李苏现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18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