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东曹固的千年古刹:崇修寺与刘秀的不解之缘

闻宁说事儿 2024-09-16 12:50:34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山西太原府弥陀寺住持嗣祖沙门松庭真安天然撰文并书的《重修崇修寺记》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都分府真定下方宁晋,迄东五十余里,有社曰三芝兰,村曰东曹固。其处有寺曰崇修,其寺纵横约五亩余。三至通衢,西降颜第,乃大宋朝之名蓝"(蓝,作佛寺解)。也就是说,在大宋朝的时候,崇修寺已成为一个声名远播的胜刹了。

崇修寺,位于四芝兰镇东曹固村之东北隅,1995年重建,为宁晋县改革开放后恢复的第一个佛教活动场所。该寺始建于东汉末年。相传刘秀未称帝前,因被邯郸王郎(讹传王莽)追杀,曾避难至此,歇人喂马。后刘秀坐骑受惊,跑到西边邻村,刘秀因之戏称为"一马啃两槽",是以有东、西曹固二村之名,因刘秀避难之村居东而得是名。嗣后,"滹水东偏"、鲸浪降灾,为趋吉避祸,村人修建是寺。故碑文云"汉矗离碑"、"年纪赤乌",即此谓也。"赤乌"为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年号(238-251),崇修寺初建于这一期间,迄今已近一千八百年之多。中间重修、再建次数之多,可想而知。惜代远年湮,所存史料,仅有残碑二通,可为佐证。

一、明成化二十二年碑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碑,碑文《重修崇修寺记》,由"山西太原府弥陀寺住持嗣祖沙门松庭真安天然撰文并书"。碑文较详尽地叙写了重修的缘起、规模和发起者。

当时的崇修寺,距初建已有一千二百余年,"曾经兵燹(xiǎn)之残,屡值风霜之蔽",真是殿堂麋鹿出没,寺院蓬蒿遥连。断碑横卧,"萧寥岁久"。由是,"壬寅(1482年)有僧,法讳胜祥,雅号瑞云者",时任崇修寺住持。胜祥,少年聪颖,年届弱冠,即立志修行。历经二十余载,蒙皇上恩赐牒文,"幸然得度。"因"悼古刹以荒凉,欲发心而重建"。遂携师弟、门人,四方募缘,历经数载,始成斯刹大观。真是"佛殿烁云霞","禅堂碍日月";"粼粼阶砌,绕绕垣墙,鱼鳞岳峙于三门,雁翼峦分于两庑。檐楹高接,斗拱低擎;阁龛错落"、"钟鼓铿锵"。正如铭文赞云:"伫见斯刹,紫绚丹妍,三门两庑,厨库相连。森森林木,郁郁参天。道场器具,一应俱全"。其规模之恢宏、气象之森严,正是"三至通衢,西降(阶砌)颜(匾额)第"之真实写照,真不虚"名蓝"二字也!

二、清光绪二十四年碑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碑,碑文由夏如璋撰写。内容直叙崇修寺之缘起及四座佛殿、重塑佛像名称等。

东汉末年,东曹固隶属于三芝兰社辖。因该村距大陆泽较近,"频遭鲸浪之降灾",遂于"赤乌"年间,聚友建寺,成此巨刹。重修之时,又历五百余载,寺之荒凉破败,亦可知矣!

重修后,其寺建:(一)后殿。中天教主毗卢佛尊居之。可谓毗卢帽覆荫万众,袈裟衣暖护一村;(二)中殿。释迦牟尼佛居中,右(西)为阿弥陀佛,左(东)为药师佛。真是:三尊圣象参禅理,教原归一大小乘;殿内尚有倒坐观音,隐喻倒坐无情留退步,回头是岸存善根;(三)韦陀殿。弥勒正座,韦陀倒座。弥勒腹大容万物,韦陀宝杵降怪魈;(四)天王殿。殿内塑四大天王、八大金刚神像,天王涤垢净尘念,金刚怒目警世人。

碑文除述其四殿、诸神概况外,对寺之规模,惜无记之,深为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改为学校,像毁殿破。后因殿宇颠倾,椽败柱堵,被划成危房而学校搬迁。1995年,在县宗教局扶持下,用原殿之木料,建二梁五檩、三间一厅二柱尖顶佛殿一座。佛殿长12米,宽8米,高6米。释迦牟尼佛坐像,由曲阳石匠雕成,连同莲座高2.5米。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佛殿额匾为"大雄宝殿"四字,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佛殿四周十八罗汉画像,出自束鹿马庄高卯之手。是年,11月29日,崇修寺举行开光大典,由南宫普彤寺住持弘川大师主持开光仪式,崇修寺为宁晋建国后第一个佛教活动场所。嗣后,又于西侧建起两间一柱式"大悲殿",匾额由柴伯功题写。佛殿左为地藏王菩萨,右为送子菩萨。

2003年10月由蔺占国设计,唐县建安公司古建分公司承建的山门落成。山门为骑脊叠楼式,东西长15米。主楼阁东西长9.3米。南北阁深4.8米,高为5.6米,中门宽为2.08米,高为3米。主门西侧修两圆窗秀丽神灵。门形为下方上半圆。门半圆上为伯功题黑底金字"崇修寺"横匾。匾两侧是彩绘阁栏。主楼阁东西为进庙院穿门。旁门造形与主楼阁门同,只是门宽为1米,高为2.5米。旁门夹门墙宽为2.45米。旁门灵巧骑脊衬主阁楼雄浑畅舒骑亮瓦飞翘,高低秀雄相配靓丽壮观透佛教灵气。新修崇修寺虽无历史鼎盛时期规模浩大,建筑层次叠萃,但也精巧灵性,令人翘首,吸引香客不断。

选自《宁晋风物》此篇作者:史凤山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7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