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寿命七十三岁,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是当真的高寿,且他至晚年仍精力充沛: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说,孔子于离世前两年开始修《春秋》,一年完成功业,又一年教授此课程。
史载,孔子身强力壮,对“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学而时习之”,因此可谓“文武双全”。身体强弱虽有先天之命,更需后天保养。
《论语》详述孔子“饮食之道”,在今日仍有可参考的几点原则。
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关于这句名言该如何解释呢?有两说。一说“粮食越精越好,鸡鸭鱼肉切得越细越好。”
但钱穆先生结合书中其它文字的记载,认为孔子并非对食材有特别讲究,反而以粗茶淡饭为乐,孔子亲口说,“疏食饮水,乐在其中”。因此,钱师释义,此句应理解为“不因粮精肉细便多吃”。
今日生活,这两种说法倒也并行不悖,联合而用便是了。
二、“六不食”
哪六种情况的食物不能吃呢?饭馊、鱼烂肉腐、变色、变味、不合时令的不吃、调味料不匹配的不吃。
关于最后一点,钱师解释得满有趣儿,他说,古时“吃肉用酱,各有所宜”,相当于如今吃生鱼片应蘸芥末酱。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确实源远流长。
三、“饭后吃姜”
原文是“不撤姜食,不多食。”
姜有辛辣味而又不像蒜一般有口气,因而古人饭后少吃一点儿,以解倦意,就如同现在饭后喝茶或者一杯咖啡。
四、“肉不胜食”
这是说,肉品虽多,但也要以粮食为主。
相比今日,朋友聚餐,可能只吃肉不吃饭了。
五、“酒无量,不及乱”
后世人说“尧舜千种,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便是赞美他们的酒量,借以劝酒。是否如此,不可考证,但知孔子酒量大即可。虽不限量,也以不及醉乱为度。
六、“食不语,寝不言”
这也是良好的日常起居饮食的习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