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上,摄影师抓拍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最“接地气”的一幕

朱瑾瑜瑾秒 2025-02-13 16:11:25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中国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随后又展开了三年的解放战争,将国民党给赶到了台湾。

至此正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但谁又能知道就在这具有历史性的一天,毛主席的举行却让人很是“揪心”。

这天凌晨6点,毛主席的护卫值班室却响起了电话,接电话的正是毛主席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

李银桥刚接起电话,电话另一边就传来了周总理的声音:主席有没有睡觉?

“没有呢。”

李银桥略显无奈的对周总理回答道。

这已经是周总理第三次来电了,周总理的声音听起来也很是疲倦。

“哎呀,你们想想办法让主席尽量早点休息,下午两点就要开大会了,三点还得上天安门,这样主席会消耗不起的。”

周总理之后又进行了几句嘱咐后,便催促李银桥让毛主席多休息。

挂断电话后,李银桥就诺诺的来到了主席身边,对毛主席轻声提醒道:主席,该休息了,不能再劳累下去了。

周总理虽然是第三次来电话,但是李银桥却不知道已经劝诫毛主席休息有多少遍了。

可毛主席就像没有听见一样,依然坐在办公桌上在文件上进行着各种修改,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李银桥既无奈又心疼。

但他太知道毛主席的脾气了,除了轻声提醒根毫无其他办法,总不能给主席绑了吧?

但提醒的次数过于频繁的话,不仅不会去睡觉,还会打扰到毛主席批改文件的思绪,反而将自己骂一顿。

于是李银桥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安安静静的站在一旁,陪着主席“加班加点”。

谁都想象不到,开国大典的前一夜毛主席居然一晚上都没有入睡,而是一直在批改文件。

这是因为他当时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和任务,包括准备和指导开国大典的各项工作。

开国大典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要庆典,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重大。毛泽东主席在这个重要时刻肩负着庄严的责任,需要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因此,为了保证一切都准备就绪,主席便选择在开国大典前一夜继续工作,而没有休息。

要说主席不困是假的,晚上休息对于人来说就意味着白天一天的疲惫给消除,所以晚上的休息是不可缺少的。

但主席为了国家和人民,他选择了继续“奋战”。

不知道又过了多长时间,本就蒙蒙亮的天空此刻已经完全亮起,而毛主席也终于批完了最后的一份文件。

完成工作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揉揉眉心,很明显主席完全是在用意念支撑着自己完成工作。

毛主席工作时专注到根本不知道李银桥还一直在他身边守着,扭头注意到身边的李银桥。

“银桥,我想休息会。”

李银桥二话没说立马奔跑出去给主席弄洗澡水,毕竟这时的毛主席也56岁,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情况下,身体有些撑不住。

在李银桥的搀扶下,泡了泡澡,整整劳累了一天一夜泡泡澡能够很好的给主席减轻身体的劳累。

“银桥,下午一点的时候务必喊我起床。”

洗完澡的主席对毛主席说道,随后便躺在床上休息。

李银桥非常清楚今天的日子特殊,于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时刻盯着表,到了一点的时候就准时将熟睡中的主席给叫醒。

毛主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睡起来都要看一个小时的报纸,但今天的时间有些挤,两点便要开会。

于是主席只看了半小时的报纸,便穿上李银桥早给他准备好的崭新的黄色中山装,匆匆吃了口饭,就去开会了。

时间来到三点,此时的天安门楼下已经站满了老百姓,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任何空隙,人民的脸上都充满了期盼。

毛主席很准时的站到了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国的老百姓进行了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就这么短短几句话,毛主席说完场下顿时一片热烈高呼。

整个大典从三点持续到了晚上的9点,毛主席本身就一晚上没睡,加上这么长时间的大典,显而易见的有些疲惫。

于是坐在了少有的座位上,当时在场的还有几名苏联摄影师,毛主席身旁还坐了77岁的老者张澜。

张澜是中央政府副主席。

两人就这么坐在一块聊起了天,面对场下老百姓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毛主席也很是开心,和张澜的交谈也很是愉悦。

这样的一幕苏联摄影师赶紧进行抓拍,便有了这一张照片。

没有过多久,两人停止了交谈,毛主席不知道在想什么,竟扣起了手指,苏联摄影师也是对这一幕紧急进行了记录。

平时人们眼中的主席都是很威严,但像抠手指这样“接地气”的举动还是第一次见。

缓过劲的毛主席就开始站在城楼上,看着他的人民,脸上的笑容怎么都停止不了,和朱德老总站在一起的画面也被拍了下来。

可能毛主席的烟瘾又犯了,于是“悄悄”的扭过身抽起了烟,看着其他人瞅他的样子,主席也是爽朗一笑然后继续聊聊天。

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展现出的平民化、生活化的一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亲民形象和真性情使他能够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亲近的联系。

毛主席一直强调党和人民的联系,他注重与人民的交流和沟通,重视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

他在开国大典这样重要的场合上展现了平易近人的态度,不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使他更加亲近于人民,更容易被人民所接纳。

这样的一瞬间被摄影师记录下来,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作为一个领导者的人性和亲和力。

这样的记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毛主席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他的领导风格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记者的拍照记录,才能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看到一个接地气的毛主席。

这样的照片和瞬间带给我们更多对历史人物的亲近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当然,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普通”,才能带领人民闹革命,毛泽东主席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关心人民的利益。

他积极倡导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使农民群众得到土地和权益的保障,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他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推动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保护。

毛主席注重与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人民的意愿和主体性。

他倡导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听取他们的声音和需求。

他在与人民的交流中展现出真诚和关怀,使人民感受到他的亲近和关心。

他的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的理念与人民的期待相契合,使人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和归属感。

毛泽东主席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也对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勇于开拓新的道路和解决困难。

他的领导才能和智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展现,使人民对他充满信任和敬意。

他是人民的领袖,也是人民的亲人,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为革命的动力提供了源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