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改色一刀切,商户还得自掏腰包!三河城管回应:为了城市形象
要是开个店,自家招牌想用个红火的红、稳重的黑、或者清爽的蓝,在河北三河,最近这事儿可能就有点麻烦了,一道“限色令”让所有商家头大。
三月中旬那会儿,三河市的一些沿街商铺老板们,就接到了城管部门的口头“温馨提示”。
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一带,商户接到城管上门通知,要求红色、蓝色、黑色的商铺招牌被要求更换颜色,红色招牌已经更换颜色。三河市城管部门回应称,禁用红色、蓝色、黑色底色的门头牌匾“是市政府城市规划的要求”。
可问题来了,这一要求仅仅是口头传达,既未出示相关文件,也没有提供任何法律依据和补偿方案。就连知名连锁品牌蜜雪冰城,也不得不更换招牌颜色,此举一经曝光,立刻引发网友质疑。
蜜雪冰城,曾经红底白字招牌深入人心,如今在河北三河燕郊地区,却变成了黑灰色或绿色。这不仅仅是招牌颜色的变化,更体现了当地一场“三色禁令”引发的巨大争议。
换招牌!在河北三河燕郊,一场突如其来的“三色禁令”让众多商户措手不及。没有正式文件,没有补偿措施,一句“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让商户们陷入“改或不改”的两难境地,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2023年3月中旬,河北三河市的燕郊地区,一些沿街商铺的店主们陆续收到了来自城管部门的口头通知,要求他们更换红、蓝、黑三色的招牌。
这突如其来的“温馨提示”并未伴随任何正式文件或补偿措施,仅仅一句“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便将商户们置于两难境地。改,意味着额外的成本支出。不改,则可能面临未知的处罚。
困惑、不解、焦虑的情绪在商户群体中蔓延开来。
随着3月15日一位店主将自家红色招牌的照片上传网络,这股不安的情绪迅速转化为公开的质疑和讨论。
到3月20日,已经有商户开始更换招牌,曾经熟悉的街道景观开始发生改变。4月初,就连家喻户晓的蜜雪冰城也未能幸免,标志性的红底白字招牌被替换成黑灰色或绿色,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政策的合理性、执行的公平性以及行政权力的边界等方面。许多人认为,城市的美感在于多元与包容,而非千篇一律。强制更换招牌颜色,不仅增加了商户的经济负担,也损害了品牌的辨识度和城市活力。
此外,政策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公众参与度低、执行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意识的担忧。
“招牌变色”事件并非孤立的个案,它折射出当前城市治理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停留在“管理者思维”,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缺乏服务意识和协商精神。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政策制定脱离实际,忽视市场规律和民众需求,最终损害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
其次,该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权力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政策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公众参与不足,执行方式简单粗暴,“先斩后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侵犯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最后,“招牌变色”事件也对当地营商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强制更换招牌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降低了市场活力,同时也向潜在投资者传递了负面信号,不利于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
要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首先,要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执行政策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权力滥用,确保程序的公正和透明。
其次,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政府应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推行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服务,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最后,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加强政企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招牌变色”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城市治理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细化管理,更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主权。城市的美,不仅在于整齐划一的市容,更在于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和蓬勃发展的市场活力。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在城市发展与个体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构建更加高效、透明、公平的城市治理体系?如何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招牌禁用红蓝黑”?河北三河城管回应:不心疼钱可改回原色》
改名叫三色市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