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上,凯丰挖苦毛主席不懂马列主义,并放出狠话:谁对谁错走着瞧

帝哥说史 2025-03-24 07:25:38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进行总结。毛泽东在会上严厉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并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战略失误所致,此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9军团中央代表凯丰却站起来反驳道:“你毛泽东懂什么马列主义?顶多是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指挥打仗!”

遵义会议油画

凯丰早年留学苏联多年,自诩深谙马列理论,他一直对毛泽东的“山沟沟里的战术”嗤之以鼻。面对挖苦,毛泽东反问凯丰:“那我问你,《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凯丰顿时语塞,因为他确实没读过这部经典。毛泽东抓住机会,以“实践出真知”的逻辑,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立足国情的观点。

尽管遵义会议最终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凯丰仍不服气地留下一句狠话:“谁正确,谁错误,走着瞧!”

遵义会议结束后,博古决定接受周恩来的建议,让张闻天接替自己的职务,并交出了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书记和中央书记三枚印章。凯丰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过来找博古说:“对路线错误的批判,我还是受不了,中央的挑子不能就这样交出去!”

但博古坚持说:“局势已经定了,不好再讲什么了,中央的挑子还是要交出去的。中央已经决定了,我们应该服从和执行。

博古

此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以迂回穿插战术跳出国民党40万大军的包围圈。凯丰跟随红9军团行动,亲眼目睹毛泽东如何将《三国演义》中的“虚实之道”化为战场奇谋。当红军以伤亡不足百人的代价突破乌江天险时,凯丰感慨道:“我原以为毛主席是‘土包子’,没想到竟是‘活诸葛’!”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凯丰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不仅明确支持北上,还写了长文《番民工作的几个问题》,刊登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前进》上,批评张国焘搞的西北联邦政府,是想把中央也“联邦”进去。这是最早公开批评张国焘的文章,凯丰也因此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

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后,凯丰成为毛泽东在思想战线上的得力助手,两人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1937年,毛泽东亲自点将凯丰创作《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歌词,凯丰收到这一任务后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很快写出了歌词: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凯丰

后来毛泽东在审阅歌词时,满意地说:“写得不错,完全符合抗大的办学方针!”这首战歌如今仍然广为传唱,成为了抗战文化的标志。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这年4月,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凯丰致信毛泽东,提议为他“做寿”。这是毛泽东1910年离开故乡以来,第一次遇到“生日问题”。

毛泽东看了凯丰的信后,经过认真考虑,在4月22日给凯丰回信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凯丰看到毛泽东的回信后,对他更敬佩了。

凯丰(前排左二)和毛泽东(后排右一)

1945年6月,党的“七大”选举中央委员时,凯丰遇到了麻烦。本来以凯丰的资历,他当选中央委员是没有问题的,但代表认为凯丰在江西苏区时,积极参与推行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在遵义会议上又公然反对毛泽东,拒绝投他的票。毛泽东为了让凯丰能够当选,便让他在大会发言时,对过去所犯路线错误作了检查,以争取主动并取得代表们的谅解。

后来毛泽东还在选举前的一次会议上为凯丰说了话:“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就是积极领导或拥护四中全会的一部分人,也就是在第三次‘左’倾路线中犯过路线错误的一部分人,出来和其他同志一道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现在人家把账记在我身上,我声明一下,没有这些同志以及其他很多同志——反‘左’倾路线的同志,包括犯过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的一些很重要的同志,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尽管毛泽东帮凯丰做了很多工作,但他最后还是落选了,对此毛泽东感到惋惜和无奈。

毛泽东在“七大”讲话

虽然凯丰没当上中央委员,但毛泽东依然很信任他,先后让他出任东北局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等要职。

1948年,凯丰肺病复发,虽咳血不止,却仍坚持工作,毛泽东得知后特批:“用我的专机送他去苏联治疗!”临行前夜,凯丰在病榻上给毛泽东写下万字长信,建议“土改宣传要防止左倾”,毛泽东阅后批示:“此意见甚好,转发各根据地。”

1955年,凯丰确诊癌症,毛泽东专门作出批示:“全力治疗,哪里条件好就去哪里!”当年3月,凯丰病危,毛泽东派秘书传话:“过去不愉快的事,让它随风飘散吧!”凯丰听后潸然泪下:“主席的胸怀,比天空更广阔!”

1955年3月23日,凯丰不幸病逝,年仅49岁。

凯丰

毛泽东和凯丰,这对曾经的“对手”,用半生诠释了革命者的境界:分歧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团结基于对理想的忠诚。凯丰的转变,是毛泽东人格魅力的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的缩影!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