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发展,必须要有完全独立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
文/每日资本论
国产芯片的崛起已在意料之中,但是否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还有待商榷。
近日,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光信息)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4亿元,同比增长50.76%;净利润5.06亿元,同比大增75.33%。更为可喜的是,海光信息的高速增长具有持续性,2024年营收为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0%;净利润19.29亿元,同比增长52.73%。
敏感的资本市场早已做出了反应。从2023年8月25日的50元左右,一路震荡攀升至今。今年2月27日,其股价一度创造了171.9元/股的历史新高,股价翻了两倍。也由于,股价的持续大涨,被部分外界人士称为国产芯片“黑马”。截至发稿,海光信息的股价仍在150元附近高位震荡走势。
但随着股价的逐渐走高,股吧里的投资者对海光信息产生了分歧。部分投资者称,“国产替代,硬刚到底,一股不卖!”甚至有网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会涨到1000元吗?”部分理性的投资者则担心,“这股季报一出利好兑现就一路下跌了?”
中信证券、开源证券等券商给予海光信息买入评级。综合理由是,海光信息业绩超预期,持续验证行业高景气;合同负债高增,为后续业绩增长提供坚实支撑;毛利率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资本化率降低。部分券商提示的风险为:其研发进度或不及预期;供应链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那么,海光信息到底能否将芯片“黑马”进行到底呢?
不争的事实是,海光信息正处在中国最热门的赛道上。由于芯片是中美科技与贸易竞争的最为激烈的领域,同时也是美国长期“卡脖子”的利器。自2018年贸易纠纷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也有长足发展。但进口额依然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3040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为国内最大的进口商品,而中国也因此而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
上海证券分析显示,多领域芯片产品对应公司份额具有提升空间。根据2024年海关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口芯片数量为5492亿块,进口金额达3856亿美元,高端芯片对外依赖度较高。该机构认为以下细分领域或将受益:模拟芯片,存储芯片,CPU等。
部分观点甚至认为,2025年有可能成为政府和运营商算力采购大年。互联网企业比如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等公司,也在持续加码资本开支。更别忘了,“百模大战”逐渐收官,业界巨头投入,头部玩家凸显:既有字节、阿里这样强资源的互联网大厂,也有Kimi、DeepSeek这样独具特色的新锐势力。尤其是,类似科大讯飞这样始终坚持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的科技公司,他们对更为先进的国产芯片应该十分迫切。
也就是说,无论哪家国产芯片公司,只要能够承担起进口芯片的需求,哪怕是一小部分需求,在现在的大背景下,一定赚得盆满钵满。
好了,啰嗦了一堆,那么海光信息是不是一家纯血的国产芯片公司呢?
公开资料显示, 海光信息的前身为天津海光先进技术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2020年更名海光信息。公司专注于高端处理器、加速器等计算芯片产品与系统研发的国内高端处理器领军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等计算、存储设备中。公司目前拥有两条产品线:海光通用处理器(CPU)与海光协处理器(DCU)。第一大股东为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曙光)。
请注意,海光信息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3月和2017年10月,海光信息与ADVANCED MICRO DEVICES,INC.(下称,AMD)的合资子公司“海光微电子”“海光集成”分别与AMD签署了《技术许可协议》,约定了AMD将高端处理器相关技术及软件许可给两家合资公司,该许可在两家合资公司运营期限内持续有效。
但招股书中有关海光信息与AMD的合作情况言之甚少,仅用两小段话解释,对于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AMD的技术开放程度、合作期限等信息皆未作披露。
天眼查显示,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即海光微电子,AMD持股51%,海光信息持股49%。也就是说,AMD是海光微电子实控人。不仅如此,天眼查还显示,AMD对海光集成北京、海光集成持股比例虽然只有30%,但仍然是实控人。
敲黑板!敲黑板!
在CPU的世界里,指令集简直是绕不开的关键词。现在全球主流的芯片基本都在用两大封闭指令集——英特尔主导的X86架构和ARM的ARM架构,分别代表了PC和移动设备的“霸主”。
ARM架构因其开放授权和超强灵活性,已经在全球算力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在手机领域,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搭载了ARM架构。ARM的授权策略就像“土地开发”,给合作伙伴大把空间进行自主创新,最终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圈。在服务器市场,ARM的开放性更是让更多厂商得以进入,并在云计算领域大放异彩,比如AWS已经把60%的算力转向了ARM架构。
而x86架构则是由英特尔和AMD“二人组”主导,授权体系高度封闭,只有这两家公司能授权其他厂商使用x86指令集。其他厂商想用x86架构,只能通过二者的交叉授权。这种封闭的体系让x86架构在灵活性上显得捉襟见肘,未来可能在面对开放技术生态和创新需求时,难免遭遇瓶颈。
注意:x86架构下的高端处理器设计复杂,其核心技术此前仅掌握在几家国际领先企业手中,x86路线也被外界称为戴着镣铐跳舞的“拿来主义者”,这就意味着采用x86架构的海光信息等厂商会依赖海外企业授权,自主可控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海光信息依赖于AMD的Zen架构的授权,其授权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海光信息仅获得了AMD第一代Zen架构的IP授权,且此授权限制了其在服务器和PC领域的应用,其技术路径较为封闭。
与此同时,海光信息通过与AMD成立成都海光微电子、成都海光集成电路得到AMD官方授权,获得x86处理器设计核心技术。其中,海光微电子拥有AMD的IP授权并负责芯片生产,这就意味着海光没有技术控制权。此外,上述授权严格禁止C86相关产品解决方案在中国以外市场销售,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的扩展。
笔者多年前曾有幸当面聆听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堪称中国“计算机之父”的张孝祥,以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复良等,一批国内芯片专家对于国产芯片的探索——当年,受形势所迫国内发展芯片的路径分为三条:第一种,拿来主义全盘用别人的技术;第二种是基于别人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第三种是完全自主创新。
虽然,他们有的已经去世,但他们对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国产芯片期盼依然历历在目。甚至,部分老同志说到为之奋斗过却没有实现目标时潸然泪下。他们一再呼吁,中国必须有完全独立自主的芯片,才能站得稳,跑得远;才不会被“卡脖子”。
事实证明,老专家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芯片果然成了美国“卡”我们脖子的利器。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相关部门乃至普通消费者都已经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中国必须发展完全独立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
好了,这里只想问三个问题:海光信息走的是否是第二种路线?如何是,在眼下全民皆知完全独立自主可控芯片重要性的情况下,第二种路线还有无必要?最后,种种受限授权的发展模式,又能让海光信息走多远呢?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若您觉得有价值,麻烦您点赞、转发。祝身体健康,掘金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