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突进,不能以生命为代价。真正的智能,从不是让人类交出方向盘,而是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全、更自由。
文/每日资本论
这是一出悲剧,但不得不说。
3月29日晚,安徽某高速公路上,一辆小米SU7以接近10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隔离带水泥桩,车辆随即爆燃,三名女大学生当场殒命。有网友发文称,“车锁未解锁,无法打开车门逃生。”
这场事故的现场视频和相关图片很快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火光映照的残骸与家属的悲鸣,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漩涡。部分声音甚至认为,这是小米汽车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
目前,关于这场事故的责任认定尚未公布,因此将责任推到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但面对三条鲜活生命的逝去,“每日资本论”觉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大家,在“被接管后4秒内碰撞爆燃”面前,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事实,尊重逝者,尊重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作为最普通的消费者,作为最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支持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新兴科技发展,支持一切推动社会进步的技术变革,但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摸着自己的胸口,是不是该来一场集体反思?
更严肃点说,是否应该掀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场“生死拷问”:当技术狂飙遇上人性弱点,当资本逐利碰撞公共安全,智驾究竟是通向未来的钥匙,还是一场危险的“不作不死”游戏?
或许是网络消息太多,混淆大家的视听。不过,对于近年来新能源车企事故后的标准操作几乎如出一辙——用技术术语编织免责盾牌,用法律条文堵住用户之口。这种“数据在手,责任全无”的姿态,让人不得不感叹数据的“神奇之处”。
耐人寻味的是行业“遮羞布”现象。某车企因智驾系统误判导致车辆撞上消防栓,售后归咎于“非标准车位”。还有新能源汽车出了事故,第一现场往往就出现了一个罩住车辆全身或者重要标志部位的“遮羞布”……问题是,这好像成了习惯性的“流程”。甚至现在,只要说某某车不好的声音,就会被某某车企迅速以“侵犯商誉”为由起诉。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吊诡现实:车企在售前将智驾包装为“科幻级体验”,售后却将其降级为“辅助工具”,甚至通过法律手段压制质疑声。这种“售前狂飙,售后甩锅”的双重标准,本质是将技术不成熟的风险转嫁给用户,用营销话术掩盖系统缺陷。
而公众的认知鸿沟,则是这场怪象的催化剂。年轻用户尤其容易轻信所谓的“零接管”“无限接近L3”。
敲碎黑板!!!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自动驾驶技术被分为L0到L5六个级别。其中,L1到L2级的自动驾驶被称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在部分环境下执行自动驾驶任务,人需要保持随时可接管的状态;即使进入L3到L4级阶段,仍需要人保持接管的能力,及时处理特殊情况;直至L5级阶段,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才不再需要人的介入。
时至目前,国内准许商用的自动辅助驾驶均为L2级别。这意味着,开启智能辅助系统后,仍然可能出现场景无法识别、误识别、目标丢失等问题。比如,高速路上万一出现侧翻卡车等静态物体,辅助驾驶系统很可能出现失灵现象,如果驾驶人不果断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浅显的道理是,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任何阻碍或者斩断科技发展的行为必将被历史和整个人类所唾弃。智驾毫无疑问是全球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大方向上来说,支持智驾没有错。
但技术跃进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多起新能源汽车惨痛的交通事故——所谓的多少秒退出智驾,那么请问,从碰撞到发出预警,就那么几秒甚至更少的时间,哪位大神能够准确合理判断?如果行,麻烦这位大神出来走两步。
这些问题折射出智驾技术的致命悖论:它试图用算法替代人类判断,却又在关键时刻将责任抛回人类。
更严峻的是,部分法规已经滞后于技术发展。尽管《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明确L2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部分车企通过“高阶智驾”“无限接近L3”等模糊宣传,让部分用户放松警惕。法律未强制要求车企为智驾事故担责,维权车主往往陷入“个人对抗巨头”的绝望拉锯战。
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双管齐下。技术层面,车企必须摒弃“算法至上”的傲慢,严禁虚假宣传和混淆视听的宣传。有必要提一句,比如固态电池就是固态电池,不要混淆为全固态电池的道理一样。建立人机协同的冗余机制——例如在驾驶员多次分心时强制退出智驾。
法规层面,相关部门必须跟上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智驾和新能源汽车的法律法规,要求智驾系统通过“场景穿透测试”,并建立事故黑匣子数据共享平台,避免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唯有将技术关进责任的笼子,智驾才能真正成为“安全伙伴”,而非“致命玩具”。
当然,部分驾驶人并非真的迷信自动驾驶,而是因为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潜滋暗长的侥幸心理突破了安全行车思想防线。对这些人而言,就算没有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他们照样可能在行驶中玩手机、打瞌睡等,安全隐患依然与其如影随形。一再突破法律底线,出事就是早晚的事。
类似2025年春运,湖南某位大仙居然能在高速上睡着交给自动驾驶回家,交警对其按照疲劳驾驶罚款200元进行处罚。想想背后都冒冷汗——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就算了,更是严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这样的行为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处罚,从法律层面避免事故发生。
还有一个问题容易忽视。如果说智驾争议是“未来之痛”,锂电池安全问题则是当下新能源汽车的“阿喀琉斯之踵”。
小米SU7事故中,车辆撞击后迅速爆燃。事实上,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在高速侧撞下难以避免因隔膜破裂引发热失控。数据是最好的佐证。《电源技术杂志》报道显示,根据应急管理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上涨了32%,平均每天就有8辆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含自燃)。
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工信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新标准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55千克提升到63千克,增加了8千克。
怎么理解?8千克正好能够解决48V12Ah铅酸到48V20Ah铅酸的变更,提高电动自行车续航能力,基本上满足了铅酸用电动自行车的日常出行70千米的需求。换言之,铅酸电池要再次从“过街老鼠”走到前台,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将改变电池市场格局。
为什么呢?难道是铅酸电池又好用了?显然锂电池的安全性让人畏惧。
要根治电池顽疾,需从三方面破局:其一,强制车企公开电池安全测试数据,包括穿刺、挤压等极端场景;其二,建立电池终身健康档案,通过年检动态监控衰减情况;其三,推广全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从材料层面杜绝热失控。唯有如此,电动车才能摆脱“移动炸弹”的污名。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突进,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当部分车企将“颠覆”“革命”挂在嘴边时,或许该重温乔布斯的告诫:“科技要与人性共鸣。”真正的智能,从不是让人类交出方向盘,而是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全、更自由。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若您觉得有价值,麻烦您点赞、转发。祝身体健康,掘金2025!】
℡智驾是一场“不作不死”的游戏℡?作死的人有不少,抖音视频特别多。可人家就是作了不死,还说避免了一次事故,救了一次命。嗯!还有人说,升级一次,就加强一点,越来越厉害了。智驾厉害不厉害,也要看是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