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BD,把“药茅”们干懵了

每日资本论 2025-04-20 11:37:29

从连亏三年到市值超千亿,凭借创新药朱义逆袭成科创板首富。

文/每日资本论

突然,众多上市公司眼巴巴地看着这家连续三年亏损的小公司。

近日,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利天恒)发布的2024年财报,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资本市场的平静湖面上掀起滔天巨浪。财报显示,其2024年实现营收58.2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36.31%;净利润37.08亿元,较2023年亏损7.8亿元的窘境实现惊天逆转,同比大增575.02%。

更令人咋舌的是,百利天恒的股价已从2023年初的每股28.75元,一路飙升至目前的最高266元,市值超千亿,成为科创板市值前十强中唯一一家生物医药企业。

这份财报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一纸改写中国创新药历史的合作协议——2023年12月,跨国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以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的总金额,获得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双抗ADC药物BL-B01D1的全球独家商业化权益。其中,不可撤销、不可抵扣8亿美元的首付款直接计入2024年营收,占比高达94.2%,瞬间将这家在生存线苦苦挣扎的企业推上神坛。

BL-B01D1是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 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BL-B01D1的临床试验已覆盖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和头颈部肿瘤等不同肿瘤适应症。

最新消息是,百利天恒的创新生物药注射用BL-M09D1(ADC)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此外,百利天恒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并募集资金不超过39亿元(含本数),已获上交所受理。

难怪,股吧里有部分网友对其下了重注:“260满仓加融资,可以赚回一套房吗?”当然,也有理性的投资者表示,“这支股票要么真能业绩兑现,否则就这个持股集中度,想出货都难。”

无论如何,百利天恒目前的涨势在如今的A股市场绝对属于凤毛麟角。鲜有人知的是,这份光鲜的财报背后,是董事长朱义长达十年的豪赌。

从2013年立项研发BL-B01D1开始,百利天恒累计投入超20亿元研发费用,期间经历四次现金流危机,甚至一度到了资金链要断裂的地步。如今,这场豪赌终于换来一张通往全球创新药金字塔顶端的门票。

朱义的人生轨迹,堪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经典样本。1982年,这位出身四川南充农村的青年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硕士毕业后进入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象牙塔内的生活很快让他感到窒息。“当时实验室的试管都要反复清洗使用,申请经费的报告写了三年石沉大海。”朱义在2024年接受部分媒体专访时回忆道。

1990年,32岁的朱义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辞职下海。他在广西北海的房地产热潮中赚到第一桶金,却因政策调控险些血本无归。之后,他转战医药代理行业时,又遭遇渠道商卷款跑路。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朱义以60万元买下利巴韦林(一种抗病毒药物)的仿制生产权,在成都温江租用粮食局废弃仓库改建药厂。这款被命名为“新博林”的儿童用颗粒剂,凭借“学术推广+深度分销”模式,迅速打开市场,首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到2005年已实现年收入1.2亿元,成为西南地区仿制药领域的隐形冠军。

2006年,朱义整合旗下资产成立百利天恒,产品线扩展至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等领域。但2010年国家推行的药品集采政策,让仿制药行业的利润率骤降。这场行业地震让朱义意识到,仿制药的黄金时代已然终结。

2013年,50岁的朱义做出惊人之举:将大部分资源投向创新药研发,目标直指当时全球仅有三家企业掌握的双抗ADC技术。如此决定当然遭到各种反对,不过,他力排众议,确立了美国前端发现和中国后端开发的策略,并于2014年初创立了我们在美国西雅图的biotech公司SystImmune,Inc.。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看似疯狂的转型,正是百利天恒命运的转折点。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转型创新药的代价远超预期。百利天恒的财报数据显示,2014至2020年,公司好歹还是盈利状态。但2021年情况急转直下,当年就亏了近1亿元,到2023年,其已经连续亏损三年,亏损额高达11.6亿元。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现金流一度仅剩4521万元。

不过,也就在2023年,百利天恒的命运再次进入了一个节点。2023年1月,百利天恒成功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24.7元/股,募集资金9.88亿元。上市首日总市值报收于128亿元。而5个月后,百利天恒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过该药品I期临床数据。简言之,百利天恒双抗ADC临床数据表现较好,有望突破EGFR-TKI耐药这一难题,弥补市场空白。这意味着更高的临床耐受性和商业化潜力。

数据发布次日,百利天恒股价单日暴涨18%,创下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最大单日涨幅。全球TOP10药企的商务拓展团队蜂拥而至,最终BMS以84亿美元的总价拔得头筹,其中首付款8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的历史新高。

请注意,协议条款显示,百利天恒不仅保留中国区权益,还将获得海外销售净额的分成,这种“首付款+里程碑+销售分成”的模式,被摩根士丹利评价为“中国药企在国际谈判中取得的最优条款”。

资本市场的狂热在2023年12月11日达到顶峰。当日,百利天恒股价开盘即封死20%涨停板,市值突破600亿元。持股75%的朱义个人身价飙升至450亿元,超越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成为科创板新任首富。

显然,这场逆袭远非终局。对于刚刚“咸鱼翻身”的百利天恒来说,首当其冲的是BL-B01D1的临床推进压力。

目前,该药物在全球开展的30余项临床试验中,虽然进入了关键的III期,但数据到底怎么样,还有待后期揭盲。但ADC药物的III期失败率较高,若主要终点未达预期,不仅7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可能落空,现有市值也可能腰斩。

政策风险同样如影随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FDA收紧对中国创新药的施压进一步升级。比如,今年3月,美国FDA给恒瑞医药的回复中,关于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表示相关生产场地检查需进一步提交答复,但并未在回复信中说明具体原因。导致恒瑞医药创新药组合,闯关FDA再度延迟。这种风险或将出现在包括百利天恒等中国创新药企身上。

尽管前路漫漫,但百利天恒逆袭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产业从“仿制跟随”到“全球领跑”的艰难跨越。朱义用28年时间完成从仿制药贩售者到国际医药巨擘合作伙伴的身份蜕变,其间的抉择与坚守,既是个体企业家精神的彰显,更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缩影。相信未来,中国创新药企会有越来越多“咸鱼翻身”的故事。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若您觉得有价值,麻烦您点赞、转发。祝身体健康,掘金2025!】

0 阅读:0

每日资本论

简介:从中关村到华尔街,资本故事都在每日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