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有多厉害?为何能深得曹操信赖,一度成为“五子良将”之首?

独行剑客 2025-01-27 11:14:25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豪杰涌现。在曹操的诸多将领里边,有个从行伍中走出来的将军,他崛起的速度惊人,变成了曹营中最受重视的非曹姓将领。此人便是于禁,他从一名普通士兵一路攀升,坐到了“五子良将”之首的位置,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但是曹操集团里最早被封为侯爵的非曹姓将领,还是唯一拿到“假节钺”这一特殊荣誉的大将,他的地位差不多能和刘备手下的关羽相媲美。但是,命运实在捉弄人,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将领,最后竟然在一场洪水中选择了投降,这让曹操极为痛心,也使他以往的荣耀沾上了永远都洗刷不掉的耻辱印记。

【行伍布衣 一朝成名将】

在东汉末年那天下大乱、各方势力争夺的时期,有个叫于禁的普通兵士,正在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机会。当时的他,仅仅是鲍信手下的一个寻常士兵,跟着军队到处打仗。

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搏杀,于禁的军事才能获得了全面的锤炼与呈现。鲍信阵亡后,于禁转而投身到将军王朗手下,出任都伯,由此开始显露头角。

王朗作为一名能够发掘人才的统帅,没多久就察觉到了于禁的不一般。在他看来,这个出身平凡的将领,具备着超出常人许多的军事才能与统帅能力。

因为对于禁的才能颇为赏识,王朗向那时势力不断增强的曹操举荐了这名年轻的将领。王朗大力推荐道:于禁具备大将的才能,完全能够承担重要职责。

曹操向来以善于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闻名,他专门和于禁进行了一番深入交谈。在谈话过程中,于禁所表现出的军事看法以及统领军队的能力,让曹操极为赞赏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曹操很快就做出了重用於禁的决定,并且马上指派於禁带领军队去攻打广威,这是对这位新上任将领的首轮考验。

在广威之战里,于禁沉着指挥,取得了胜利。这一胜绩不光显示出王朗有识人的眼光,也让曹操更加坚定了重用他的想法。

靠着积累战功,于禁的军职不断上升,没多久就在曹操的军队里出了名。公元197年,征讨张绣的战役打完后,于禁因立下功劳,被封为益寿亭侯,他是曹操手下最早被封为侯爵的非本家将领。

在这个时候,日后大名鼎鼎的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都还没进入曹操的阵营呢。就连比于禁资历还深的乐进,也是在同一年征讨袁术的时候,因为率先登上城头立下功劳,才被封为广昌亭侯。

【战功赫赫 独当军中面】

于禁在曹营能够崛起,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功。在曹操统一中原的过程里,于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攻打广威取得胜利后,于禁屡屡受到重任指派,独自带领军队打仗。在作战过程中,他在城南接连打败布二营,在须昌又击败了高雅等敌军,充分彰显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本领。

作为一名统帅,有没有独当一面的本事,是评判其能力的关键指标。在曹操的诸多将领里边,能够独自带领军队打仗,还多次立下战功的,除了曹操的宗亲曹仁,那就要数于禁是比较厉害的了。

在官渡之战即将打响的时候,于禁积极请求出战,带着两千名步兵去守卫延津。那会儿,曹操正全力对付在徐州搞破坏的刘备,而于禁守的延津就变成了阻挡袁绍向南进军的第一道屏障。

于禁在延津驻守时,袁绍的军队多次展开试探性攻击,可都被于禁逐个给打退了。这样一来,曹军的防线得以稳固,而袁绍渡河的安排也被搅乱了。

紧接着,于禁和乐进一同合作,在黄河沿岸实施清剿作战。他们杀了和抓了好几千人,捣毁了袁绍军队的不少据点,让敌军的力量被大幅度削减了。

在这次行动结束后,于禁单独带领军队在原武驻扎,并且在杜氏津把袁绍的一支分营部队打败了。这一连串的胜仗,不但让袁绍军队的前进速度变慢了,而且对敌军的士气造成了很大的挫伤。

在官渡决战的主要战场上,于禁的表现相当出色。当双方在土山相互对峙的时候,袁绍军队那密集的箭雨致使曹军的阵营陷入混乱。

在危急关头,于禁亲自上阵指挥作战,在如雨点般的箭阵中让士兵们稳住了阵脚。他的英勇鼓舞了士兵,让防线变得牢固,给最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除了具备独挡一面的本事,于禁还屡次在危急关头勇敢站出,彰显出大将的风采。在一回攻打张绣的战斗里,曹操遭到了埋伏,其军队变得杂乱无章。

别的将领都在慌乱里到处找曹操呢,可于禁却很沉着。他赶紧把部队整顿好,一方面安排有序地往后撤,另一方面收拾叛乱的青州兵,最后还没忘了修防御工事,好防备敌军追上来。

在又一次打仗的时候,黄巾军在夜里对曹营搞偷袭。于禁立马带领军队进行反攻,不但把敌人打跑了,而且接着追击,杀了敌方将领,让剩下的人投降了。

诸多战例表明,于禁不光具备统帅的才能,还拥有在危急关头扭转局势的本事。像这样的将领,曹操当然会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重用。

【严执军纪 得信于曹公】

在曹操管理军队的过程中,于禁有着独特且关键的地位。曹操依法治理军队的想法被大家广泛认可,而于禁则是执行法规最为严苛的那个人。

每次打完仗,于禁都会把得到的战利品全部上交,一点儿都不私自留下。他对手下的要求特别严,结果部下们往往都对他采取回避的态度。

这种极为严苛的管理方式,正好符合曹操的治军观念。在军纪方面,于禁总是能够比曹操还要坚决果断地去执行。

曹操军中的青州兵是个麻烦事儿。这伙人战斗力倒是挺强,可组织上很松散,也不遵守军纪,就连曹操常常也是对他们得过且过。

在攻打张绣的战斗里,青州兵又闹事了。于禁没跟曹操汇报,就领着兵去攻打这些叛乱的人,还当场把他们的罪行说出来并进行了处理。

这一做法虽说不同寻常,可却正好帮曹操化解了难题。自那以后,青州兵就没再有过闹事的情况了,军队纪律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解决泰山贼昌郗的事情中,于禁又一次彰显出他干脆利落的行事风格。昌郗在泰山地区属于重要角色,和臧霸等人往来紧密。

那时曹操得依靠臧霸等人去打理东部的事情,所以对昌郗反反复复投降又反叛的举动,始终持宽容的态度。就算张辽迫使昌郗投降后,也没敢自行处置他。

于禁把这困局给打破了。他是泰山军的将领,在迫使昌郗投降后,直接依据军法中“围而后降者不赦”的规定,当场就把昌郗给处置了。

类似的麻烦事儿里还有朱灵的军权这档子事。朱灵是个有功劳的将领,曹操打算把他的兵权给夺了,可又怕这么做会让军心不稳。

于禁领命后,即刻率领数十名骑兵奔往朱灵的大营。他当场宣读命令,把朱灵降为帐下督,整个操作迅速利落,没给任何人留出反应时间。

于禁的一系列雷厉风行的行动,使他成为曹操颇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他被赐予“假节钺”的特殊荣誉,拥有能够完全代表曹操进行军事指挥以及执行军事执法的权力。

在那时的三国局势里,刘备那边仅有关羽得到了这样的殊荣,而在曹营当中,于禁是唯一一个身为异姓将领获得此殊荣的人。这足以表明曹操对他的信任情况。

在军队里,于禁从而赢得了颇高的威望。他变成了曹操管理军队体系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维持军队纪律的关键支撑。

【功业成灰 毁誉千古存】

在于禁的辉煌军旅历程里,“水淹七军”这场战役成了他命运的关键转折。这是一场必定会被历史记住的战斗,不过不是由于获胜,而是源于失败。

在樊城之战的时候,于禁领命把军队驻扎在新野那一块儿。这一驻地是曹仁定的,处在汉水下游,是地势比较低的地方。

那会儿正赶上雨季,连着好多天的暴雨让汉水猛涨。那山洪来得特别突然,一下子就把于禁的军营给淹了。

洪水势头很猛,把于禁的七支人马给冲散了,让他们被包围起来。军队的那些物资、武器装备啥的都被洪水给弄坏了,士兵们在洪水里拼命地挣扎着。

这一场猛然袭来的自然灾害,给禁的部队带来了毁灭性的重创。尤为不妙的是,关羽的军队恰好在这个时候向他们发动了攻击。

身处这般绝境之中,于禁做出了一个关乎他一生命运的抉择。他决定向关羽投降,这一决定致使他背上了千秋万世的骂名。

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不已。这个和于禁相识三十年的主帅,想不通自己最为信赖的将领怎么会在危急关头选择投敌。

曹操慨叹:自己跟于禁相识已有三十年,怎料在危急关头,他竟连庞德都比不上。这一言论,算是对于禁最为严苛的评判了。

虽说司马懿、蒋济等人觉得这场失利不能全算在于禁头上,毕竟山洪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但是,扎营的地方是曹仁敲定的,于禁对此也脱不了干系。

然而在东方的军事文化里,投降对一个军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于禁的投降之举,使他往昔的所有功绩都变得暗淡无光。

这一仗打完,于禁虽说后来得救了,可他的军事生涯事实上算是到头了。他的地位大幅下降,往昔的荣耀再也找不回来了。

历史对禁的评价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原本他是曹操手下极为受信的大将,后来却成了为求活命而失节的典型人物。

这一结局可不单单是个人的荣辱之事,而是关乎军人气节的一个历史教训。不管一个将领的才能多么出众,战功多么显赫,只要突破了军人的底线,那所有的功绩都将烟消云散。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