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派灌婴带领8万5千骑兵,北上对抗匈奴右贤王时,有一个人坐不住了。
他就是济北王刘兴居。
刘兴居是刘肥的儿子,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当初刘恒刚进长安,在代王府被拥立为帝时,就是这位刘兴居主动提出来帮刘恒“除宫”的。
本来,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就是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
陈平、周勃这些老臣,只是在幕后谋划,真正干脏活累活的,就是这哥仨。
当时大臣们公开承诺,事成之后,大哥刘襄,还是天下最大的诸侯——齐王;二哥刘章,将被封整个赵地,成为天下第二诸侯王——赵王;老三刘兴居,把整个梁国封给他,做梁王。
好家伙,要真是这样,兄弟仨的封地加起来,几乎等于整个北方。
哥仨一合计,眼下当皇帝是没指望了,要真能占据整个北方也不错,也算是给老爹刘肥长了脸了。
于是,哥仨苦哈哈的把所有的脏活累活全干了:
刘章在长安城内,把老吕家赶尽杀绝,杀的那叫一个血流成河。
刘兴居在宫内,亲手把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从皇帝宝座上拽了下来。
结果,尘埃落定之后,刘恒不干了。
因为刘恒得知,刘章和刘兴居最初想让大哥刘襄做皇帝。
记仇的刘恒不仅没有兑现承诺,还把老大刘襄的齐国分出两个郡来,封给了两人。
这下三兄弟都傻了,合着我们哥仨忙活了一阵子,不仅地盘没扩大,还一分为三。
这不是拿我自己家的钱给我发工资么?
但木已成舟,哥仨只能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冤大头。
这下好了,不仅没给老爹长脸,还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可算是把老爹的脸给丢尽了。
后来,大哥刘襄、二哥刘章都郁郁而死。
这里插一句,由于两个人死的太急、太快,所以很多人都怀疑是刘恒下的手。
这个事也没个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定论。
刘兴居本来就有气。
正好听说匈奴右贤王来袭,并且刘恒还亲自去了前线,刘兴居就觉得机会来了。
于是,他脑子一热,摔旗子反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刘兴居造反的消息传来,刘恒非常生气。
匈奴也不打了,当即让丞相灌婴交出兵权,大军折返长安,同时任命柴武为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平叛。
刘恒也通过这场叛乱,向世人证明了一个道理。
平叛不一定是打打杀杀,也可以是人情世故
刘恒下诏:“济北王刘兴居境内的官民,只要在朝廷平叛的军队到达之前,献城投降,一律赦免,并恢复官职、爵位;已经追随刘兴居出征的,只要回到故乡,也一律赦免。”
天子刘恒的这一道诏书,杀伤力堪比十万大军。
仗还没打,刘兴居的军队和城池就纷纷倒戈。
刘兴居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自杀。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叛,不了了之了。
汉文帝的担忧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刘兴居造反时,灌婴正带着军队寻找匈奴。
刘恒最迅速、最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命令灌婴直接带兵调转枪头进攻刘兴居。
但是刘恒却没这样做。
人们常说,成大事者,能临危不乱。
刘恒就是那个不乱的人。
他并没有被刘兴居突如其来的反叛扰乱了自己的思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如何平定刘兴居的叛乱,而是立马解除了灌婴的兵权,换柴武领兵。
为什么?
因为灌婴是有前科的啊!
当初,刘兴居的大哥刘襄反诸吕时,吕禄、吕产就是派灌婴领兵前去平叛的。
结果灌婴却临阵倒戈,与刘襄联手反了诸吕,这才有刘恒即位的机会。
刘恒害怕灌婴再来这么一手,所以,刘恒当即就剥夺了灌婴的兵权。
不得不说,刘恒的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假如此时的灌婴真有异心,谁也拦不住。
此时的灌婴,身居丞相之高位,手中又有八万五千的骑兵。
还是那句话,在皇帝的眼里,威胁并不是你会不会反,而是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
有,就必须防。
事实上,刘恒是一个厚道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用了很多手段,但归根结底,只要没有明确造反,刘恒是不会动手杀人的。
平定了刘兴居叛乱之后,刘恒回到了长安。
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刘恒并没有感觉到快乐。
反而感觉到了无尽的孤独与疲惫,还有如坐针毡。
太危险了,外有宗室诸侯环伺,内有功臣宿将执政,他这个皇帝,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必须想办法打破这种局面。
想来想去,刘恒想到了一个办法——提拔新人。
第一个被提拔的,是名臣张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