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十年骑郎无人问,一朝从龙天下知

四木草堂 2023-08-09 11:09:55

没人愿经历苦难,你就算张释之再经历一遍那十年,他肯定也不愿意。

但假如我们现在仍身处苦难,一定不要自暴自弃,要在苦难中磨练心性、沉淀本领,以在机遇来临时,一举翻身。

纵览史书,那些最终取得大功业的人,一生之中,都有一段苦难的日子,那段日子是极其煎熬的、不见天日、看不到希望的,但只要挺得过来,你就是英雄!

十年骑郎

张释之,南阳人。

张释之的哥哥很有钱,为了能让弟弟出人头地,他出钱给弟弟捐了一个官——骑郎。

也许张释之确实没有官运,这个骑郎一做就是十年,完全看不到升迁的希望。

估计这十年,张释之没少花钱活动,但票子花了,位置却一动不动。

终于,张释之失望了,他收拾收拾铺盖,准备回家了。

这时,好朋友袁盎拦住了他。

袁盎此时已是汉文帝的宠臣,经常伴随天子左右。

袁盎不忍好朋友灰溜溜地离去,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汉文帝举荐了张释之。

没过多久,新的任命下来了,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

官职虽然不高,但终于也有机会可以常随天子左右了。

张释之冷了十年的心,终于又火热起来。

果然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啊 。

他相信,只要有机会常随天子左右,自己的才能早晚会被发现。

果然,老天没有辜负张释之,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上林进谏

有一次,张释之作为随行人员,跟随汉文帝到上林苑游玩,来到养老虎的虎圈。

汉文帝一时兴起,就拿起《禽兽簿》,问掌管上林苑的上林尉,各种禽兽的种类、数量。

上林尉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这时,在虎圈旁边的“啬夫”站了出来,要替上林尉回答。

汉文帝非常惊奇,有意考考“啬夫”,问得更加仔细,没想到这位啬夫对答如流,完全没有遗漏。

汉文帝便说:“这种才能怎么能只做啬夫呢?”

当即下令,让张释之写任命书,封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犹豫了很久,走到汉文帝面前,说:“陛下认为周勃其人如何?”

汉文帝被张释之突然的发问,弄得有点摸不着头脑,思索片刻后,说:“长者也。”

张释之又问,“陛下觉得东阳侯张相如如何呢?”

汉文帝面露不快,说:“长者”。

张释之说道:“周勃和张相如,都被世人称为长者,但此二人口才不佳,有时连事情都说不清楚,比起眼前的啬夫差远了。秦朝时提拔官吏,往往以其文词是否严谨为标准,造成的结果就是,文具而不务实,最后土崩瓦解。今陛下以墙夫口才伶俐为由,越级提拔,臣恐怕天下人知道后,争相效仿,都逞口舌之利而不务实啊。”

汉文帝听了之后,觉得张释之说的有道理,便不再封啬夫。

有一说一,张释之这事做的是相当不地道。

今天这个机会,对于啬夫来说,可能是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机会,把握好了,从此实现人生的转折。

可能啬夫也为此准备了很久,不然,他一个养老虎的,为何能把整个上林苑的禽兽簿子背的这么熟练?

史书中也特意把这个小细节给记载了出来。

“释之久之前”

也就是说,张释之犹豫了很久,才向汉文帝劝谏的。

很明显,张释之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在毁人前程。

张释之自己做了十年的骑郎,花了那么多钱,也得不到升迁。

个种滋味,恐怕没人能比张释之更明白。

十年啊,不是十天。

这十年可是张释之一天一天、实打实熬过来的。

所以张释之才会犹豫。

但是张释之还是站了出来。

为什么?

因为古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的一点是,古人对原则看得比较重。

“一诺轻死”可不是说着玩的。

张释之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为汉文帝提意见。

所以,纵然是毁人前程,张释之也还是劝谏了汉文帝。

这也算是一种担当。

汉文帝对张释之也很好奇,在从上林苑回宫的路上,他让张释之和自己同坐一辆车。

路上走的很慢,汉文帝有足够的时间来审视眼前的张释之。

由于刚才张释之提到了秦政之弊,汉文帝对此很感兴趣,就在车上仔细问了张释之关于秦政的过失。

张释之也不含糊,十年积淀,为的就是这一刻。

面对汉文帝的提问,张释之的回答既有深度、又有见解。

汉文帝非常开心,认为自己得了个大才,当即下诏,册封张释之为公车令。

我特意查了查西汉初期的官职表,这个公车令的职位是这样的:公车司马令省称,隶卫尉。凡入殿由司马门出入,夜间巡逻宫中,天下上书及宫阙有征召事,皆总领之。

也就是说,所谓的公车令,有三个职责:

一个是把守司马门;

一个是在宫中巡逻;

一个是管理百官的上书和皇帝的诏令。

很明显,这是一个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的职位。

担任这类职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天子近臣。

张释之深知,自己的机会来了。

拒止太子

张释之刚上任司马门,就干了一件胆大包天的大事——拒止太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太子与梁王乘车过司马门,按大汉律令,除天子外,任何人过司马门都必须下车。

太子和梁王都是皇帝的儿子,平时也霸道惯了,所以没下车就过去了。

张释之不干了,追上太子车驾,以“太子过司马门未下车”为由,禁止太子进入大殿。

还派人通知汉文帝,弹劾太子“不下公门,不敬”。

汉文帝也觉得此事不妥,便向张释之免冠致歉,请张释之放儿子进来,谁知道张释之毫不领情。

最后,还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给了个台阶,亲自下诏书,赦免太子、梁王,二人才得以进入大殿。

汉文帝对张释之的做法大加赞赏,认为他不畏权贵,升他为中郎将。

从此,张释之名重天下,太子在他面前也不敢放肆。

犯颜直上

后来,张释之担任廷尉,掌管天下刑狱,权重朝野。

一次文帝出行,一名路人不小心惊了汉文帝的马,汉文帝非常生气,就派人把路人抓起来,交给廷尉府,下令重罚。

谁知,张释之在了解到整个事情的经过之后,仅仅是让路人交了一点罚金就把人放了。

汉文帝不干了,气势汹汹地把张释之叫来问罪。

汉文帝说:“此人惊的是我的马!是天子之马!得亏这匹马性情柔和,如果换成其他的马,不就伤到我了吗?而你却只处罚金就完事了?”

张释之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法,是天下人之法,臣是按照法律处罚,汉律上就是这个处罚,我如果加重处罚,恐怕会失信于民。假如当时陛下当场杀了这个人,我管不着,但是您把他送到廷尉,廷尉就只能按照法律来处罚,还希望陛下明察。”

汉文帝气得说不出话来,良久才来了一句:“廷尉就应该这样做。”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

有人偷了高帝庙上的玉环,抓到之后,汉文帝非常生气,下令廷尉严办。

廷尉按照大汉律令,给出的处理结果是:“弃市。”

汉文帝大怒道:“他偷的可是宗庙的东西啊!我让你廷尉来办,就是要灭他的九族,你却只判弃市,你是觉得我不配守护皇家宗庙吗?”

这句话很重,吓得张释之连忙一顿磕头,说:“可是按照大汉律令,就该这样做啊,假如此人只因偷了宗庙的一件东西就要灭族的话,那他日,不懂事的百姓不小心取长陵一抔土,又该当何罪呢?”

汉文帝又没招了,不过毕竟是关乎宗庙的事情,汉文帝还是将这件事告诉了薄太后,经薄太后同意,最终这个人没有灭族。

张释之的启发

纵观张释之的前半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刚”。

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帝,张释之都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法律。

我们写张释之,并不仅仅因为张释之这个人刚正,还因为可以透过张释之的人生起伏,来看汉文帝的执政理念。

平心而论,张释之这样的人,君王不会喜欢,同僚也不会喜欢,但是汉文帝还是用了,不仅用,还是重用。

因为汉文帝此时的处境很微妙:

朝中的关键职位,都被功臣宿将把持,除了一个袁盎之外,汉文帝没有自己的班底。

汉文帝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提拔新人,逐渐将朝中要职换成自己的人。

而张释之就是一把利剑,一个正直到连皇帝、太子都敢于犯颜直上的人,还怕什么功臣宿将吗?

对于张释之而言,绝对算是得遇明主,以他的所作所为,无论换成哪个皇帝都不会喜欢,更不会重用,只有汉文帝。

因为汉文帝不但是个明君,还是一个特别需要直臣的明君。

二人算是相互成就。

作为读史人,我们后人也能从张释之的人生经历中受益匪浅。

张释之,家里有钱,自己又有才能,还有在朝中做官的好朋友,就是这么优越的条件,仍然十年不得志。

十年啊,我们可以把自己带入到张释之的角色中,这十年里,你耗尽家财,耗尽心血,却仍然没有升迁的机会,仍然没有一展抱负的平台,多少人能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十年?

就连张释之自己也感到绝望,,不然他也不会想要卷铺盖走人。

但是,这十年间的煎熬、徘徊,也沉淀了张释之的性格,让他在机遇来临时,能一下就抓住机会,一飞冲天,在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我们绝不歌颂苦难,因为苦难不值得歌颂。

没人愿意经历苦难,你就算是让成名之后的张释之再经历一遍那十年,他肯定也不愿意。

但假如我们现在仍然身处苦难,请记住,一定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在苦难中磨练自己的心性、磨练自己的能力,以期在将来机遇来临时,一举翻身。

纵览史书,那些最终取得大功业、大成绩的人,一生之中,总有一段苦难的日子,那段日子是极其煎熬的、是不见天日的、是看不到希望的,但只要挺得过来,你就是英雄!

芒砀山中的刘邦、闹市中的韩信、四处逃亡的张良,还有本文的主角张释之,还有后世更多的人,他们取得的成就或许有高有低,但是,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苦难的胜利者。

0 阅读: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