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即位之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规模之大,实属大汉建国以来绝无仅有。
七国之乱的核心人物是吴王刘濞。
关于吴王刘濞,汉景帝其实和他还有一段冤仇。
当年,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刘濞的儿子入宫陪太子玩。
两人下棋的过程中,起了争执,刘启一把拿起棋盘,就把吴王刘濞的儿子给砸死了。
汉文帝得知之后,就命人把吴王刘濞的儿子送到吴国安葬。
刘濞见自己的儿子无缘无故被砸死了,非常生气,便说:“天下姓刘的是一家,我儿子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还拉到吴国来干啥?”
说罢,刘濞又命人拉着儿子的尸体返回了长安。
很明显,刘濞说的是气话,而且他命人把尸体拉回长安,这件事做得多少有点让汉文帝下不来台。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刘濞从此称病不朝。
汉文帝倒也没没怪刘濞,毕竟是自己儿子做事不厚道。
过了一段时间,汉文帝又想起来了刘濞,便问吴王最近的情况怎么样。
吴国的使者回答道:“其实吴王没有生病,只是怕陛下怪罪,这才称病,希望陛下不计前嫌,原谅吴王。”
汉文帝听了,立马答应了使者,还赐给了吴王刘濞一把拐杖,允许吴王刘濞从此不朝。
这其实并不是汉文帝仁慈,而是汉文帝对诸侯们的一个既定政策——能不起冲突就不起冲突。
况且吴王刘濞已经这么老了,说不定没几年就挂了,没必要激化矛盾。
但是,汉文帝什么都料到了,就是没料到出了一个晁错。
晁错,其实是汉文帝提拔起来的,是他为太子储备的人才。
但汉文帝没想到,晁错做事情这么着急。
急功近利的晁错汉文帝还活着的时候,晁错就多次上书给汉文帝,让汉文帝削藩,而且第一个就要拿吴国开刀。
汉文帝一直没答应。
后来,汉景帝即位,对晁错言听计从。
晁错认为机会来了,又上书给汉景帝,让汉景帝削藩,还是建议拿吴国开刀。
晁错还说了一句名言,叫做“削亦反,不削亦反”。
汉景帝觉得事关重大,便将群臣召来,商议削藩事宜。
在这里,晁错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那就是,他只是建议削藩,却没有提出怎么削藩?削藩失败怎么应对?
这就是典型的书生之见。
众大臣一起商议晁错的《削藩策》,由于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晁错深受汉景帝的信任,因此都不敢反对,只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坚决反对。
虽然这次争论,并没有争出个所以然来,但是从此之后,晁错就记恨起了窦婴。
接下来,就是晁错和汉景帝的表演时间。
动手削藩也不知道晁错为什么非得和削藩这件事杠上了。
平心而论,晁错的想法是对的,必须打压地方诸侯,来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晁错的做法实在是太过激进,“治大国,如烹小鲜”啊,搞政治、治理国家,最大的忌讳就是急功近利。
而且,晁错削藩的手段,多少有点查后账的味道。
根据晁错同志的举报:
楚王刘戊,因为两年前薄太后服丧期间,私奸宫女,按律当诛。汉景帝赦免死罪,削了楚王的东海郡。
前年,赵王犯罪,汉景帝削了赵王的常山郡。
胶西王,私下里买卖爵位,削了他六个县。
为什么其他人都削一个郡,而胶西王只削六个县呢?因为这哥们的封地只有一个郡!
好家伙,这一下就动了三个王。
看来晁错这哥们是真的不懂政治啊。
政治的真谛是什么?
是要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你最起码也得打一个拉一个吧?
不过人家晁错可不管这,不仅一下子削了三个王,还放话给吴王刘濞:“你老小子给我等着!”
只能说,晁错同志不坏,但是真的蠢。
刘濞谋反刘濞这边可坐不住了。
站在刘濞的视角,他看到的局势是这样的:
朝廷开高级会议,讨论的议题是怎么削吴。
会议结束之后,一下子就削了三个王。
下一个可不就轮到自己了嘛!
于是,刘濞一拍大腿,反了他娘的!
就这样,吴楚七国之乱,这场足以撼动大汉帝国的叛乱,就此拉开帷幕。
不过,起兵之前,刘濞还要做一些准备。
相比于汉景帝和晁错的幼稚,吴王刘濞的准备,更显得老谋深算。
第一个准备,就是打出“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
刘濞很聪明,清君侧的这个理由,意味着他这次起兵的矛头并没有指向皇帝,而是指向了皇帝身边的奸臣。
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和他一起起兵的盟友们没有心理负担。
你想啊,如果你直接说自己谋反,那估计没人愿意跟着你起兵,毕竟谋反风险大、收益低,名声还不好。
清君侧就不同了,就算最后失败了,还能找个理由搪塞一下。
第二件事,就是征兵
打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军队。
刘濞征兵的方式很特别。
刘濞说:“我,今年62岁了,要随军出征,我最小的儿子,今年14岁,也要随军出征,所以吴国上下,凡是14至62岁的男子,全部参军!”
命令一下,,刘濞一下子就动员了二十多万军队。
加上南越国的军队和其他六国的联军,吴王的总兵力达到了50万。
做好了这两件事之后,刘濞刚要起兵,汉景帝的削藩诏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