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发射成功,火焰却分叉:牺牲推力换稳定,美国火箭也如此

我是空天同学 2024-03-26 03:58:06

中国长征火箭,喷出来的火焰一般是分叉的,而美国俄罗斯的火箭,火焰一般是笔直向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此次夜间发射的长五plus,火焰明显分叉)

12月15日晚上9点多,加长版的长征五号从海南发射圆满成功,把一颗重达14吨的大型农业卫星送到了高轨道,但你注意看它的火焰也是分叉的。

这个分叉,其实是火箭发动机的喷嘴,偏离中心线大概7到8度的角度。

(此前白天发射的长五B)

我看到这两天有评论说分叉是“落后的体现”,首先我要驳斥这种观点。

火焰分叉,首先必须是捆绑式火箭,也就是在火箭的四周绑上两个或四个助推器。

比如说这次发射的长征五号加长版,它起飞的总推力高达1060吨,4个助推器每个都有2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每台推力120吨,火箭芯一级是两台50吨推力的YF-77氢氧发动机,相当于8个120再加上2个50,也就是1060吨。

(长五的十台发动机布置示意图)

虽然跟美国现役最大火箭还有差距,但长五也已经是亚洲最强大的火箭了。

捆绑式助推器的喷嘴,偏离一定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优点:

第一是方便火箭在空中调整姿态,有利于平衡和稳定,因为它们绑在火箭外面,推力看起来偏了,但实际上经过准确设计,推力方向刚好穿过了火箭的质心。

(阿丽亚娜4号,助推器推力基本穿过火箭质心)

如果是竖直向上的话,其实对火箭的重心有一个偏心的力矩,就会造成火箭翻滚的趋势,只不过因为助推器是对称的,偏心力矩互相抵消了。

但是万一遇到助推器部分失效的情况,推力大小不一致,火箭就可能会翻滚了。

(猎鹰重型火箭,会产生偏心力矩)

而长征火箭这种分叉设计,就可以保证推力基本对准火箭的质心,不管哪个助推器失效,都不会突然偏航,从而降低了火箭的控制难度。

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各个发动机之间的干扰,你看这张图,助推器火焰和芯一级的火箭错开了,中间留了个缝,可以避免发动机之间的干扰产生意外故障。

助推器和芯级火焰,明显分隔开了

但是这种分叉设计也有几个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会造成一些推力损失。学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斜着的力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力会更小。

长征系列火箭助推器会有1.6%到2%的推力损耗,整体上影响不大。用这一点点推力损失,换来更简单可靠的姿态控制,还是很值得的。

除了长征五号,长征2F、长征3乙这些捆绑式火箭,也都是分叉的。

欧洲阿丽亚娜1号到4号火箭,也全都是分叉的。

而美国的火箭其实也有分叉设计的。

比如说美国宇宙神5号火箭,有两个很小的固体助推器,你仔细看这个图,助推器的喷管也是斜的,有一个很小的角度,喷出来的火焰也是分叉的。

(美国宇宙神5号火箭发动机特写)

(宇宙神5火箭分叉,但角度很小,很难看出来)

现在美国火箭很少用分叉,因为他们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比较大,就不太需要4个助推器捆绑了,他们更喜欢C-B-C的构型,也就是像猎鹰重型、德尔塔重型那样,三个几乎一样的并排绑在一起,也就不需要安装角度了。

但是遇到故障,推力不平衡怎么办呢,其实主要还是靠发动机喷管本身的摆动。

(火箭喷管摆动)

火箭发动机一般都是矢量的,具有方向调节的能力,控制火箭方向。长征火箭就算是分叉,喷管也一样是矢量的,只是说控制难度小一点。

(火箭发动机矢量控制偏航)

(space X猎鹰9号就是靠发动机矢量控制姿态,垂直降落)

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因为我们航天起步其实比较晚,一开始火箭推力比较小,所以更依赖助推器;而美国俄罗斯航天起步很早,他们后来的火箭发动机推力都比较大,就算有助推器也比较小,工作时间也比较短,就不太考虑那么多了。

现在我们火箭推力也上来了,但是设计习惯还没改。长征五号推力也超过了一千吨,每个助推器的推力有240吨,但是这么猛的东西,居然是靠几根横梁固定在火箭上的。

别小看这几根梁非常细,但是能承受300多吨的力量,牢牢绑住助推器。

其实分叉设计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说俄罗斯苏57战斗机,它的两个发动机也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个安装角度,俗称“外八字”,也是为了在单发失效的时候,减小偏航力矩。

因为苏-57是苏-27拍扁来的嘛,发动机间距很宽,偏航力矩就很大。

(苏57是“外八”)

美国F-14发动机也隔得很宽,所以也是有一点分叉的,稍微牺牲一点点推力,换稳定性。

(F-14)

咱们歼-20的发动机是紧紧挨着的,窄间距布局,偏航力矩比较小,所以就用不着外八字分叉了。

总之,分叉不分叉,跟先进或者落后也没啥关系,只是设计上的取舍罢了。

0 阅读:0

我是空天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