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精粹观古今之变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七十七)

杖游说历史 2024-07-11 20:33:17

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二)

五、洛神赋图 东晋画圣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洛神赋》所绘,在现存的 中国 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作品采用图文结合的连续式布局章法,如戏剧情节般地描写了曹植在返回封地的途中于洛水边与美丽的洛神相遇,互传情愫后却又因人神隔界,不得已而分离的故事。 《洛神赋图》是一件将古代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绘画作品。更是魏晋时期以后世审美趣味的典型代表,这种审美求对后世绘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 中国 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即开创了 中国 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也开创了我国长卷绘画构图的先河。标志着 中国 早期绘画从政教的附属地位和礼仪的实用功能走向了审美自觉。 晋代绘画沿袭“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许多绘画创作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士族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卷轴绘画的传世作品中,晋代画作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到可靠的真迹。现存五卷《洛神赋图》均为宋代摹本,分别藏于 北京 故宫博物院(两卷)、 辽宁 省博物馆及 美国 弗 利尔 美术馆(两卷)。其中故宫博物院收藏本与 美国 弗 利尔 美术馆收藏本第一卷相同,只是首尾缺损较多。而以故宫本最为完整,辽博收藏的这卷《洛神赋图》虽然是宋代摹本,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面貌,反映了六朝祖本的章法布局,也显现出“晋尚故实”的时代风格。 辽宁 本艺术水平最高,最为精致。

辽博收藏的这卷《洛神赋图》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面貌,反映了六朝祖本的章法布局,也显现出“晋尚故实”的时代风格。画作根据三国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为依托而创作。采用图文结合的连续式布局章法,如戏剧情节般地描写了曹植在返回封地的途中于洛水边与美丽的洛神相遇,互传情愫后却又因人神隔界,不得已而分离的故事。《洛神赋图》是一件将古代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绘画作品。长卷规格:横5728毫米,纵271 毫米。

《洛神赋图》 辽宁 省博物馆馆藏版

辽博本《洛神赋图》卷中的赋文书法为楷书,其书法风格与辽博收藏的传世最早的楷书既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多有共通之处。辽博本《洛神赋图》卷在书法风格及绘画的样式两方面都具有晋代书画的特征,所以说它是传世诸摹本中最为接近祖本的重要画迹。 在顾恺之时代, 中国 绘画是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而是对重要表现对象进行拨高扩大处理,如重要人物画得比次要人物高大。反应了山水画初创时期“人大于山”的时代风格特色。

长卷局部

六、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宝章集。该帖在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传至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王家将书迹十卷,凡二十八人的书帖进览武后。其中七人(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皆王氏一门)十帖为唐人所摹,传之后世。宋代被岳珂收藏,元时在其几世孙仲远处,明归华夏,辗转入清内府,现藏 辽宁 省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辽博藏

姨母帖

《姨母帖》,笔势遒劲,字体端庄凝重,略有隶书笔意,既有法度,且典雅活泼。有学者认为这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王氏早期墨迹珍品,也有学者以此认为这件《姨母帖》应最接近于王羲之的真实书法风格。姨母者何人?有人推算为卫夫人,也就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铄。若果真如此,这件手札的意义真可谓非凡了。

初月帖

《初月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2011年4月15日, 中国 邮政发行《 中国 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即为王羲之这件草书《初月帖》。《初月帖》可为王羲之代表作之一。艺术水准之高,一直为后人称颂。暂不论王献之那件《廿九日帖》,有此二帖在,《万岁通天帖》就可名垂书史了。

除了王氏一门墨迹的唐摹,卷后还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经手、过眼时留下的题跋。 万岁通天帖现存: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翁尊体帖》(《郭 桂阳 帖》),行草;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书;第七帖:王僧虞《太子舍人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 共七人十帖,“卷首有万岁通天二月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七、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卷,无作者署款。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曾收藏此卷,并认定此图为五代董源所作。图中描绘了 江南 夏季丘陵地区冈峦起伏、林木繁茂的山光水色,突显了人们安居 乐业 的祥和景象。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与此图风格相近的有《潇湘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和《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辽博藏)。此二图较为工致的皴染笔法相比,《夏景山口待渡图图》卷用笔更为抽象凝练,是对沈括《梦溪笔谈》所言“(董源)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的很好呈现。

此图曾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相继为明代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和清内府收藏,民初被溥仪挟带出宫,今藏 辽宁 省博物馆,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国宝。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鉴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题: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

《夏景山口待渡图》辽博馆藏

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鉴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题:右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

画卷右起,是平静的水面,中远处有一细长的小洲,稍近处浮一渔船,渔人悠闲作业。视线慢慢左移,蟵洄错落的洲渚,树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间,偶见劳作的农人。垂柳依依的滩岸上,一戴青冠的红衣人正在招呼驶来的渡船。 从近景洲渚往远看,是一片平滩,平滩后面是更远的、起伏连绵的洲渚。空气湿润,山形朦胧,整个景象与米芾所言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 江南 ”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画家选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过,在群山中时隐时现。使山体结构变幻无穷,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

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 各不相同,画中的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 江南 风光的特点很合拍,那么,是 江南 山水孕育了它们,还是它们创造了山水的 江南 风格呢?两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赖以创造特定笔墨技巧的客体根源,特定的笔墨技巧又是创造地域风格的基本手段。但笔墨技巧、风格乃至整个艺术的图式又是承传下来的,董源山水画产生于对李思训、王维山水画图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这种修正改造又是在 江南 真山真水的启示下完成的。此图描绘的是 江南 山水景色。草本丰茂,江水秀润,云雾显晦,在董源之点染皴擦中尽显,宋人评其画作时认为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八、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张萱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唐宋画史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还有许多画家幕写,但出于张萱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基,即传说 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原作也已流失,现存宋代摹本, 辽宁 省博物馆收藏。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妃杨 玉环 的三姐。后期的玄宗不理朝政、沉迷享乐,分封杨贵妃的三位姐姐为 韩国 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汉皇重色思倾国”,仅仅是宠妃的姐姐,也要受全国的金银贡品来供养。

这是一幅在绢上作的画,画的是虢国夫人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景。画面没有衬托背景,靠画了马和人物的情态来体现主题。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充分衬托出春天出外游玩的愉悦气息,被认为是这幅画尤其 成功 之处。另外这幅画的构图疏密有致,人物之间呼应相通,线条细劲圆活,色彩协调端凝,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雍容华丽的时代特征。全画分为了三段,前行的有三骑,中间行走的有二骑,后卫的有三骑,这些人物里面哪一个是虢国夫人?成为历代收藏和研究者争论的一个话题。

这幅游春图,描绘的是显赫一时的杨家姐妹,在众女仆和从监的引导和护卫下,一行八骑九人(包括一小女孩)挥鞭策马,外出踏青游春。 此时应为天宝十一年,“安史之乱”之前。大厦将倾,众人却浑然不知。帝国的危机正在悄然发芽,京中贵族的生活却仍骄奢淫逸,一派富贵祥和。 盛唐的最后一个音符,也许就在这幅画里悄然奏响落幕了。

《虢国夫人游春图》重人物内心刻画,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中国 邮政发行虢国夫人游春图邮票

九、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元代文物,国宝级文物,属稀世珍宝,一九八七年 辽宁 省 鞍山 市博物馆征集,现藏于 辽宁 省博物馆。元代青花八棱罐高39.7厘米、口径15.3厘米,通体施青白釉,共分为五层纹饰。釉层滋润,青花发色青中泛紫,淡雅柔和;腹部八面绘有松、竹、梅及莲池水禽图,纹饰繁密,质地晶洁,绘画生动,气韵非凡。此罐整体造型气势浑厚,色彩淡雅宏魄,器型硕大,整体绘画笔触细腻、线条酣畅流利,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元代青花瓷器精品,存世仅两件,另一件在 泰国 古都素可太塔基下出土。 它的发现,填补了国内传世元青花瓷器鉴定标本的空白,在 中国 陶瓷的研究、断代、鉴定等相关领域均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通体施青白釉,釉层滋润,青花发色青中泛紫,淡雅柔和。底足砂底无釉,修足不够规整。整体绘画笔触细腻、线条酣畅流利。青花八棱罐烧造于元代至正年间。

器物上口

器物至上而下分五层装饰:颈部装饰一周锦地纹,颈部以下以八棱为界,分别装饰折枝花;肩部装饰一周折枝菊花、栀子花、一把莲、折枝莲花、折枝牡丹。

腹部主体纹饰是卷草开光内绘画松、竹、梅、满池娇;底部是一周绘画变体莲瓣纹,各不相连,莲瓣内绘画杂宝纹。

曾被用来盛米腌鸭蛋国宝元青花松竹梅八棱

此器物有个故事。一九七七年, 辽宁 鞍山 市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下班回家,发现母亲一脸怒气,原来是因为她当天要送醃鸭蛋给邻居,却被嫌弃罐子像是装骨灰的。男子也觉得罐子不吉利,听闻 鞍山 文化部在徵集散落民间的文物,便建议母亲把祖传的罐子卖掉,母亲同意后,他将罐子带到文物工作站,工作人员开价二百元,事后再补上八百元。这罐子就这样进了博物馆。 元青花是用天然的钴料在素胎上面用毛笔绘出花纹,再施釉,经过1300℃高温烧造而成。元青花重要的艺术价值一方面是它把 中国 传统的水墨画和陶瓷装饰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元青花的彩绘是釉下彩,灿烂的釉彩表面附有清亮的透明釉,掩映且保护着它的釉彩,一经烧造,永久保存。

十、玉猪龙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代表之一,国家一级文物。它首尾相连、形为环状,如龙形般盘桓,但却又肥首大耳、嘴吻前突,保留了较多猪的特色。 学者认为,这也许就是古代谚语“猪乃龙象”的源头。后来,在图腾设计中,猪 和龙 的形象才渐渐分开。一个长出了角,一个长出了鬃毛。因此,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作为现存的最早玉龙形象,也有了“华夏第一玉龙”的美誉。 此件文物由 辽宁 省 朝阳 市 建平 县采集。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现收藏于 辽宁 省博物馆。

此展品为红山文化时期文物。高157毫米,宽104毫米,厚38毫米。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此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高:72毫米,宽:52毫米,整个身子是蜷缩状的,头部耳朵肥大如猪,眼睛部分有着皱纹。总体来看脸部和头像是猪,不过身体光滑,如龙一般,故名“玉猪龙”。 玉猪龙之孔,是一处计算精密的悬垂稳定点,即黄金分割点,承载着千年不朽的中华理念:天人合一与中庸之道。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红山玉猪龙所凝聚的龙文化符号,影响到后世甲骨文等多种形态的龙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龙,其原型也要追溯到红山玉猪龙。从 阜新

0 阅读:7

杖游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