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次试飞11次失败、4次任务无一成功,美超级无人机在我国翻车

墨书聊天 2024-12-02 13:38:38

D-21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的一款超级无人机,美国自己的内部测试认为没有任何武器能够对D-21形成有效威胁,因此尽管试飞很不顺利,但仍然急匆匆派上了战场对我国进行战略侦察,最后当然不出意料的栽了跟头。

D-21无人机全貌 ↑

上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争霸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国虽然不选边不站队,但美国仍然把我国当成了“天然的”敌对国家,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自然更加引起美国人的高度关注。实际当时美国对我国的战略侦察从来就没有断过,但也从来都没有太好的下场。为了避免造成直接与我国对抗的局面,美国大量发射无人机、高空气球进入我国上空,但这些被击落都是家常便饭,到最后几乎成了空靶;即使以高空隐蔽飞行而闻名的U-2,也连续被我国打下来5架。

U-2绰号“龙夫人”,显然是指欧美龙 ↑

实际上也正是U-2连续被击落,中情局这才动起了高空高速无人机的主意。当时洛克希德公司的秘密臭鼬工厂正在为中央情报局研制3马赫的A-12侦察机,后来成为著名的SR-71战略侦察机,1962年A-12原型机首飞成功以后,臭鼬工厂的负责人凯利·约翰逊以此为基础提出一款远程无人机的概念,得到了中情局和美国空军的认可。

A-12和SR-71很像 ↑

这种无人机的性能指标非常先进,在当时可以说无出其右:最大平飞速度3.3-3.5 马赫,任务飞行高度为27000-29000米。不过因为是无人机,并没有要求正常返航,只是完成任务后对载荷进行回收,无人机则自毁了事,因而对航程的要求相对不高,只要求5600公里以上,因为是在A-12上派生出来的,型号代号一开始被命名为Q-12。

美国空军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的D-21 ↑

为了达到高空高速的指标,约翰逊选用了为波音CIM-10B远程地空导弹研制的RJ43冲压喷气式发动机,但经过了大量修改以适应无人机长时间飞行的要求。冲压发动机没有压气机和涡轮这样“重量级”的旋转部件,因而结构简单、重量大为减轻,但必须有一个初始速度才能正常启动产生推力,因此Q-12一开始就设计为由别的飞机带到天上后释放,而当时能够满足这种初始速度的飞机,也只有还在试飞中的A-12。

CIM-10B,这是地空导弹,不是飞机 ↑

于是2架双座版A-12被改装为可以携带Q-12的载机,整个项目也被重新命名:Q-12被重新命名为D-21、作为载机的A-12则改称M-21,前者的字母“D”表示Daughter子机,后者的“M”则相应表示Mother母机。M-21的机背后部中心增设了一个向上的挂架,D-21就固定在这个挂架上,母机上的两名飞行员,分出一个来负责对无人机进行发射和操控。

Mother and Daughter ↑

D-21的载荷回收方式是用了与卫星载荷回收相同的方式:在飞行的最后阶段,D-21将装有照相胶卷的任务模块在空中抛出去并打开降落伞缓慢下降,再由美国空军经过改装的C-130运输机,用一副大“网兜”在半空中勾住降落伞回收,为了防止C-130勾不住,任务模块上也有气囊,可以在海上漂浮一段时间,供船只在水面回收。

这种改型叫JC-130,正好名字里也带勾 ↑

由于有A-12的技术打底,D-21的研制进度很快,1963年初洛克希德公司正式获得合同,不到2年之后的1964年12月,首架D-21就开始装上M-21进行试飞。一开始D-21的冲压进气口和尾喷口都有整流罩,以减小载机飞行时的阻力,但后来设计团队发现这两个整流罩抛掉以后无法控制,加上载机飞行速度太高,所以极有可能会砸坏无人机甚至载机,到最后干脆就拆掉了。

M-21背负D-21,这时候还是有整流罩的 ↑

在D-21身上能发现大量A-12或者后来SR-71的影子。整机的气动外形采用了当时已有的部分隐身设计,特别是主机翼和大范围边条翼,和A-12几乎一模一样,机身和机翼之间也采用了翼身融合的圆滑过渡。全机大量采用钛合金材料,既减轻了整机重量,也增强了高速飞行时的耐高温能力。从发动机到材料再到气动外形,D-21整个就是当时航空黑科技的集合体。

博物馆里的合体照 ↑

不过这个黑科技研制虽然很快、试飞却并不顺利。前几次的试飞只是简单共同飞行,并没有真正发射,1966年3月5日首次正式发射,也只是跟在M-21后面飞了几秒钟。整个1966年D-21共进行了4次试飞,其中只有第3次算是部分成功:完成了全阶段飞行、但照相窗口没有打开,胶卷全是废的。最后一次也是第4次更离谱:子机和母机分离后直接撞在了一起双双坠毁,两名飞行员坠海,其中一人溺水身亡。

先加点油 ↑

这之后利用M-21发射的模式受到了质疑,约翰逊又出了个点子:用B-52发射。但B-52速度慢,达不到D-21的启动速度,于是又加了一具火箭助推器。两架B-52H经过改装、每架能挂两架D-21,尾炮手和电子战两个席位被改为了两个无人机控制站。作为助推器的火箭重达6吨、比D-21本身更重更长。

B-52翼下、加了助推火箭的D-21B ↑

从1967年9月开始,D-21开始由B-52担任母机进行试飞,这时候型号也相应改成了D-21B。但试飞仍然不顺利,各种离谱故障一个接着一个:首次B-52发射就因为挂架上的固定螺丝脱落,D-21B还没有到达发射位置就从载机上掉了下来;1968年4月的一次试飞发动机启动不成功,又掉了下来,直到1968年6月,D-21B才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首次全过程成功试飞。到1969年7月试飞结束,D-21一共进行了15次正式试飞,其中9次完败、2次部分成功、完全成功的只有4次。

B-52H挂2架D-21B ↑

因为性能实在过于超前,美国在几次试飞中,用家藏的几种武器进行了拦截测试,包括各种地空导弹,以及F-106等截击机,证明自家的武器完全无法拦截。美国空军和中情局兴致勃勃的把D-21派上了战场。在当时,D-21执行的都是绝密任务,后来被曝光并且被证实的,一共只有4次,全是针对我国罗布泊核试验场进行照相侦察。但即使飞机如此先进、这几次任务仍然全部失败无一成功,可以说是不占道义、老天都不愿帮忙。

D-21发射时的样子 ↑

4次任务飞行中,第1架发射以后对准了航向,但此后就没有调整,沿直线一直飞进了苏联最后坠毁;经过改进后,第二次成功飞到了罗布泊并返回到预订回收点,但载荷舱门没有打开,连同飞机一起坠海;经过改进后,第三次成功打开了舱门,也放出了降落伞,但C-130没有勾住,载荷舱坠海后打捞不及时坠海;经过改进后,第四次已经是1971年,D-21成功返航,但又没有到达回收点就没了信号,最后发现了一张我国云南人民喜提D-21残骸的照片。

就是这张 ↑

由于任务成功率极低,加上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D-21计划自此无奈取消,整个任务阶段共生产了38架、消耗了其中21架,剩下17架成为各博物馆的展品。飞到苏联坠毁的那一架残骸也被苏联人找到,据说图波列夫还进行了一些研究,列入了仿制计划,但最后没有真正实施。云南人民得到的那段残骸后来在我国某大厂放了很长时间,2009年被拉进了航空博物馆,正式对外公开展出。

当时展出时的样子,现在好像又不知道放哪里了 ↑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动动小手点个赞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阅读:472

墨书聊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