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场主人谢国见、夏彬丨会做大锅饭的师傅才是大师傅

逸云白茶 2025-01-07 22:10:33

新年开篇,适合复盘思考。

一直以来,白茶教室都以第三方的观察视角看待白茶行业的变化与走向,深度参与记录的人物也不乏知名茶界前辈、后起之秀、甚汲汲无名的玩茶高手,你会发现大家都在这个行业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坑”,扎根、萌芽、生长直至参天。

*菜茶种

这种百家争鸣的多样复合态,也正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由行业衍生出的各种意识形态就像人文自然越繁复越盎然,说明生态越健康向上,越具有持续力,而各种附之生长的白茶玩法也依循着市场变动此消彼长,模式切换自如,同步成就了白茶行业的稳定性。

但是白茶江湖也一直都充斥着各种冲突式的争论,比如传统与创新,产业发展要引入现代化设备提高效率,而效率提高了又存在着批量化生产的工艺难以精细化的问题,似乎在效率与品质之间很难达到一个两者兼具的完美状态。

争论在观察者这里或许只是可有可无的语言,而在生产者那里则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山场主人谢国见

本期山场主人谢国见就是来自福鼎磻溪湖林,从祖辈在福鼎“国改私”时就创立“春盛茶厂”到以原料供应商为存在体的“湖林清”茶厂,谢国见一直都是先行嗅到并且窥探行业变化的那批人。

近些年白茶行业的恢弘态势带来产量规模的提升,与此同时,产量的提升也迫使着他们不断跟进设备创新让生产方式随之“变”,摸索数年,“湖林清”终成长为湖林能够拿捏产能与工艺的原料供应大户。

01.

创办90年代湖林最早一批的茶厂

——春盛茶厂

这个时候请允许我们提提山场主人谢国见的父亲谢世清。在湖林,谢世清算是最早一批“国改私”建茶厂的那代人。

这种商业头脑放到现代就是懂得抢吃“第一个螃蟹”的人。重回那时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属于福鼎国营茶厂时代,分别设立总厂、白琳初制厂、湖林初制厂等等,茶青的管控均是统管统收。

*人送外号“湖林清”的谢世清

那时候茶青标准度也比现在要高,鱼叶处理的干净,等级划分也比较严格,这种风气传袭下来,湖林的茶青也是出了名的标准,芽叶也比较肥壮。

一直以来,湖林作为磻溪地理位置的中心,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周边辐射乡镇比如吴洋,大洋,南广等地的茶青都要在湖林周转,所以,湖林的茶青价格也一直都是磻溪茶青市场的标杆,磻溪其他产区的茶青定价都要参照湖林来定。

*曾经的春盛老厂,他们自称”篱笆厂“

父辈的春盛茶厂在当初创立时整个湖林仅有3家,这几家茶厂几乎可以吸纳整个湖林的茶青,这也让它们有了近乎垄断角色的茶青选择权,不达标的茶青是不接收的,鉴于上面做说的,湖林本地的茶青优势,再加上茶青原料把控的严格,质量高,也让父亲获得了远近闻名的绰号“湖林清”。

现在谢国见将这个湖林圈内口口相传的外号,注册为自家的新品牌“湖林清”。在最初创立老茶厂时,那时候流行做绿茶、花茶、红茶的初制,茶青都来自于本湖林村。

*湖林清新厂

有意思的是,当时春盛茶厂收茶青的票据是可以拿来购物的,因为考虑到茶农大多是老人家,而茶青款的结算一般都在端午节、七月半、年底等几个节点,茶季时茶农一般早出晚归,现金不便放家里。

所以茶厂盖了公章与谢世青私章的票据就成了他们在村镇上流通的“支票”,供老人们购买粮油、米面等生活用品,商贩再拿着这些票据找到他们进行兑换。

依循着这种厂家与茶农之间互惠互利的良性关系,逐渐建立了相互之间的依赖和信任,这也是直到现在,谢国见依然拥有多家长期合作的茶青采购来源。

随着春盛茶厂的规模也越做越大,设备也从传统的笨重的木制拉青车、水筛、炒锅,发展到后面的半自动化炒锅、烘干机、揉捻机、风选机等等,到了1996年销售额的增长也是做到了成为湖林村纳税大户的高度。

02.

历经三次市场变革

茶厂都要随着变

在采访中,我们很想知道,对于一个从1988年就创立的老茶厂来说,面对茶叶市场的几番更迭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呢?在Y老师看来,原料供应端一直都是最能嗅到行业变化的端口,因为市场的需求直接决定着采购量,也决定了这类茶厂的生存力。

*山场主人谢国见、夏彬夫妇,夏彬在湖林是出了名的人见人夸的“厉害”媳妇,也是湖林清前端销售的“军师”

深吸一口烟的谢国见回忆说,市场其实经历了三次市场变革,能抓住都很累。

早在1980年代,市场经济开放,国企改制,部分先行者进入茶商业领域,但是当时的茶税还是相当高的,据说37点,那时候北方市场山东、安徽等地对绿茶的需求量比较大,一些商贩到南方寻找青料或者毛料。

*湖林老一辈做茶人不太讲究太高的留丛,一般4-5年就需要重修剪,树龄太老对茶树的茶量是有影响的

因为在当时作为湖林三大茶厂之一的春盛茶厂,拥有一定茶青来源与茶青价格的控制权,所以与茶商的合作算是抓到茶叶销售渠道的风口,但后来随着茶税取消,客户也就散掉了……

随着市场开放,开厂热潮也席卷了整个磻溪,1997年最高峰时,磻溪镇绿茶企业100多家,为出口的草绿提供原料,市场火热了,这又是一个增长点了,但是随着需求增加,茶青价格被炒起来,从1.1元每斤涨到1.5元每斤,来做绿茶的商贩便又放弃了磻溪市场转而向其他地方寻求成本更低的绿茶原料,用谢国见的话来说,又要重新积累客户了……

*谢国见说,湖林的茶青在18年以前都是比较标准的,后面随着市场需求的不同,让采摘的标准没有那么统一

2003年左右,白茶开始兴起,不管是市场风向的转变还是政府的力推,这时候白茶又成为新一轮市场风口。

那时候,谢国见老茶厂里的用来生产绿茶、红茶的设备也慢慢淘汰不用,转而研究白茶生产设备。

*曾经做绿茶、红茶的老设备,13年以后专做白茶就基本不用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管行情怎么变,谢国见都拥有长期大量稳定的茶青来源,因为长期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农茶青,信誉度好,有高质茶青的优先选择权。

所以,“有量”一直都是他能够三落三起的稳定基石,这也让他有了承接住需求市场随时抛来的橄榄枝的能力。

*湖林清的自有茶地,每年生产的量比较少,也全部被提前预定了

所以在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稳定白茶品质的工艺之后,他依然以“量大”在供应链端占据优势。

03.

作为批量生产白茶的大锅师父,

是如何把握茶叶品质的?

关于使用现代设备批量生产的大锅师父能不能做出好茶?业界的争论一直不休。

这话可能要分问谁?假如你问能HOLD住恢弘大场面,宏观逼格拉满大制作的张艺谋能不能拍出细腻温情的人文剧情?答案是很显然的。当然不是人人都是张艺谋,但是人人却都可以做到“张艺谋式”的广大与细节切换的。

*夫妻二人谢国见主要负责生产端,夏彬负责对外销售

谢国见就是这样手艺人。

厌倦了传统人力制茶工艺的“劳民伤身”,山场主人谢国见根本不愿意回忆传统简陋设备之下的无力与无奈。传统水筛做法,没有机器,阴雨天没办法萎凋就用传统的铁锅,并且从头到尾用炭火低温走水,一匹茶走水十几天,又要反复干燥,并筛,日晒等工序,成品量非常低。新式设备的引入解放了没必要的体力消耗,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后山茶园俯瞰湖林村茶园

萎凋槽的使用一直都是大锅师父发挥工艺的主战场,就像大锅饭煮的好吃的手艺才算是真正的好手艺。

而谢国见则是能够拿捏茶叶价格与品质最佳手艺人。但是萎凋槽的吞吐量大,假如没做到位损耗也是相当大的,这很考验掌控能力。

*烧锅炉的百叶式烘干机

早期谢国见的做白茶经验来自于国营茶厂的老师傅,比如林飞应等的口传相授,当然还有父辈们经验的积累,白茶工艺的调试过程也可谓是“人云亦云”。

听市场的声音是摸索期必然经过的道路,从纯日晒干燥,到借鉴出口茶标准的水分点,再到各式设备的轮换,最终在2018年确立了“湖林清”白茶初制品的基本基调——鲜爽甜。

*福鼎大白老茶树

茶季的谢国见的状态用他自己调侃的话来说就是“跑断腿”。特别是天气不好的时候。当然也是他施展十八般武艺的时候。

早春茶季是天气多变的时候,而对于规模化大体量生产的供应链厂家,说不做“雨水青”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关联到合作茶农一年的收入。做,是一定要做,也要做到好。

*大白茶芽

判断一个制茶师傅的功力一个最简单的指标就是,他能观测到多少影响茶工艺的因素?天气的变化影响了多少环境细节?

谢国见说,遇到极端天气,雨青进槽要先吹冷风,去除掉表面水分,恢复到正常茶青的状态之后再稍稍加温,排掉表面湿气,之后又需要降低温度让内部水分走出来,如此反复,并且环境湿度不稳定,还要必须保持车间的温度稳定。

*在春盛老厂的谢国见与夏彬回忆以前做茶的时候

每个萎凋槽都放置一个温度计,槽头槽尾温湿度是不断流转变化的。

正常的北风天,谢国见可能一个小时需要看一次茶青,而南风天则需要十几分钟就要随时观测,萎凋槽内湿气忽上忽下,可能昨天的茶18度就能达到理想效果,今天就不行。这都需要老道的经验来把控。

*修剪后的枝干留存在茶树行间已经是茶园日常的惯常操作

用谢国见的话说,我虽然不能保证每批茶都完美,可能没有精品化茶叶所追求的口感细节,但是我能做到工艺品质稳定不出错,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口性,这无疑也是笃定的工艺自信吧!

从做白茶起,“湖林清”每年的生产体量一直再增长,2022年光银针这一等级的成品茶生产总量达3万多斤,也是达到了厂史巅峰。这除了市场火热的带动之外,也是作为供应链端的市场认可度吧!

*留丛的大白老茶树

明晚九点,白茶教室将分享由山场主人谢国见、夏彬分享的三泡茶分别是2022年白毫银针,2023年贡眉(群体种)与2023年华茶一号(福鼎大白),相必能HOLD住大场面的大锅师父做的小灶茶也必将出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