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广度和深度——钱锺书《写在人生的边上》

长江新世纪 2024-01-10 10:40:09

摘自《经典就该这样读》浦宇平

真正的深阅读,一定是有思考、有反馈、有应用的,像钱老这样读书,能形成自己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阅读。不仅是读书,就是关于人生,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吃过的亏、得过的教训,只有思考过了,才会成为自己人生的财富。说一千道一万,思考的能力,才是我们一生最核心的竞争力。而锻炼思考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

《写在人生的边上》——一看书名,感觉是作者快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写的书,这真是天大的误会。这本书是钱锺书写的,钱老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9岁,一点都不老。不过,都还没到而立之年,钱锺书的文笔已经如此老辣,思想已经如此深邃,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钱锺书,一个在中国学术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他身上的故事太多了。比如他一辈子就写了一本小说,但这本小说所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很多作家。而他的思想和学识的高度,也让他当之无愧被称为真正的大师。

钱老非常有才华,这种才华可能一方面来自遗传和家传。钱老是无锡钱家的后人,无锡钱家是江南一带极富声望的名门望族,往上一直可以追到吴王钱镠。这个家族出的都是大学者:钱学森、钱穆、钱永健、钱基博、钱锺书、钱玄同、钱三强、钱伟长,还有现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过《百家讲坛》的钱文忠老师。这些名字背后都有丰功伟绩,都是著作等身。

钱锺书当年考取清华大学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故事。据说,那时他偏科非常严重,把时间都花在读古书上了,所以数学成绩很糟糕,高考只考了15分。那年清华大学在全国招生174人,考试看总分,钱锺书的总分排名达到了全国第57名。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的语文(当时叫国文)是所有考生中的第一名,而英语成绩是满分。于是,他以语文英语双料第一,但数学只有15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的外国文学系录取了。

钱锺书是那种兼具了天赋和勤奋的人。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他曾经横扫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把清华文科图书馆里的书都看了一遍。杨绛在《我们仨》里面提到过,他们夫妇俩在英国留学期间,每天只是读书、上课,唯一的休闲活动就是两人出门探险—在住处附近散步。后来他们回国,不论是在沦陷区的上海,还是回到无锡老家,或者是后来去北京定居;不论是做国立中央图书馆编撰,还是到文学研究所工作,钱老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书山书海,日常生活就是读书、做笔记、做研究、写作。这种勤奋,真的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

钱锺书一直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他从牛津回国的时候,国内在打仗,之后新中国成立,又遇到各种政治运动,一直到80年代的晚年时期才终于安定下来。他主持了《毛泽东诗词》英译版的翻译;参与、主持过几个版本的英汉字典的编撰,在英国文学、欧洲文学领域,他是泰斗级的学者,让后来一代代学子高山仰止。他的国学底子同样非常好,在文学研究所编订了《宋诗选注》,还曾用繁难的古文写了《管锥编》。而在写作上,他早年利用闲暇时间写的《围城》,后来拍成了电视连续剧,让他成为八九十年代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的文化名人。

这本《写在人生的边上》是1939年编定的,小小的一本书,总共也就六万字不到,统共十篇文章,长的一篇不到万把字,短的一篇千字文而已。但是里面所闪耀的智慧之光,表达了钱老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写在人生的边上》是什么意思呢?钱老自己有个解释,就在这本小书的序言里: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他把人生比作一部大书,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好好去读。人生的书,自有各种各样的况味。钱老说,假如人生真是一部大书的话,咱们一大半的作家根本就不能算“作家”,因为作家是写书的,可人生的书,大部分作家是写不了的,他们写的只是对人生的评论,只能算是书评家。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29岁的钱锺书风华正茂,这本书所写的,正是他日常生活当中看到的东西,他经历过的感情,还有读过的书。最重要的是,还有在他看过、经历过、读过之后的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理解、感悟和思考,这像是人生经历中的批注,而这样的批注,也正是我们后来人的宝藏。看看前辈高人是怎么走过来的,遇事儿怎么想的,对我们有着很大的教益。

人世间的事情太多,也太复杂了,看的人不同,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锺书先生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极富生趣的小品文,比如《窗》和《论快乐》,讲的都是生活里平平常常的东西,但是锺书写来就生趣盎然,他不仅能引经据典,翻出我们不知道的书,还能引申出我们不了解的背景,每篇文章思路都极其开阔,这正是钱锺书所厉害的地方。

真正的深阅读,一定是有思考、有反馈、有应用的,就像钱老这样读书,能形成自己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阅读。不仅是读书,关于人生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过去吃过的亏、得过的教训,只有思考过了,才会成为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说一千道一万,思考的能力才是我们一生最核心的竞争力。而锻炼思考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

选几段书里的文字,大家自能感受到锺书先生的思考能力。在《蝙蝠的故事》中他说:

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们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这是很典型的“反其意而用之”,是一种反向思考。《伊索寓言》的原文之意是批评蝙蝠,而锺书反向思考,说人比蝙蝠“聪明”,其实是暗讽了那些没有实际能耐,却总想显得与众不同的投机分子。

下一段出自《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这段思考充分展现出了钱老的批判性思维:狗照见倒影里的狗叼着肉,就狂吠不止,“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话自然是暗含着讽刺的,谁说照镜子一定有助于认清自己呢?有些人根本不想认清自己,照了镜子也没用,只会叫得更凶。

对我们而言,读这本《写在人生的边上》,就像是做了一场思维体操,正看反看,正想反想,能想出很多不同的东西来。虽然身在三尺书斋,足不出户,但是胸中自有乾坤万丈,有天下古今,这大概也是一种很高级的人生乐趣吧。

见识,决定人生的广度;思考,决定人生的深度。

和各位共勉。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