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书评两则——日常生活中的人气

长江新世纪 2023-12-27 14:42:23

一份回顾作者创作历程的档案

豆瓣ID:书橱里的猫

读中短篇集通常是先读作为选集题目的那一篇,因为它无疑昭示了编者对于作者的最重要的评价,同时也很可能是作者风格特色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浏览目录后我选择从《蓝牙》开始——毕竟在工作日的早上七点,读一个离当下不远的故事应该不会牵涉太多精力。这个故事的舞台在丽江,团建也好,个人游也罢,总归是都市男女短暂逃离到云南,只是不是所有“去有风的地方”的旅途都有个美好、梦幻的结果。

第二篇读《档案》,第三篇读《骑楼》。从人物、情节到语言风格,都让我仿佛置身少年时代读报纸的厨房之中。那时候家里厨房小,为了挡一挡炒菜时迸出的油点,电饭锅上总罩着一张大开版的报纸,等它发黄、变脆就换下一张。于是我得以在洗碗的时候读一些完全不同于《读者》《意林》的连载,这些“成熟的社会故事”里总是上演“在给自己的爱人筹备惊喜时撞破对方出轨”,但也不止于此:这里没有心灵鸡汤里那种完美的人,每个人物都在做自相矛盾的事,比如对最爱的人讲最难听的话,又如同时爱上好几个人,再如天天哭穷却在发财路的起点临阵脱逃。

这些都属于“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遗迹。

这么想着,我大致检索了本书选篇的发表年份,按时间由远及近,得出与目录不同的顺序:

《骑楼》2003;

《暖死亡》2007;

《档案》2009;

《金石》2011;

《翻墙》2016;

《跑风》2020;

《蓝牙》2021。

全书结束,直观感受是按照上面的顺序,作品的厚度递减:

《骑楼》要讲的当然不是小城男女见异思迁的这点事,就像水路运输由盛转衰给主人公父母造成的可以言说的落差,崭新的高层与老旧的骑楼酿成了新一代无可言喻的迷惘与伤痕。

《暖死亡》里把一个正常人变成400斤“庞然大物”的当然不是挖空心思满足丈夫口舌之欲的妻子,真正的原因在文字之外的青天白日之下,至今仍有很多人视而不见。

《档案》似乎抛出了一个问题:一辈子同在一村的乡土手足情与大都市里让手足当工具人,你选择哪一个?无论你想选哪一个,浪潮终归会将你推向唯一的答案。

这种“从小人物身上读到时代”的感觉,在《跑风》里明显变淡,二十多页读下来的感受跟每年春节在微博上看“都市丽人返乡变翠花”之类段子的体验相近。尔后,回想《蓝牙》,近乎于一篇“都市情感号”的公众号推文了:主人公1995年看东爱的反应与我2005年看东爱的反应无异,《突然发生的爱情》也曾经在我的某些节点时刻突然闯入耳朵,但如此“要素齐备”的故事却引不起内心的一丝波澜,毕竟缺少的东西不是一星半点。

在传播媒介、市场导向、评判标准等变化不断侵蚀直面真实的严肃态度的当下,回顾曾经的作品内外那真实、严肃的关切,很有必要。

日常生活中的人气

豆瓣ID:文艺理工男

个人偏好非虚构,小说除了名著和金庸,尝试了很多,几乎都读不进去,放弃,要么人太多分不清,要么名字太长记不住,要么关系太杂捋不顺,要不逻辑太乱跟不上,要么少数民族偏远山区距离太遥远。对于黄咏梅的几篇中短篇,很让我惊喜,耳目一新。

首先读着很容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可以看热闹也可以看门道。和现实主义写大历史不同,感觉黄的文章多聚焦于日常生活,体现人与人关系,尤其是理解人的复杂性。读她的小说,可以摆脱意识形态的框架,摆脱宏大叙事,从个体的角度进入生活,理解世界和人性,表达人在当今时代下的生存。她笔下主人公多有丰富的情感与生活的纠结,又都善良不邪恶,体现日常生活的暧昧、多元复杂,其中个人情感和命运,最能体现广阔的共情和深切的认同。

我理解的可能有很多偏差,仁者见仁嘛。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是人的执念和人的渺小之间的矛盾,多是固执的人,对自己无法达到某个点的无奈,比如《金石》中对着石头的老蔡,《暖死亡》中始终惦念死后能不能被装进棺材的林求安,怎样才能心安,也许只有毁灭,只有死亡,否则永远无法与现实妥协。二是人的身份转换的矛盾。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带着面具在舞台上自我表演,能不能摆脱过去的我?什么才是真正自我?确实是个问题。就像《跑风》中的我,不管在城里是玛丽萨妮艾米莉,永远都摆脱不了老家的高茉莉。《档案》里的李振生,多金有才,势利无情,他的身份在村里我父亲和大伯之间最后的那一笑相比之下,显得那么猥琐不堪。三是人的感情、精神需求和当今时代孤独感、空虚感之间的矛盾。《骑楼》里,我在现实中默默的付出而小军依然孤独地寻找着避风港,现实中最怕的可能就是我们天天在一起但我们天天都很孤独。《蓝牙》里,理想的爱情在如今快餐时代越来越难,就像渐渐消失的蓝牙耳机里的东京爱情故事主题曲。物理距离可测,感情距离难量,遇不遇见可能都是命运。《翻墙》里,陆老师和老伴最后终于因为隔壁小徐的出现,翻过了已故儿子这道墙,因为战胜空虚孤独感还是得靠人,活生生的人。有人的活力,心灵才不会死气沉沉,世界才有动力。

她的文章里,感觉就是在写我和我的身边人,写我的心,离我太近了,感同身受,可以真正体会到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世界的感受。各种矛盾也是人生的种种荒诞,对抗荒诞,对抗命运,作者确实在这里给了我们些思考。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