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15年经验的HR,我见过太多35+被裁员的案例,说句扎心的话:公司裁掉的从来不是年龄大的人,而是“只有年龄大”的人。分享三个真实故事,看完你就知道职场真正的生存法则:
故事一:“10年经验用10遍”的财务主管

去年裁员名单上有位35岁的财务大姐,她冲到办公室拍桌子:“我干了十年总账会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领导给的理由很现实:
- 她做的报表永远要返工3次才能用
- 新上的财务系统学了半年还不会导数据
- 合作过的部门都抱怨她“只会按流程卡人”
真相:
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就像同样开车10年,有人成了赛车手,有人只是重复踩了10年油门。比年限更值钱的是“迭代速度”——你能不能把1年经验卖出3年溢价?
故事二:被AI抢单的销冠
上个月市场部优化了个37岁的销售,他当年是背着“年度销冠”头衔进来的。但这两年他的客户被年轻同事用企业微信+AI外呼抢走60%,最讽刺的是——他至今不会用CRM系统查客户画像。
真相:
这年头没有“越老越吃香”,只有“越老越要防贬值”。就像2023年爆火的文旅局长,60岁还能骑马射箭拍短视频——值钱的根本不是工龄,是你和新时代的“连接度”。
故事三:转行做家政的运营总监
前同事老陈42岁被裁后,用三个月考了收纳师证,现在时薪800教富豪整理衣橱。他说最感谢被裁前两年偷偷做的三件事:
1. 周末给家居博主当免费助理(积累跨界资源)
2. 自学心理学考了咨询师证(增加服务溢价)
3. 把公司活动策划经验改成《高净值人群生活动线手册》(迁移能力)
真相:
真正抗风险的从不是某个职位,而是可迁移的“能力元件”。就像乐高积木,单看每块塑料不值钱,但能拼出城堡、飞船、机器人的能力才值钱。
给30+职场人的保命指南
1. 每年更新“职场资产负债表”
- 资产栏:新增哪些硬技能/资源/认证?
- 负债栏:哪些习惯/认知正在拖垮你?(比如“我是前辈就该被尊重”的优越感)
2. 把经验变成“产品”
不要再说“我有10年经验”,要改成:
- “我能帮企业3个月内搭建新团队”(产品化交付)
- “我整理的《项目避坑指南》被20家公司采用”(可复制价值)
3. 培养“寄生型竞争力”
观察你身边混得好的人:
- 技术大佬在给行业峰会当评委(寄生行业影响力)
- 行政主管成了总裁私人家宴策划(寄生领导需求)
在职场食物链里,学会吸附在更高价值节点上。
最后说句真心话:35岁被裁员不是末日,真正可怕的是35岁还在靠“吃苦耐劳”当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