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则“村书记、村主任将被全部取消”的消息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随着5月临近,多地村民对基层治理架构的走向充满疑虑:若这两个岗位被撤销,农村事务将由谁主导?政策调整背后是基层治理的深层改革,还是对现有问题的纠偏?
传言溯源与官方澄清
2024年12月,某自媒体账号首次发布“2025年起取消村书记、村主任”的消息,称“国家将通过大学生村官和致富带头人接管农村事务”。该文迅速被转发至多个平台,阅读量超百万。
次年1月,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从未出台取消村干部岗位的政策文件,当前重点在于优化村级组织职能,而非撤岗。”
实际上,争议源于对“一肩挑”制度的误解。自2020年起,全国多地试点村书记兼任村主任,以解决两委“推诿扯皮”问题。
例如,安徽蒙城县双李村在2024年土地延包试点中,由村书记李新直接统筹协调村民矛盾,避免了传统“双头管理”的效率损耗。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82%的行政村实行“一肩挑”,但职务名称仍保留“村书记”和“村主任”,仅由同一人担任。

改革背景:从“双头制”到“一肩挑”
长期以来,村书记(党支书)与村主任(村委会主任)分设导致权责不清。陕西某村曾因两人对扶贫资金分配意见不合,拖延项目落地达8个月。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村级组织需强化执行力”,次年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深化‘一肩挑’制度,优化村级决策流程”。
合并职位虽提升效率,却也引发担忧。2024年,河南某村书记因兼任主任后违规挪用集体资金被查处,暴露出监督机制滞后的问题。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开展对村巡察,细化廉洁履职规范”,2025年已有23个省建立村级事务数字化监督平台,实现资金流向实时追踪。
未来管理:三类候选人与制度创新
黑龙江密山市连珠山镇通过产权交易平台竞标土地经营权,村民李春林以种粮大户身份当选村干部,带动全村水稻亩产提升15%。这类案例印证了“先富带后富”的可行性,但也需警惕利益集团垄断风险。
江苏宿迁试点“大学生村官助理制”,应届毕业生王琳协助村书记搭建电商平台,一年内助农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而其任期仅3年,村民担忧“刚熟悉情况就调离”。
山东临沂推行“老兵治村”计划,57名退伍军人因纪律性强、执行力高获村民认可。但文件明确“禁止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划定了参与边界。
深层逻辑:乡村振兴的制度化探索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健全要素保障机制”。这预示着农村治理将从“人选优化”转向“系统重构”:
土地制度改革:第二轮承包延包30年试点扩至12省,涉及1.6亿农户,确权纠纷可通过法律协商解决,避免“一刀切”。
数字化治理:安徽全椒县开发“村务通”APP,村民可在线议事、监督财务,2024年投诉量同比下降42%。
考核机制变革:浙江将“集体经济增长”“矛盾纠纷调解率”纳入干部绩效,取代过往的“台账检查”。
争议背后的真问题

取消岗位传言实为基层矛盾的投射。云南某村民坦言:“我们反对的不是职位,而是不公选举。”2025年新规明确三类人禁选村干部:涉黑恶势力、贿选者、作风不良者。
此外,文件要求“清理政务APP,整治指尖形式主义”,直击村干部“重留痕、轻实干”的痛点。
结语
村书记、村主任的存废之争,本质是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治理模式与现代制度需求的碰撞。
5月的到来并非岗位终结,而是深化改革的起点——通过“人选优化+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更高效、透明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如中央农办负责人所言:“改革不是撤凳子,而是换把更稳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