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际,正是匈奴南侵的好时机,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花平说历史 2022-08-28 23:17:53

全文共158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中国古代历史上,匈奴对中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中以游牧民族、蒙古族为主,总体上由蒙古各部落的游牧民族构成。

除了这些,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牧部落,例如西周的蛮人,夷狄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也叫“大戎国”,是中原最大的威胁。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西域的蛮人就开始张牙舞爪,要把中原这块大肥肉吃下去。中原的西周,虽然不如唐宋那般繁荣,可是中原一带,却是居住在平地上的蛮夷之地。

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一些装备和青铜,这些都是游牧民族所缺乏的。因此,自西周建国以来,就一直在抵御异族入侵。

周武王建国之初,建立了“诸侯割据、藩镇”的体制,将中原的势力分割开来,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有一名诸侯,这些诸侯都是由皇帝来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国家。

这种体制的建立,也给了蛮人可乘之机,夷狄对着几个小国发动了进攻,而那些小国当然不可能是蛮人的对手。

一、夷狄与匈奴

周武王时代,没有任何关于蛮夷入侵的线索。但周武王当然不会让蛮人入侵,一百多年来,对蛮夷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不过,这也是一种伤害。周武王时代,最大的功绩就是废除奴隶制,铲除了商朝的君王,解放了商朝的百姓和官员,让中原的人民摆脱了奴隶的束缚。

周宣王登基之后,建立了烽火台,这才算是真正的抵御了蛮人的入侵。周宣王时代,若有异族入侵,则烽火连天。

每个诸侯国都有一些斥候,他们会昼夜轮流巡逻,一旦发现有什么地方有烽火,立刻就会派出军队驰援。这对于夷狄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以至于西周在二百多年内没有被蛮族入侵。

中国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是造成西周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周宣王与褒姒之间的矛盾,最终也是因为他们而终结。

周平王在西周灭亡后,把都城移到洛阳,建立了春秋前期的东周。此时,蛮人已经灭绝,迁移到北方,变成了匈奴。因此,匈奴并不只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是一个四面八方的牧民。

此后,中原边疆为匈奴所统治。周平王在位期间,国家实力大增,而春秋时代,诸侯国也就不存在了。

公正王把中原分为五个国家,即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宋国。五国合并了一些小国,组成了一个强国。当时,匈奴的主要攻击对象是晋国,不过他们也仅仅是在北部边界徘徊。

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内乱,才有了三个国家的分裂。晋国国君晋文公,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三大诸侯王,将晋国一分为二,改为三晋。

魏恒子、韩康子,赵襄子,都是皇帝。此后,七雄争霸,战国时代持续不断,匈奴入侵也随之展开。赵国成了极北之地,成为了匈奴人的食物。

那时赵国虽然拥有大批的铁骑,却依然无法与匈奴抗衡。因为匈奴大军都是以骑兵为主,在平原上,他们的箭术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赵军不得不与匈奴谈判。

后来,赵国有了李牧这个名将。李牧率领八旗大军,将匈奴诱入城内,一网打尽,之后更是一路横扫,将游离于边疆的匈奴尽数歼灭。

二、秦汉时期的匈奴

匈奴就像是一只小强,虽然在中原被打得节节败退,但很快就会卷土重来。自从赵国灭掉了匈奴,到了战国末期,已经没有了匈奴的踪迹。

但到了春秋战国末期,七雄都忙着争霸中原,而匈奴却对秦国、赵国、燕国等边疆诸国发动了进攻。他们仅仅入侵边界,然后抢掠物资。

战国末年一百多年间,匈奴人不仅靠着抢掠的边疆再度发展起来。秦国建国后,匈奴再度入侵,但中原早已一统,其武力根本不是匈奴所能抗衡的。

最终,秦始皇和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剿灭了匈奴。不过,秦朝并不辛,仅仅活了二十多年,就宣告了自己的灭亡。在此期间,秦朝与楚汉的战争,使得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原局势如此混乱,匈奴为什么没有乘虚而入?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楚汉时期,匈奴都没有向南方进犯。

直到汉朝建立,匈奴的势力才开始横扫。事实上,匈奴也面临着中原自古就存在的“统一”问题,草原上始终缺乏一个领导蒙古部落的领袖。因此,当陷入极度的混乱时,匈奴内部也是一片混乱。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

1 阅读:3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