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91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我们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农耕,他们的根本就是粮食,而他们最熟悉的工具,就是镰刀,锄头。
而在北部,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他们以狩猎、放牧为生,而马则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骑马,对马的种类也有一定的了解。
相比之下,中原的人在耕种上的造诣很高,他们懂得节气,懂得耕种,但是他们对马的了解,却远远比不上那些游牧民族。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认为,明朝的覆灭,与他们对骑术的不熟练有关。
一、明代驯马制度的建立在我们国家,马匹的用途还局限在交通工具和马车上,一般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在战场上使用马。
而且,在那个时候,人们对骡子和驴子的利用要远远超过了马匹,所以民众和政府都没有认识到使用马的重要性,所以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训练机构。
但是,随着帝国的发展,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异族骑兵的强大,中原的朝廷也渐渐认识到了马匹在战场上的作用。
朝堂上正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以备不时之需。
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明朝初期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在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后,便趁机设立了一个驯马团,并且命令官府对其进行监管。
因为中原的地域和农业传统,中原地区的马匹并不多,所以明王朝的人只能从其他国家采购优质的战马,从其他国家学习马儿的技术,再加上现有的战马,如何培育出更好的马种。
明代为便于采购和选择马匹,历史上有记载,明代与满族人合伙设立马市。
不过这也不是根本性的事情,中国的传统习惯是种田,让官府来养马,实在是太不智了,俗话说,术业有专精,所以让官府养马,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明朝的官员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大臣们都在绞尽脑汁地寻找着解决的办法,最后,他们决定把驯化马的任务交给了民众。
平民们可以随意的饲养马匹,还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津贴和赋税,养好这些马,然后交给官府。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处也有坏处,很多官府的官员,都想着能多弄几匹马,好让他们享受朝廷的好处。
于是就颁布了一条法令,要求所有人都要每年向官府上缴一定数量的马匹,否则就要严惩,让百姓们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很多贪官污吏都会以缴税为名,将自己的马匹交给自己来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有钱有势的人,也不会去驯化马儿,所以,驯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可是贪官污吏的财富却是与日俱增,导致了明代养马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马匹短缺的问题。
二、明朝真的没有马?明代的驯马制度虽已建立,但并不健全,根据史料记载,明代马匹的数目比建朝初期增加了六倍。
最鼎盛的时候,马匹的数量可以达到三十万。
因为官方的强制要求,人们必须要驯化马匹,然而中原地域条件所限,本来应该饲养的马逐渐被圈起来,导致了马匹的品质大幅度降低。
另外,明代的兽医大多精通医术,所以极少有病马死亡。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虽然每年上缴给朝廷的战马很多,可是真正能够上战场的,却是寥寥无几。
三、没有好的战马,明朝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们,上缴给朝廷的马匹,大都是平民豢养的,因为它们的体型太小,没有强壮的身体,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这种状况在明代鼎盛的时候一直没有显露出来,一直到明代晚期,朝廷内乱,外有女真族与满族的战争,才让明朝认识到了战马的不足。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世代都是在马背上生活的女真一族,对于马的驯养、挑选、性情都十分熟悉。
而且,他们的地理位置要比明朝好得多,可以让马儿在草原上奔跑,他们的马匹也都是身强力壮,拥有一支精锐的骑兵。
满族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发展,人数越来越多,战马也越来越多,到了后来,草原上到处都是战马。
努尔哈赤身为满族之主,对战马的训练也十分重视。相比之下,明朝的战马就很弱了,数量也很少,在战争中,因为战马的短缺,明朝一直处于下风。
满族军队不断逼近,明朝不断地失去政权,最终满族占领了南京,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失败。
明代的覆灭与缺少一支优秀的马匹有关。而缺少战马,与明代的政治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早期,驯马机构虽已设立,但因其管理不当、监管不当,致使其名不副实。这使得明军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毫无还手之力,最后被打得溃不成军。
参考文献:《明史》
理由是缺乏高质量的马
一个朝代到了后期,所有的军队数量和战马数量都是假的,清朝到了后期有20万八旗60万绿营兵,实际上能打的军队也就十来万军队,对付个太平天国都是靠湘军淮军这种招的临时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