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城市与高校的互动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
诸如合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武汉与华中科技大学等本土理工类高校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非一线城市要想在当下的科技创新竞赛中脱颖而出,深化与本土高校院所合作已是不二之选。
在全国城市与高校的“CP”中,有一对并不显眼:
无锡与江南大学。
一座是“低调”的GDP万亿城市:尽管无锡GDP只排在全国第14,但人均GDP已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1,妥妥的“藏富于民”。
一所是长期被低估的211高校:尽管江南大学学科建设已比肩985高校,拥有1个世界第一学科、1个世界第二学科、1个世界第三学科、5个全国第一学科,但名气却并不大。

实际上,除了在整体“气质”上很像,作为无锡本土成长起来的高校,江南大学发展中也十分注重与无锡优势产业的结合。
比如,伴随无锡在物联网、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深耕,全市高度聚焦、一以贯之培育新兴产业的逻辑下,江南大学也在优化精简学科,匹配无锡产业发展。
一方面,新设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支撑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担当创新“动力源”。
另一方面,砍掉全部弱势学科,十年间学科由100多个压缩到55个,以100%优秀学科的目标做优做精学科建设。
同时,无锡也不遗余力地支持江南大学发展,体现在共建医学院、资金支持、校区建设、做优学科等方方面面。
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无锡与江南大学都已取得肉眼可见的进步。
2021年-2023年三年间,江南大学在软科世界高校排名中连升200多个位次,位列全球300多名,是211高校中进步飞快的“大黑马”。
根据最新软科排名,江南大学12个专业位列A+,A+专业数量在江苏仅次于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并且学校100%专业都入围软科一流专业排名。
无锡产业发展“量质齐升”。2022年,无锡仅有2个2000亿产业集群,2024年增加到7个;同期,无锡规上工业利润率不断攀升,2023年高达7.35%,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较上年再提升0.91个百分点。

对于正在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青岛而言,无锡与江南大学的合作,尤其在产业创新、校企合作、人才赋能等方面的做法,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1
在全国高校圈,江南大学并不耀眼。
就连网红名师张雪峰也曾称江南大学为“全国最憋屈的211”。
实际上,从诞生起,江南大学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江南大学前身为无锡轻工大学。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为原轻工部直属10所院校之一,后于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
1997年,无锡轻工大学凭借拥有博士点等优势,在一众重点高校中脱颖而出,跻身211。
这被视作江南大学的首次逆袭。
之后,伴随着国内食品、酒等轻工行业迅猛发展,江南大学发挥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王牌专业优势,深化与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等全国前五酿酒企业,光明、蒙牛、伊利等头部乳品企业,以及洽洽食品、南方黑芝麻等头部食品企业合作,支撑行业发展。
2007年,江南大学成功获批我国食品领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紧接着,2011年,获批我国粮食发酵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当之无愧的“食届清华”。
国家级科研平台加持下,江南大学与企业合作也迈入科技创新引领阶段。
在酒行业,江南大学与茅台、洋河、汾酒等酒企共同完成的“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后续运用到白酒生产环节中。
江南大学与青岛啤酒早年围绕科技创新合作,助力青岛啤酒成功建设“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同样是生物发酵领域唯一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食品行业,江南大学紧跟行业健康化发展趋势,与元气森林、谷肉、OATLY等新消费品牌合作。
比如,与元气森林成立全国首个减糖健康研究院,发挥学校在天然代糖、功能糖、减糖食品上的开发优势,助力元气森林在无糖健康食品饮料上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
与世界燕麦植物基独角兽OATLY成立“欧力-江南大学联合研究中心”,加强OATLY本土化研发;
创立于2019年的谷肉,自成立之初便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达成战略技术合作,联合成立谷肉产品研发中心。
2
如果说江南大学早期的腾飞,是受益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传统王牌专业积淀,那么江南大学近年的飞速发展,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无锡市政府的全方位支持。
事实上,早在2007年,江南大学便与无锡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共同探索市校合作共建的特色办学模式。
到2011年10月,江南大学与无锡签约共建无锡医学院,成为市校合作里程碑。

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的成立,其实有颇为现实的考量:
众所周知,医学院对高校的排名和学术有着深远影响。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地市级城市“211”部属高校,江南大学创办医学院,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实力;对无锡来说,也有助于补上城市卫生健康事业的短板。
在此背景下,无锡开始全周期“陪伴”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发展。
一方面,加码资金保障,比如医学院成立初期,无锡市政府投资3.5亿元为江南大学建设医学院大楼;2020年,再重金投入28亿元,保障新附院搬迁。
另一方面,统筹协调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学院实力。
2012年,无锡市政府确定将原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并在2019年再出“大手笔”,将原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整合,与江南大学共同建设一家高水平的直属附属医院。
2022年,在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原有2家附属医院基础上,无锡又将第二人民医院等4家三甲医院增列为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附属医院。
如今坐拥7所三甲附属医院,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临床医学实力一举跃升到ESI全球前1%、2024年再次跃升到ESI全球前0.34%;在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江南大学公共卫生学科位居全国第31名。
对无锡来说,随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获批“江苏省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无锡医疗卫生实力也得到提升。
3
市校共建医学院取得丰硕成果后,无锡与江南大学合作再升级。
2021年2月8日,无锡市政府与江南大学签署“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协议。
具体在无锡市层面,一方面发挥市校合作共建一流大学融合创新专班、市校共建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小组专班等机构效能,搭建创新平台、组建成果转化基金,加强江南大学与无锡“465”优势产业对接合作,实现与无锡市各县区、各版块产学研合作全覆盖。
另一方面继续加码资金“投喂”,如通过政府代建模式出资为江南大学建设新校区。
据了解,江南大学2018年开建的宜兴校区、2021年开建的江阴校区,宜兴市政府、江阴市政府分别出资9亿、20亿参与建设。2022年、2024年,宜兴校区、江阴校区一期启用。

江南大学江阴校区
在江南大学层面,则紧跟无锡科技创新节奏,优化学科建设、密切与本土企业合作,担当无锡产业创新“动力源”。
2024年,为对接无锡集成电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江南大学密集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等一批新学院。
这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紧邻全球排名第三、全国第一的封装测试企业长电科技,并于2024年开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专业。该专业着重于先进封装技术,符合后摩尔时代技术发展规律,在现有技术节点下实现异构集成微系统,是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方式。
再往前,为对接无锡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江南大学新成立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其中,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药明康德、阿斯利康等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开展药物研发、生产工艺优化等项目。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于2024年起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申威CPU研制单位合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单独成立申威创新班,为国家自主可控战略与申威自主可控事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在更早之前,2009年,伴随无锡获批国家首个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江南大学于2010年紧接着组建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物联网学院的高校。
据了解,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与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攻克了复杂场景光伏组件核心难题,相关成果成功产业化,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助推企业上市。
此外,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还密切与无锡高新区合作,比如与无锡高新区共建工业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威孚高科共建毫米波雷达感知探测技术创新联合体等,以智能化赋能工业化,助力无锡打造世界级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据显示,“十四五”市校共建以来,江南大学系统推进科技成果在锡转化落地,年均横向合同数700多项,年均服务无锡企事业单位650余家,年均到校合作经费超1亿元。
此外,江南大学以市校成果转化基金、校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合作企业落户无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成果转化基金有14个项目均位于或拟落地无锡,大学科技园累计为无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高层次人才企业30家,校协同创新中心招引5家企业在无锡注册成立分公司。

4
从早期与头部酒企、食品企业合作到参与无锡产业发展,随着江南大学产学合作深化,相关学科实力也在不断提升,跻身世界第一、全国第一。
2017年,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入列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
根据软科排名,江南大学1个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1个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二,1个学科(生物工程)位居全球第三,5个学科(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工程、公共艺术)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看,江南大学这些王牌专业培育的大批人才,已深深影响了行业发展格局。
以酒行业为例,江南大学校友遍布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等全国头部企业,具有十足“统治力”。
再如,江南大学校友已操刀北京两届奥运会艺术设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者王沂蓬毕业于江南大学;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墩墩”的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也是毕业于江南大学。
据2024校友会大学最新排名,江南大学排名全国第50位。
当前,江南大学正在凝结校友资源,助力无锡发展。
比如,举办江南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800多个校友返锡创业,其中,硕士以上人才占比达65%,落户项目中22个项目获批市区级高层次人才计划。
在2023年第三届校友创新创业大赛上,有35个校友项目落地无锡发展,其中7个校友项目获批“滨湖之光”创业领军人才项目,3个校友项目获批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
信息显示,江大校友在无锡创办或者担任公司主要负责人的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和创业明星企业84家,其中,上市公司15家,总市值超1200亿元;龙头企业7家;创业明星企业62家。
比如,国内第一家以PLC为核心产品的上市公司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及多名高管均为江南大学校友。
据了解,信捷发展中十分注重与江南大学合作,与江南大学建立校企联盟、合作成立“江南大学-信捷机器视觉实验室”等开展研发攻关,合作解决了视觉目标定位、高精度伺服控制等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工业运动控制领域国外品牌长期主导市场的局面。

信捷“PLC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为更好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江南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三年里派出100名科技副总深入一线,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比如,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军伟担任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物联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博士毕恺韬2021年担任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任职两年。
毕恺韬担任上能电气科技副总期间,带领团队参与“面向多场景超大容量储能变流器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研发项目,创新开发了国内单机最大容量单机储能PCS产品,在降低储能电站运营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系统安全,出货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看得出,高校与城市之间的最有效互动,还是体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中。
没有新建医学院,而是将无锡北部、西南区域的医院搬迁,这就是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