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接连迎来两个国家超大礼包

青记爱观察 2025-04-14 12:09:12

最近一段时间,青岛接连收获了国家送来的重量级政策红利。

4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包括青岛在内的9个城市被纳入试点范围。

此前,3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确定在青岛自贸片区等7个自贸试验区继续实施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

在关税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一系列密集动作也透露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这对相关城市来说意味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对于此前外资下滑严重、外贸亟需高质量转型的青岛来说,更是如此。

先来看刚刚获批、意义重大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2021年首次扩围,将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纳入试点;2023年再度扩围,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城获批;此次是第三次扩围,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苏州获批开展试点。

至此,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增加到20个。

在当前这个关键节点公布第四批试点名单,跟中美贸易之间对等关税博弈有着密切联系。

相较中美货物贸易领域中国保持的贸易顺差,美国对华在服务贸易领域(如金融、教育、知识产权)占有显著优势。

国新办4月最新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指出:

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逆差规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2001-2023年,美国对华服务出口额由56.3亿美元扩大到467.1亿美元,增长了7.3倍;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年度顺差扩大11.5倍至265.7亿美元,2019年时更是高达397亿美元。

2023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为265.7亿美元,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占有显著优势。2022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786.4亿美元的销售额,差额高达4118.8亿美元,美国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更为突出。综合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三项因素,中美双方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

按照BEA对美国服务贸易的统计,中国是2023年美国全球第五大服务出口目的地,以及其亚太地区服务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

也就是说,中国的服务业开放为美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而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本可针对美国在华服务业逆差实施对等关税或者采取限制措施,但中国却从未将服务业的“逆差”武器化,而是选择进一步扩大开放试点,以实际行动彰显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诚意与决心。

那么,为何要通过试点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是,自设立试点以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的11个省市先后推出了七轮,涵盖科技、文化、电信等13个重点领域的1300多项试点任务,成效显现:

2024年,11个省市服务业吸收外资总额达到413亿美元,约占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50.2%。

北京自2015年获批率先开展试点,2020年9月,北京由“试点”升级为“示范区”。截至2023年9月,三年间,示范区累计吸收服务业外资457.5亿美元,占全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的11.2%。

2023年11月,“北京示范区2.0版方案”获批,2024年,北京市推动示范区2.0版方案任务实施率达85.7%:

在全国率先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国内首家新设外资全资控股子公司渣打证券在京开业;全球第二大信用卡组织境内法人机构万事网联、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史太白中国总部相继落地;赛诺菲在京投产全国首个跨国药企生物制剂原料药项目;礼来、辉瑞等在京新设研发中心……

据统计,2024年1-11月,北京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北京全市比重33.8%,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7.9个百分点。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省市,自2021年试点获批以来,探索了包括“科技跨境贷”、铁海联运“一单制”等创新180项,推动国家部门出台配套支持举措25项、市级配套政策300余项。

重庆先后引入博世、IBM、松下、惠普、德勤等人工智能、研发制造、数智中心,数字经济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16%。

2024年,重庆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3%,增幅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增长6.9%,服务业外资占比达73.3%。

杭州自2023年获批试点以来,共引进落地台泥(杭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富春湾生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44个,2024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首次排名第二。截至2024年,杭州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97项试点任务已全部落地,完成率达到85%以上。

对于青岛来说,此次被纳入试点范围,将有力提升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为青岛本土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将吸引更多全球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到青岛投资发展。

2024年,青岛实际使用外资只有17.3亿美元,连续两年断崖式下跌,距离2022年的55.1亿美元只有三分之一,排名已经跌出前十,而且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2亿美元,不及2023年的一半。

而且,青岛此前使用的外资,相当大一部分是跟房地产相关的服务业外资。以2022年为例,青岛实际利用外资55.1亿美元,高居全国第9,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达到44.1亿美元,占比超过80%。但这些跟房地产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外资很多都来自于出口转内销的港资,含金量并不高。

也因此,此番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对于青岛来说,有着“二次开放”的重大意义,意味着此前集中在房地产领域的港资利用路径依赖走到了尽头,急需在跟全市重点产业结合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面向日韩、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区域吸引高质量外资。

据了解,目前,青岛市商务局已牵头对接商务部外资司,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及承接落地等有关工作。试点方案将聚焦青岛特色,结合其他省市的先行经验,注重任务含金量和落地成效,重点争取在现代海洋、绿色金融、文化影视、医疗健康、电信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先行先试。

再来看4月1日起实行的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试点工作。

这是继2024年上海率先开展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试点后,国家层面再度推出该项政策,并将政策红利覆盖范围扩展至7个自贸试验区。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自贸片区是获批名单中唯一的北方自贸试验区。

离岸贸易印花税的免征,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自贸区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竞争力。

以上海为例,2024年二、三季度,上海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共惠及325户企业,减免税额逾9600万元。仅2024年上半年,浦东离岸贸易规模便同比增长了101.4%。

此番青岛获批试点,无论是对城市能级提升,还是对产业转型升级,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外贸行业一直在青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024年,青岛货物进出口规模突破90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5位;出口首次突破5000亿元、增长12%,高于全国、全省4.9个百分点。

青岛自贸片区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与港口优势,离岸贸易业务发展迅速。

2024年,青岛自贸片区带动离岸转手买卖国际收支约88亿美元,在青岛市占比超过90%,在山东省占比超过8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从事离岸转手买卖,在企业采购、销售两道环节需对书立的合同按照合同金额的万分之三征收买卖合同印花税。

这种成本优势不仅助力本土企业轻装上阵,也更有利于吸引全球离岸贸易企业落户青岛,推动青岛形成离岸贸易产业集聚。

1 阅读:438

青记爱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