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口负增长的锅,青岛和济南得背。
根据新公布的2023年青岛市统计公报,2023年,青岛常住人口增量只有2.94万人,较2021年的15.1万人、2022年的8.54万人,出现了明显下滑。
再往前,根据2023年济南市统计公报,济南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2.2万人,同样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除了青岛和济南,山东另一GDP万亿城市烟台,常住人口已连续三年负增长。
要知道,青岛和济南此前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省内人口的流动。一个例证是,自山东2022年人口进入负增长后,青岛和济南的人口仍然保持了增长。
随着全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外来人口流入成为各地人口增长的主要支撑。在此背景下,青岛和济南作为山东“双核”,并未担负起山东吸引全国人口的重任。
对比来看,2023年,广东和浙江人口大涨,分别增加49.2万人、50万,两省的核心城市发挥了关键作用。
比如浙江的杭州和宁波,两市2023年人口增量分别为14.6万人、7.9万人,合计占到浙江人口增量的45%。
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人口迎来“反弹”,广州2023人口增量为9.3万人,扭转了2022年负增长的局面。
深圳尚未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而据深圳官方发布“社区登记人口达到了2163.77万人、同比增长了9.79%”来看,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大概率也有不错的增长。
江苏人口增量为11万人,表现中规中矩,核心城市苏州和南京2023年人口增量分别为4.74万人、5.59万人,同样在逐年下降。
反观临近的安徽省,省会合肥终于扬眉吐气,人口增量高居第一位,达到了21.9万。核心城市对人口的虹吸作用可见一斑。
1
截至目前,26座GDP万亿城市大多已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合肥、郑州、杭州、成都、上海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了10万人,排在全国前五。
最亮眼的当属合肥,人口增量达到21.9万人,按照合肥“安徽交通广播”官微的说法,“这一增量位居全国26个万亿城市首位。”
综合近三年数据,2021年-2023年,合肥人口分别增加9.5万人、16.9万人、21.9万人,是为数不多人口增量连年增长的城市。
随着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达到985万人,照此增长趋势,合肥或将在2024年实现常住人口破千万,成为全国又一个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的“双万”城市。
郑州堪称最大“黑马”,2023年人口增量18万人,位居全国第二、北方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是少有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正的大城市,其人口增量中有3.4万人来源于自然增长。
杭州与成都也延续了不错的增长势头,人口分别增加14.6万人、13.5万人。
合肥、成都、杭州一直是全国“抢人大战”的佼佼者。
比如合肥,已建立起全面开放、精准引进的人才体系。
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包括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比如创新提出人才医疗保障制度、人才医疗补贴等,解决人才医疗问题。
成都不断向高端制造环节延伸,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
2023年,一汽丰田、沃尔沃、西门子等都扩大了在成都的投资;奥美德中国西南区总部、CCE集团西南总部、ZION曜土中国总部等落地成都;京东方拟投建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630亿元,创下成都单体工业项目投资之最……
经济加速复苏带来外来人口增长,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口止跌反弹,重回正增长。
相比之下,另一直辖市重庆2023年常住人口大幅减少了21.9万人,近二十年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1年-2023年,重庆人口分别增加3.5万人、0.91万人、-21.9万人,连年下滑。
相关媒体曾分析指出,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市,重庆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的拉动。2020年以来,重庆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负增长时代,自然增长难以支撑人口增长。同时,由于重庆产业结构偏传统、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吸引力不足,导致外来人口流入逐年放缓,继而出现人口负增长。
2
再来看山东双核青岛和济南的表现,2023年,两市人口增量分别为2.94万人、2.2万人,排在全国第14、第15。
综合看近三年数据,青岛和济南人口增量分别为26.58万人、23.34万人,排在全国第8、第9。
而且,两市三年间人口增量走势十分类似,都在2021年达到峰值,2022年起大幅下滑。
2021年,青岛与济南人口增量为15.1万人、13.36万人,排在全国第5、第6,2022年便下降到8.54万人、7.87万人。
2021年,疫情后经济复苏、人口回流加快,不少城市常住人口都出现较快增长。比如武汉,2021年人口暴增120多万,但2022年、2023年便骤降到9万多、3万多人。
2022年起,全国人口进入负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转向依靠外来流入人口增长拉动。
在这场“用脚投票”的比拼中,哪座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水平、更低的生活成本、更完善的生活配套,哪座城市就能吸引更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更多的人口落户。
而青岛和济南作为山东“双核”,两市人口增长常年靠虹吸省内人口,全国人口吸引力有限。
随着山东省人口外流加速、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大省优势不再,青岛和济南受此影响,人口“涨不动了”。
再结合七普数据,青岛和济南人口增长乏力的苗头早已显现。
数据显示,六普-七普十年间,青岛人口增量为135.7万人,排在全国第20,济南人口增量109万人,排在全国第24。
省内面临青岛和济南的虹吸,省外面临经济强市的争抢,烟台人口的增长更为艰难。
数据显示,烟台自2019年起人口便开始负增长,2021年-2023年,烟台人口下降7.17万人,在GDP万亿城市中仅高于重庆和天津,排在倒数第三。
3
全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映射出中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这几年,全国“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高素质人才成为各地争抢主角——在这背后,城市间产业转型、新兴产业的较量也在不断上演。
一方面,是创造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工作岗位,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这些往往都是高薪酬行业,能吸引年轻人就业创业。
另一方面,是创造更好的居住体验,体现在生活成本降低、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如举行音乐节、演唱会、咖啡节、脱口秀等贴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活动,吸引年轻人集聚。
客观地说,青岛和济南这几年在引才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比如青岛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已实现租房便可落户,几乎是“零门槛”落户。
再如青岛新发布的《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立足青岛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链,企业引进研发类人才,最高可补贴三成年薪。
西海岸新区打造的凤凰音乐节,打造了青岛首个城市音乐节IP,跻身全国一线行列,缔造了业界“凤凰现象”。
已经举行四届的海东东咖啡节,吸引千千万万年轻人到青岛享受咖啡、草地、阳光以及海岸的慢生活。
济南创新人才机制,出台办法将新就业形态领域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如快递小哥、电商主播、社区工作者、网络作家等也能参评人才认定,为人才推开“新大门”。
再如济南着力打造“天下泉城 人来无忧”服务品牌,聚焦高层次人才生活工作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提供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等19项绿色通道服务,旅游餐饮、商超购物等20个领域的人才专属市场服务。
但从现实来看,青岛与济南的这些做法要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口增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对于山东来说,人口负增长的这口锅,青岛和济南可以背。
但山东也要反思,自身在培育超级大城市层面的策略。
从此前重磅押宝“强省会”济南,到之后又提出“强龙头”青岛,数年间山东对青岛和济南定位、支持政策摇摆不定,缺乏培育超级大城市的有力对策。
目前来看,山东在“双核”城市培育方面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省会城市优越的省级教育、医疗资源,对青岛、烟台等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比如,山东省曾多次发文指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西海岸新区均衡布局,引导省、市属基础教育名校在西海岸新区设立分校”“争取省级综合性和专科医疗机构入驻西海岸新区”,但均未见具体落地行动。
二是作为山东双核,青岛与济南企业间互动不够,两地双向投资合作少。
济青两市目前的双向投资合作多集中在省属企业间的投资,而两市大企业之间的双向投资案例不多。
还是对比广东和浙江来看,两省在支持“双核”城市发展中尽量保持“一碗水端平”,采取同等力度的支持,推动“双核”城市都实现发展跃升。
比如,浙江于4月1日、4月11日接连在杭州和宁波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双子星”城市杭州和宁波的工作,推动两市高质量发展。
广东早前曾表态以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同等力度支持广州,而针对深圳教育医疗方面的短板,广东同样给了深圳丰厚的“大礼包”。
2020年12月24日,深圳市教育局与广东实验中学签约,由深圳市教育局与广东实验中学合作创办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原深圳市第十七高中)。
再到2021年7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实施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支持深圳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
广东、浙江“双核”之间密切的产业投资合作,更是一大亮点。
比如浙江的吉利,这家发家于台州的企业,将总部设在杭州,将汽车集团总部、smart合资公司全球总部、新能源汽车总部设在宁波,在宁波、杭州、台州等城市都形成了较大产业集群。
深圳的TCL华星,在全省已形成高效的产业协作,已在深圳落地t6、t7项目,在广州落地t9项目。
而在惠州的TCL华星高世代模组扩产项目,则为广州t9项目配套。该项目由深圳华星承接旭硝子在惠州生产的玻璃基板原板,在深圳完成研磨、阵列、彩膜、成盒等工序后,运到惠州华星光电加工,经加工生产出来的液晶面板模组,再供给TCL、茂佳科技等终端产品生产商,最终生产出来的一台台智能超高清电视销往世界各地。
在激烈的城市竞速赛中,山东还是需要一座超级大城市站出来。
这数据要是没注水,鬼才信!
有没有一种可能压力大则人口下滑,幸福感强则人口增加呢?
特大型城市没啥好的,在北京上班的时候把我扭曲得觉得通勤2小时以内就算正常了
老年趋势化加上出生率低了[笑着哭]
哪里有好大学,哪里人口增加事真的[抠鼻]
关键还得是大学,大学生在毕业学校附近就业几率还是很大的。
有的地方因为没钱所以不生孩子,但是有的地方是越穷越生!
去抛出房租,也没几个钱。而且,也没啥就业机会了。不去回老家躺平
山东人苦啊,高考分那么高,生那么多孩子受罪。
别大惊小怪!图中所有城市增加人口都是减少的,人哪去了?其实是死的多,生的少了罢了!人口负增长没什么好怕的,别一惊一乍的!
人还是很急啊
青岛教育压力太大,工资没有特别突出,房价还贵
山东人苦啊,高考分那么高,生那么多孩子受罪。
烟台感受很明显,不赚钱外地人都跑了😄
哪里经济好,哪里人就多
不知道,青岛下平度反正近些年少了20万。。可怕,出去一个平均就要带走平度100万到别地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