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伟大,不是站在风口收割红利,而是在无人问津处点燃火种。”当全球科技产业沉迷于流量变现时,华为与比亚迪等等优秀公司,用十年累计超1.4万亿的研发投入,诠释了技术研发投入“长期主义”的真谛。最终的结论是“时间是最好的炼金术,研发是最硬的通行证。”

在3月31日,华为公布2024年报。全球销售收入增长22.4%至8621亿元,净利大跌28%至626亿元人民币。这是不是让很多民众感到很疑惑,为什么收入增加这么多,但是净利润却大降低了?!
答案揭开,原来是华为再次加大了研发的投入,2024年度投入达到了1797亿元,占了所有营收收入的20%。这么巨型的公司,研发投入比例还这么大,想想是多么惊人的数据啊!相信中国99%的科技公司研发比例都没这么高,99.9%的科技公司研发金额更是远远低于华为。
华为研发的投入与同行如何对比,十年间,华为研发总投入总额达到了1.249万亿!相当于每天烧掉3.4亿元。2024年的研发强度,也就是研发/营收的比例达20.8%,远远超过苹果(6.1%)、三星(7.3%),这一数据超过同期净利润总和。
这种“将营收血液转化为研发养分”的战略,换来的是核心业务逆势突破:手机业务重夺国内市场第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收入暴增474%,鸿蒙生态设备突破10亿台。正如孟晚舟所言:“华为用研发投入换取了穿越周期的船票”。伟大的科技公司自然要有着巨额的科技投入,否则如何成为跨越几个时代的伟大公司?

2024年,比亚迪实现营收777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02%,首次年度营收超过7000亿元。其中研发费用达到531.95亿元,同比增长34.42%,而且是净利润(140亿)的3.87倍。10年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竟然全部高于净利润。而且在某些年份,研发竟然是净利润的三倍多。
再看统计数据,10年间累积研发投入1580亿,高于特斯拉的1534.98亿。再之前,14年累计研发投入1800亿元,2024年研发强度,也就是研发/营收的比例达到6.85%,超特斯拉(4.2%)、丰田(3.7%)。
最终比亚迪获得了什么?刀片电池研发耗资超300亿,能量密度提升40%,成本下降30%,迫使宁德时代跟进磷酸铁锂路线。IGBT芯片自研投入120亿,打破英飞凌垄断,车规级芯片自给率达92%。e平台3.0向丰田、特斯拉开放授权,向他们收取技术许可费,每年超过50亿。

腾讯发布年报,2024年度营业收入6602.6亿元人民币,同比仅增8%;但是净利润1,940.7亿元,比上年大增长68%。腾讯是有着三大核心业务收入,那就是的增值服务(其中包括所谓的网络增值业务和游戏业务)、金融科技(其中主要是各类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收入)及企业服务和广告。而原来占着最大头的企业服务和广告业务,收入仅仅只有1,200亿多人民币。
在研发方面,腾讯虽以706.86亿研发投入保持增长,但其营收结构失衡,游戏与金融科技占比近80%,基础技术突破有限。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10.7%,研发强度仅为华为一半,其中针对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前沿探索,投入仅占研发预算12%。

百度2024年总营收1331亿元,同比增长21%。但是研发费用却仅仅为221亿元,同比下降9%,比上一年还减少了21亿元。2024年第四季度研发费用为55亿元,同比下降12%。直接导致智能云增速放缓至26%,对比华为云增速却超过50%。在AI算力革命中,研发投入强度决定技术护城河深度。
苹果公司10年研发投入仅占营收3.2%,库克时代更侧重供应链优化而非技术突破。谁在坚持长期主义?无疑华为、比亚迪等等公司,不但以此为口号,而且实际践行几十年。华为11.3万研发人员占总员工54.1%,平均每人每年获得159万元投入;比亚迪博士团队一年激增1000人,研发人员突破10万大关。
这种“人才超前储备”策略,使得两家企业在半导体、AI大模型等尖端领域形成“人才-技术-产业”正循环。他们才是为时代、为中国创造价值的伟大公司,华为昇腾AI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比亚迪光伏技术惠及127个国家。相较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收割,硬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创造了更深远的社会价值:每1元研发投入拉动上下游4.2元GDP增长,这种乘数效应远超短期利润。
没有一场技术马拉松可以靠短跑冲刺获胜,伟大企业的丰碑永远刻着研发投入的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