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军112师战友作品:从球班到团司令部(十六)

依依然想侃历史 2024-11-06 04:38:38
从球班到团司令部(十六)

作者杨文义

文章来自公众号松骨风

从球班到团司令部(十六)

文/杨文义 六、团司令部的故事,老团精神发扬

63、司令部整顿方案形成

演习结束后,我回到团里。全师在张美远师长的创意下,推出《训练100条》和《管理100条》,团里在藩金志政委的创意下,推进《干部岗位责任制》。政治处、后勤处、各营连都有新的响应和举措,团长冯兆举亲自抓团部“小院高墙”的建设,在贯通营区的公路两旁建起隔离墙,全团上下焕发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切,都倒逼司令部要改变面貌,团长、政委多次对我提出要求:整顿作风。

我反复思考觉得:要整顿,但需要系统操作,即:不能只重作风转变,而要着眼全面建设;不能追风赶潮,而要立足持续发展;不能只重表面,而要追求深植根基;不能只是领导要求,而要群众喜闻乐见;不能只管闭门思过,而要开门整顿。

我把邵华当年对作训股提出的“四前”,扩展为司令部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战时素质,养在平时工作前;预见建议,提在首长决策前;组织指挥,做在三大机关前;服务保障,做在部队行动前。

要求:内在素质日日有提升,外在影响日日有反映,工作实绩日日有进展,经验教训日日有论评。

据此,搞了一个大致的方案。首先与协理员柳绍华商量,然后分别征求各位股长的意见。请大家先确定,这些想法大家欢迎不欢迎?再分析,能不能执行?最后确定,能不能保持。我提出:制度大家订,执行靠大家。不能执行就不定,定了就必须执行。所以,计划一经推出,马上立竿见影,引起极大反响。

64、首创“集体交接班”制度

以往的司令部值班、交接班,只是两名值班员的事。现改为司令部全体人员每日集体参加交接班,团长、政委根据需要也可参加。其内容:

值班员交接,主要领导(参谋长,参谋长不在时,在场最高领导)讲评前日工作,布置当日工作。团长、政委作指示。

交班最长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目的是:促进值班员履行职责,促进司令部人员了解全团情况,促进当日工作落实,促进部门、人员间协同工作。

要求:交接班时间全体人员提前5钟坐好,首长进来后,全体起立,首长坐下后,全体坐下,形成仪式感。

这一制度,从刘峰写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保持到了1990年黄光雄、张忠金当团长政委的时候。当时,副师长李庆林亲自参加体验了这种交接班形式,很是赞赏。并把师司令部的交接班也扩大到科长以上集体交接班。

65、坚持了司令部“晚点名制度”

干部战士全部参加。每周四晚7:30为固定的晚点名时间。为保证坚持,不论领导在不在,在家人多人少,都由在家的最高领导负责点名。所以,经常是管理股长或协理员点名。司令部的“最高负责人制度”成为了一种惯例。即参谋长、副参谋长不在,依编制序列确定最高负责人,都不在,自然是管理股。最高负责人拥有代行参谋长职责的权力。

有一次副军长裴飞正来团视察,恰好机关领导外出,三机关人员及部分连队干部集合,由协理员柳少华统一整队报告,引起首长的极大兴趣,经解释后,很是惊喜。

66、坚持了“一包三本制度”

参谋人员每人发一个公文包,外出时必须随身携带。内装三个本:保密事项记录本,日常工作记录本,学习笔记本。要求随身携带,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本。加上在日常生活中贯彻《队列条令》,参谋人员外出,手里夹着公文包,三人成队,两人成伍,形成团部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一招,是我在二营时贯彻《队列条令》的延续,估计没有传下来。

67、坚持了“学习制度”

分为日常学习和专题学习。日常学习,就是在每天交接班时,集体学习《军语》,由当日值班员负责组织。有时会安排不超过1小时的书法学习,曾经请后勤一位有书法功底的战士专讲“永”字八法,收获良多。目的是培育大家在工作中学习、思考的习惯。专题学习,是每周一次晚夜校,就某些专题请专业人员讲课。记得有一次我讲课,介绍国外的一本书《无缺点计划》,杨锡臣副政委专门过来旁听,并且作了点评。今天他已八十多岁了,笔耕不辍,网上聊起当时夜校,依然印象深刻,另是一番情趣。这种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参谋人员的视野,磨炼大家的借鉴、探索意识。

总之,司令部从思想、作风到业绩,都有了质的飞跃。

68、全师步兵班进攻示范教学

年初,我团受领了全师步兵班进攻示范教学任务,包括三项:连队简易通信表演,班进攻教学示范,班进攻示范演练。我自然选择了一连。连长柴振远,完全继承了“土匪连长”陈昌伦的衣钵,把简易通信传统保持得很到位。七班长李桐担任示范班长。我和作训股长赵海滨、参谋海力斯来到一连蹲点。从教案整理、教具准备到实际演练,进行了精心设计和严格训练。

李庆林副师长带作训科长李德奎到场验收。而后在一营营房后山,顺利完成全师步兵连长的现场观摩。

李庆林副师长最后说:“今天,我们观摩的是一个步兵班进攻训练,实际展示的是一个步兵连的训练素质。七班的教学方法,很好地继承了“郭兴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让战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单兵战术动作利索、准确,而且能根据敌情、地形变化灵活运用。班长的组织指挥,利用简易通信器材,撒得开,收得拢,进止有度,让人赏心悦目。这里边,基础是一连深厚的简易通信积累,大家都看到了,军号,小喇叭、哨子、旗语、手势,都有通信价值,应用到日常生活,养成了良好的战术应用习惯。啥叫战术素养?啥叫战斗力?看看一连,我们就知道了!如果我们的步兵班都能达到七班这个水平,如果我们步兵连都达到一连这个水平,我感觉,我们112师打胜仗,就有了充分的把握!你们这些连长,扪心自问,有没有差距?”大家齐答“有!”“知道有差距,我们今天的观摩会就达到了目的。相信大家一定能从观摩中找到学习的点,回去改进自身的战术训练,最重要的是,战术素质的平时养成,期待你们的成果。”

我听了他的讲话,心里踏实了。李庆林是作训系统的明星级人物,1956年入伍,毕业于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当过师作训科长,能驾驶坦克装甲车,就是脾气不好,喜欢训人,很少听到他表扬谁。

(未完待续,照片来自网络)

作者杨文义

文章来自公众号松骨风

鸣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