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关税风暴,上海早留了“后手”

语山地产 2025-04-26 16:08:12

来自一房一万

中美关税之下的上海,近日又多了几分阴霾和忙碌。

来不及从外资投资疲软中缓过劲来,关税的当头一棒,让这座去年对美出口总额排名第3的城市,不由得再次神经紧绷。

略值得庆幸的是,上海对美的出口贸易依赖度在内地城市中,被挤在了10名开外,并不算很靠前。

但在对美的进口贸易上,上海依存度较高,且集中在大量高端制造业。

另一方面,全市5.8万家外贸企业中,约2.2万家有对美的外贸记录,其中有不少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民企。

突如其来的关税大战,如骤雨从天而降,把这座城市,从支柱的外贸产业,疲软的外资投资,甚至是还在扶持的民企,统统淋了个遍。

就在这时候,阔别多年的“压箱底”大招——出口转内销,重现上海街头。

01

面对新增库存,上海还能“吃”下多少

那么,归来的“转内销”能否再次成为神助攻?

长期以来,我国整体上一直处于重出口+重投资+轻内需+轻消费的发展模式。

到了近两年,随着投资增速的放缓,也让三驾马车中,外贸的重要性直线上升。

而被喊了几年要刺激的消费,实际从16、17年后,整体处于缓慢下行的状态。

以2024年为例,国内消费/GDP比重不足40%,远低于美国的67%。

即使站在上海的角度看,2024年上海社零数据同比下降了3.1%,到了2025年1-2月,这个数据继续下降1%。

上海市统计局

也因连续的负增长,上海将霸榜多年的“消费第一城”的称号,拱手让给了重庆。

背后的因素很多,偏高的房价收入比,家庭金融投资的萎缩,外资投资疲软带来的就业和收入等问题。

但种种一切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消费需求疲软。

而这也成为出口转内销进程中,最大的阻碍。

带来的第二个问题,高库存下的价格竞争和企业生存环境。

短期看,由于不少出口转内销产品参考的欧美标准,和国内同类产品的标准有不小差异。

因此在流入销售端时,和国内需求的匹配度会是一个问题。

就拿日常穿的衣服来说,老外偏好的颜色、款式,甚至于尺码等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在内销中的去化程度。

而上海乃至全国的消费品市场,近年来由于电商和直播的兴起,导致利润整体被挤压。

尤其像上海这样的消费大城,市场原有的物资存量就不低。

一旦外贸商品进入后,在成本与售价能否平衡,同样是巨大的考验。

另一方面,外贸企业由于to B的属性强,转内销后,需要快速切入国内to C的销售赛道,适应新的回款周期等,也是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点。

显然,摆在面前的基本面并不算好。

但不管怎样,风暴已至,转内销+扩大内需,成了上海和一众外企不得不“硬扛”下去的一条活路。

02

好在上海的反应速度够快

可以预见,从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各类“出口转内销”的产品将会以各种渠道和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

比如本地老牌的上海国资委控股的商业龙头——百联集团,就已经开始有所行动。

线下成立转内销专班,帮助外贸企业的产品进入集团旗下的各种商超渠道。

图源百联

提起百联,对上海人来说早已家喻户晓,但对不少新上海人而言,或许并不是那么清楚它的商业版图。

但我相信你一定知道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第一八佰伴、永安百货、西郊购物中心、又一城购物中心、青浦奥特莱斯、联华超市、世纪联华、逸刻便利等等商超品牌。

截至2024年,百联在全市70家百货店中,占据了28%的市场份额,线下门店超过2000家。

而这当中,未来不少都有望成为转内销的渠道。

原本出口美国的生姜已上架部分大润发门店,上观新闻

再比如月星集团,也开始推行一系列帮扶计划,提供针对外贸企业在场地、服务商的一部分免费服务。

诸如永辉超市、华润万家、大润发、盒马、苏宁易购等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

此外,几乎所有国内电商巨头也开始布局“出口转内销”。

就在4月18日,上海市商务委组织召开了一场“上海市电商助力外贸拓内销对接会”。

包括抖音、京东、拼多多、淘宝在内的16家电商平台和近80家外贸企业参与了一场线下面对面的业务牵手。

而在此之前,这些电商平台也早已很灵敏的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线上帮扶动作。

我随手翻看了几个线上平台,其中不少已经可以看到动作了。

点开京东首页,输入“外贸内销”时,已经可以直接跳转至关联专区,甚至还有专门针对出口美国的外贸货品区。

另外还有很清晰的“企业入驻”端口,我也进入看了一下,主要是关于企业基础信息的报名登记。

淘宝也在旗下的淘工厂以及天猫超市等渠道,开启了对外贸企业和产品的帮助。

不仅是企业,上海各区政府也非常卖力的给予区内外贸企业和产品进行各类种“助攻”。

比如外企重地的静安区,非常速度的推出了“外贸优品嘉年华”,打通线上线下的消费平台,帮助企业减压。

张园W7摇身成为“外贸优品馆”,直接给静安区内的外贸企业商品提供了核心的展示区。

图源上海静安官微

这场自上而下堪称全民级的“去库存”行动,已经轰轰烈烈在路上了。

但看到这,你会发现这些方式更倾向于继续激活原有的“休眠需求”,而实打实的增量需求还得从外面去找。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支持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注意这里的用词:国际消费中心。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构建内循环外的另一套消费体系。

以不断放宽的入境游条件,吸引大量游客、商务人士入境,搭建以境外资金为核心的消费循环,形成“增量资金——境内商品——再消费”的模式。

仅2024年一年,上海新增的退税商店有约120户,创下历史新增新高。同时也扩充了退税商品名录,新增了茶叶、中药材、瓷器等品种。

截至今年4月20日,上海一共设立了587家离境退税商店,这当中有284家商店实现“即买即退”服务,有效的提升了外籍游客在沪时的“提袋率”。

比斯特购物村在去年为境外游客开出了3300多份离境退税单,这个数据相比2023年增长了200%多。

针对这次受关税影响较大的民营企业,上海接连出台了相关政策,帮助民企持续解决拖欠企业账款,融资难且贵等问题。

仅去年,全市就有4成的民营企业获得国债资金支持的设备更新项目。

总之,面对这场硬仗,上海并非全无准备。

上海银行推出《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还记得当懂王第二次宣布对华增加对等关税到145%的当天,我的股票正躺在第二个跌停板上。

相比于第一天得到消息时的错愕与惊讶,那天我的反应竟然出奇平静。

但当我翻阅上海对美贸易的材料时,原本麻木的神经又再度敏感。

在上海的外贸产品中,中间品、工业品占比高达85%,消费品只占10%。

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大部分拓展渠道,只是那容易被看见的10%。

而对那些85%的中间品和工业品带去的影响,才是隐蔽且深远的。

好在经历过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后,我们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处于逐步下降趋势,各类国产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崛起,出海,也让我们有了更强的自信与能力。

那些刻在城市骨子里的刚与韧,会让它在新的时代叙事里,成为更醒目的坐标。

0 阅读:0

语山地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