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虹桥青浦生活
青浦60年行政区划变迁你还记得哪些消失的老地名?快来评论区唠唠说不定还能勾起大家共同的回忆!

青浦地名的由来与历史沿革: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设青浦县,因县治在青龙镇,县境东部有五浦(赵屯、大盈、盘龙、顾会、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称。
后废而复置,屡经变动。
1958年,划归上海市(原属江苏省)。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青浦县建制,建立青浦区。
地名沿用至今。

一、1960年,青浦行政区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乡村政权,青浦县调整为8个区(城厢、练塘、商榻、白鹤、重固、龙凤、佘干)、1个市(朱家角市)。
1950年,将龙凤区与重固区撤并为龙固区,商榻区并入金泽区。
1951年又将朱家角市改为朱家角区。
1957年,青浦县实施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厢、朱家角、练塘3个镇和徐泾、北崧、丰荡、环城、叶龙、薛安、沈巷、金泽、莲盛、西岑、蒸淀、泖荡、小蒸、重固、观音、白鹤、新桥、赵屯18个乡。
1960年,淀湖、泖荡、等4个乡也撤并为解放人民公社。
1962年,县以下镇和公社的设置作了调整,新增新桥、香花、城东、城西、莲盛、北崧、沙港7个公社,公社数量增加到23个,并将观音公社改名为凤溪公社。但不久又将练塘镇并入练塘公社,北崧公社和沙港公社分别并入赵巷公社和商榻公社。
二、1999年,青浦行政区划

1991年至1995年,先是朱家角乡与朱家角镇撤并为新的朱家角镇,练塘乡与练塘镇撤并为新的练塘镇。
后是分期分批将重固、赵巷、徐泾、华新、凤溪、白鹤、赵屯、香花桥、沈巷、商榻、大盈、小蒸、蒸淀、莲盛、西岑、环城16个建制乡改为建制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6年1月,又撤销盈中乡建制,至此,全县共设20个镇,乡在全县政区通名中从此消失。
2000年青浦撤县建区,撤销青浦镇和环城镇建制,合并成立新的青浦镇。
三、2005年,青浦行政区划

2001年1月,将全区除青浦、赵巷、徐泾、白鹤、金泽、商榻6个镇保持原建制以外的13个建制镇撤并为6个新的建制镇,即:
1)练塘镇、小蒸镇和蒸淀镇撤并为新的练塘镇;
2)朱家角镇和沈巷镇撤并为新的朱家角镇;
3)华新镇和凤溪镇撤并为新的华新镇;
4)重固镇和香花桥镇撤并为新的重固镇;
5)赵屯镇和大盈镇撤并为新的赵屯镇;
6)西岑镇和莲盛镇撤并为新的西岑镇。
通过调整,全区共设12个建制镇。
2004年3月:
撤销金泽镇、商榻镇、西岑镇建制,合并建立新的金泽镇;
撤销青浦镇建制,以外青松公路(城区段为青安路、青松路)和淀浦河为界,分别建立夏阳街道办事处和盈浦街道办事处。
2004年10月,撤销白鹤镇和赵屯镇建制,合并建立新的白鹤镇;同时,以青浦工业园区的区域为基础,建立香花桥办事处。至此,目前为止全区共设8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

四、地名与故事
1、商榻:
位于淀山湖畔的商榻,古时是个小村落,有10余户渔民,开了一两家茶馆,供渔民和途经客商聚集小憩。宋元时期,渐成淀山湖畔小集镇,明初,因淀山湖风急浪高,不少过往商船均在此下榻,于是就起名为“商榻”。商榻以民俗文化著称,田歌、宣卷、摇快船、吃“阿婆茶”等盛行。
2、华潮
华新镇原称为“华潮”,因古时集镇以华潮庙址为驻地而得名。华潮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传说古时吴淞江潮急浪大,两岸人民深受其害,说是项羽作凶。好事者在沿岸立下汉七十二功臣庙,以镇江水。华潮庙为其中之一,所供的神即率兵灭项羽于垓下的彭越。1980年全国地名普查时,因与当时上海县的“华漕镇”同音,遂更名为华新。
3、小蒸
据清代《蒸里志略》记载:“汉濮阳王墓在大蒸东北半里,相传葬时以酒醋蒸土,其地下不生蝼蚁。大蒸镇、小蒸镇、大蒸塘皆因此得名。”小蒸历史悠久,春秋时便已形成。宋、元以来,人才辈出,元代有书画家曹知白、管道升,近代有1927年秋冬小蒸农民暴动组织者陆铨生、陈云、吴志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