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杜致礼在美国留影,那时还没结婚,气质不凡不愧是名将之女

黄佳慧啊 2025-03-21 10:51:39

1949年,这张照片由杜致礼在美国的一个公园内拍摄。画面中,22岁的她装扮入时,身着一件深红色外套,面容经过精心打扮,容貌秀丽,举止间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显然出身名门。她在美国的生活显然十分优渥。

杜致礼,1927年12月诞生于陕西省米脂县,其父为著名的军事将领杜聿明。杜聿明在抗日战争期间声名显赫,参与了包括昆仑关战役、北伐以及淞沪会战在内的多场重要战役。而其母曹秀清,则是米脂县内公认的美女,昔日有不少人前来求婚。

杜聿明与曹秀清结为连理后,共同抚养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对子女的教育颇为上心,为六个孩子精心挑选了名字:“礼”、“义”、“廉”、“仁”、“勇”及“严”。作为家中的大姐,杜致礼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杜聿明的宠爱,被视为家族的珍宝,承载着父亲深切的期望。

杜致礼成长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因此从小就获得了全面的教育机会。她对多种艺术形式如艺术、舞蹈、音乐和雕塑均有深入了解。在那个时代,杜家的邻居们常常对杜致礼赞不绝口,他们开玩笑地说:“要是谁能成为杜家的女婿,那真是前世修来的好运气!”

在抗日战争时期,杜致礼成功入学西南联大附属中学。那时的西南联大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学子,正是在那里,她初次邂逅了杨振宁。到了1944年,22岁的杨振宁顺利获得西南联大的硕士学位,并且赢得了公费赴海外深造的机会。

在等待办理出国手续的空档期,杨振宁临时在西南联大附中接手了数学教学工作,而杜致礼恰好成为了他的学生。然而,在那段时间里,杜致礼除了在课堂上与杨振宁有交集外,课后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预料到,未来两人会在美国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杨振宁在晚年曾提及此事,他说道:“杜致礼在我任教时仅是班中的一名平常学生,我与她并无深交。”而关于杜致礼在西南联大附中求学期间的状况,其同窗张丽石在文章《忆杜致礼同学》中记述道:

杜致礼随同双亲迁居昆明,并转入我所在的附中班级。她身形适中,面容略显清癯,性格温和,言谈举止从容不迫。她对篮球运动情有独钟,与我共同成为了班级篮球队的一员,通过球场上的频繁互动,我们逐渐建立了纯真的友情。那时,她居住在西山,每天需要早早地从家中出发前往学校,颇为不易。若因某些原因未能到校上课,她会借阅我的课堂笔记进行抄写,确保学习的连贯性。初来乍到,对环境尚不熟悉,她的父亲杜聿明与母亲曹秀清曾亲临学校探望,同时也与我们这些同学有所交流。

杨振宁取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选择留校担任教职一年,随后转至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所任职。自此,他与普林斯顿结下了深厚的联系,并且在那里重逢了杜致礼。1949年圣诞节,杨振宁光顾了一家中餐餐馆,巧遇了五年未曾谋面的杜致礼。

杜致礼如今的风貌与五年前大不相同,已出落得端庄秀丽,成为一位气质出众的女子。彼时,她正就读于宋美龄曾经的母校——卫斯理女子学院,专攻英国文学,学院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这次意外的重逢,令杨振宁与杜致礼满心激动,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们之间积攒了无数的话语亟待分享。

1950年8月26日,28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与23岁的杜致礼,在普林斯顿市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遗憾的是,他们的父母都未能亲临现场见证。多年后,当杨振宁回想起与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的点点滴滴——从初次相遇,到逐渐相爱,直至最终结为连理,他如此叙述:

我未曾得知杜致礼已抵美,那次步入那家餐馆纯属偶然。若非恰好那个时间到达,我定会与她擦肩而过。一旦错过那次相遇,我们之间便不会有后来的婚姻缘分。然而,命运的安排让我们在那个特定的日子、那个特定的地点碰面,这无疑是个不可思议的巧合。

结婚一年后,他们的首个孩子降临人世。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满怀喜悦,为孙儿命名为“杨光诺”,寓意期盼杨振宁未来能荣获诺贝尔奖。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界迎来了重大发展,为了让丈夫全心投入研究,杜致礼主动承担起家中一切事务,即便儿子遭遇车祸需住院治疗,她也未向杨振宁透露此事。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巅峰。同年12月10日,他与妻子杜致礼一同出席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及晚宴。那天,杜致礼身着一袭旗袍,体态优美,气质出众,迅速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各自在事业上均取得了显著成就。1999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完成了他的最后一堂授课,随后宣布正式结束职业生涯。在退休研讨会上,杨振宁专门向妻子杜致礼表达了对她支持的深深感激。

杨振宁提及:“我们携手共度了49载婚姻生活,这期间,她始终是我坚强的后盾,我希望能在此正式向她表达我的感激之情。”2003年10月19日,杜致礼在美国离世,终年76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