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拍摄日期为1937年5月29日,地点设定在延安。画面中的人物,从左至右排列如下:首先是叶剑英,接着是邵华,然后是朱德,紧随其后的是涂思宗,中央位置是毛泽东,最右边则是萧致平。
这张照片包含两个引人注目的方面:首先,毛主席、叶剑英与朱德在拍摄时采取了较为自然的站立姿势,显得较为放松;相比之下,国民党中央考察团的成员,如萧致平、邵华和涂思宗,则以较为正式的军姿站立,显得较为拘谨。其次,从照片中军装的外观来看,我方人员的军装显得较为陈旧,而国民党方面的军装则看起来较为崭新。这一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共双方的经济状况。
1937年2月,针对国共双方共同抗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派遣代表前往西安、杭州等地,与国民党商讨合作事宜。在谈判过程中,国民党方面提议派遣一个考察团前往延安。对此,中国共产党表达了欢迎态度,并承诺将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1937年5月29日,一个由17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考察团队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及延安当地群众对此表示了热烈欢迎。此次考察团的正副团长分别是涂思宗与萧致平,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下面要提到的这张照片。在盛大的接待仪式上,毛主席发表了致辞。
毛泽东指出:“今晚的欢迎宴会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昔日的第一次大革命由国共两党携手发起,而今的形势与之相比已有显著不同,民族面临的危机更为严峻。两党若能再次携手并肩,其合作的重要性与影响力远超往昔。过去的十年间,两党未能团结一致,但时局已发生转变。若此刻再不实现团结,国家将面临覆灭的危险。中央考察团的到来,标志着两党团结迈入了新的阶段,此举意义非凡。”
该照片公布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照片右侧的萧致平(图中第一人),其形象尤为引人注目,不少人觉得他颇有几分孩童气质。在照片里,萧致平身姿挺拔,发型即便以今日眼光审视亦不失潮流感,腰间还斜挂着一个水壶,整体造型显得颇为诙谐有趣。
萧致平实际上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表现英勇的人物,与我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本名为萧治品,1895年在江西省泰和县的灌溪乡寺下村诞生。萧致平投身革命较早,他加入了由李烈钧领导的江西队伍,参与了对袁世凯的北伐行动,并郑重宣誓忠诚于孙中山先生。
1927年,蒋介石策划并执行了“四一二”事变,对共产党员及普通民众展开了大规模的迫害。彼时,萧致平正担任永丰与临川两县的行政长官,他明确表态,反对蒋介石背离革命的行为。次年,萧致平的职务有所变动,他被任命为第36军(该军军长为熊式辉)第5师副师长,并同时兼任第4旅的旅长。
熊式辉在任上海沪淞警备司令期间,萧致平被分配至吴淞口执行守卫任务。彼时,上海正笼罩在严密监控之下,国民党特务频繁搜捕共产党员及进步群体。为避免被捕,许多人选择藏匿于淞江医院内。而萧致平则主动出击,采取了有效措施,保护该医院未受特务侵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出于形势所需,萧致平被任命为江西保卫第一师及36军96师的师长,他接到了跟随周浑元部队对红军进行“围剿”的命令。然而,萧致平内心并不赞同这一行动。由于在执行“围剿”和后续的“追剿”任务中表现不佳,他很快被解除了军事职务。随后,他被转任为四川省的禁烟特派员。
萧致平即便离开了军队,仍旧心系抗日事业,屡次提议国共携手御敌。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处理,蒋介石随后答应国共联手抗日。此时,萧致平已重返96师,担任师长一职,他倍感振奋,计划即刻带领部队前往抗日前线。
因此,萧致平有幸被选入国民党中央考察团。1938年秋季,他接获调令,前往江西宁都,担任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及保安司令职务。到了1939年8月24日,萧致平在指挥对日寇飞机的反击中英勇牺牲,当时年仅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