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拒绝小儿子轮流照顾的提议:一直偏爱你,你就得多尽孝心!

一念卿辛 2021-10-28 18:07:46

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侵删

01

身体一向健朗的苏阿姨突发疾病,凌晨三点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她那离农村老家有半小时车程的小儿子小威,虽说就在县城生活,但当他得到消息急匆匆赶到医院后,已经接近六点。

看到病床上脸色苍白的苏阿姨,想到手机里十多个未接来电,小威自责不已:自己本来离母亲就没多远,母亲生病没能第一时间赶到就算了,反而隔了这么久才赶到医院,若是母亲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良心怎能过得去,又怎么向远在外地打拼的哥哥交代?

说到哥哥,小威突然想起因为匆忙,他还未来得及和哥哥说起母亲住院这件事,想到就算哥哥再忙,也总该抽出时间回来一趟,他于是轻声安慰了母亲:“妈,您别担心,我给大哥打电话,让他明天就赶回来……”

未曾想,话还未说完,苏阿姨便打断了他,“你不用和他说这些!他最近正忙一个项目,有你在这陪我就行了,你又何必非要叨扰他、让他回来!”

小威有些不满,“妈,都啥时候了,你还在为大哥考虑?你生病住院,他回来照顾一下怎么了?就算再忙,也不能不管亲妈吧!不管咋说,我们两个肯定是要轮流照顾你的,他就得回来。”

听到儿子小威的说法,苏阿姨不顾身体的不适,很是生气地拒绝了他:

“以前怎么没见你凡事都能想着他?你不要擅作主张!你大哥比你忙,你就多担待一点,哪能有一点事就得让他管!我身体没啥大碍,无非就是要住院一段时间,这里有你不就够了吗?本来嘛,一直都偏爱你,你就得多尽孝心,不能在这个时候想起和你哥均摊了!”

看到苏阿姨的态度,小威一时语塞,本来他想反驳几句,但想到自己母亲说的毕竟也是实情,他只好识趣地选择了闭嘴。

02

苏阿姨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小军自从一岁断了奶后,便留在老家被爷奶照顾,一直到他上小学,才被苏阿姨接到自己的生意所在地。

小儿子小威,比老大小了三岁,当初苏阿姨本来也是打算把他放在老家,但考虑到公婆年纪大、照顾两个孩子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当时苏阿姨和丈夫的小店生意也好了一些,于是,苏阿姨便把小威带在了身旁。

正是因为小威从小到大都在身边,而且他性格活泼、嘴巴甜、很是讨人喜欢,苏阿姨对他比对大儿子小军自是多了一点疼爱,虽说一家四口团聚后,在日常的吃穿用方面,她对两个儿子都会平等对待,但偶尔遇到俩儿子拌嘴、打架,她还是会不分青红皂白、下意识地就去“维护”小儿子。

在苏阿姨眼里,小儿子年纪小,又比较淘气、好动,因此,对他的“关注”自然要多一点,对他的态度也相对比对大儿子宽容了一些。

就像在学习上,大儿子勤恳、上进,基本不需要苏阿姨夫妇怎么操心,有时成绩倘若有所下降,苏阿姨只要指责几句,他就会更加用功;但小儿子就不一样了,爱玩、懒散,就算是有人在一旁不离不弃地“监工”,他也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更别提学习成绩了,一路读下来,几乎都是班级倒数,对此,苏阿姨还不能发脾气,只能耐着性子好言相劝,因为她只要有发火的苗头,小儿子就会扔下一句“你们若是逼我,那我就不读了!辍学外出务工!”

就这样,长此以往,苏阿姨便对大儿子愈发严厉,对小儿子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说,偶尔大儿子也会愤愤不平地向苏阿姨抱怨“你们对弟弟为啥比对我好”,但苏阿姨都是以“对你们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比弟弟听话、有出息,不用我们费那么多心”而搪塞过去。

好在大儿子的确懂事,尽管他嘴上嘟囔着不公,但为人很是明理、孝顺,不仅在学习上很是自觉,而且在生活上也从不让苏阿姨和丈夫操心,一有时间还会帮店里打理生意。

而小儿子,整天除了和朋友黏在一起,从不知道过问家里的事情。

也正因为此,两个儿子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大儿子考上了一所有名的985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当地,进了一家不错的单位,由于肯吃苦、又努力,工作慢慢步入了正轨,后来,娶妻生子在当地安了家;而小儿子,勉强考上了家乡省会城市的一所专科学校,因为无一技之长,为人又是浑浑噩噩,毕业后在苏阿姨和丈夫的帮助下,托关系进了一家事业单位,之后便和相亲对象留在了县城生活。

按理说两个儿子都结婚成家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心事,但苏阿姨每每想起都觉得有愧:

一是,两个儿子一前一后、相隔了一年结的婚,虽说是双喜临门,但因为大儿媳家境较好,大儿子自己也攒了一些钱,他的婚事,苏阿姨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就给了十万块钱;而小儿子,从房子到车子再到彩礼,她给了整整五十万。

二是,大儿子有了孩子后,她本想留下来多帮一点,也算是尽力去弥补一下他,但拗不过小儿子屡次“妈,大哥过得比我好,他可以请保姆,也可以请丈母娘帮忙,我身边没人帮忙,若是让小倩(小儿媳)全职带娃,那我的日子就过得更难”的恳求,她一时心软,全然忘记小儿子的孩子比大儿子的孩子大了将近一岁的事实,待大儿媳出了月子就回了老家,继续帮了小儿子。

因为这两件事,苏阿姨的大儿子和她冷战了一段时间,虽说苏阿姨特意向他解释,表示是小儿子过得不好,自己才会多帮一点,但是,不管她怎么好言相劝,大儿子都是不为所动,只是回复了一句“妈,您什么时候能像对弟弟那样用心地为我考虑,哪怕就一次呢”,便再无他话。

03

苏阿姨也明白大儿子心中的“不平”,她其实打算自己和老伴儿轮流到两个儿子家中帮忙,无奈的是,在小儿子家的孩子一岁半时,老伴发生了意外,自此,她只好留在了小儿子家,一直到小儿子的孩子上了大班,她才回到老家休养。

或许是体会到自己母亲的不易,自从父亲离世,大儿子对苏阿姨的态度缓和了很多,那些年,虽然他没能常回来看看,但总会时不时打电话,逢年过节,他也会给苏阿姨发些红包,每到年底回家,还会给苏阿姨一笔钱。

相对于小儿子的“应付、不爱操心”,大儿子的暖心,让苏阿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偶尔想起自己对大儿子的亏欠,一边心疼,又一边自责。

有时,她也会忍不住说小儿子几句,希望他也能懂事、有担当一些,但每次,都被小儿子“妈,我要是过得好了就不会让你多帮我了,你不要干啥都拿我和大哥比”怼到无言以对。

想起往日的这些,苏阿姨忍不住叹息,两个儿子两种性格也是因为她造成的,如今她生病需要人照顾,自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忽视大儿子的感受,于是,她耐着性子又和小儿子说了几句:

“你也不要觉得心里不平衡,你想一下你大哥,他以前被“区别对待”时会是什么感受?从小到大,我和你父亲是偏袒你,但这不代表要事事都顺着你,不是给爱的时候就得多关照你、需要尽义务了你们哥俩就得平均分配。你要知道,得到的爱和要尽的义务是对等的,你对我怎么样,不是非要和你哥比,而是你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那一部分!当然,我身体好的时候,自然是不会麻烦你们兄弟俩的,但若是身体不适,肯定还是需要你多出力。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问题,这才不枉我大半辈子那么偏袒你。”

苏阿姨的这番话,让小儿子有些惊愕,他没想到自己的母亲会如此坦白,他更想不到的是,原来,在母亲心里一直都有一杆秤。

想到母亲的话确是不容争辩的实情,小儿子态度诚恳地道了歉后,声称自己一定会好好照顾她,做到一个儿子应尽的本分。

04

和我聊起这些的时候,苏阿姨说了这样一段话:

“其实,我小儿子当时若是真不愿意照顾我也会不怪他,只怪自己偏心,让他不懂得感恩!到了我这个年纪,也该为自己着想了,不能再一味为孩子付出,以后他们哥俩谁孝顺我就会对他多倾注一些心血,不能前半辈子犯偏心的错,后半辈子再接着错下去了,接下来我会多补偿大儿子,他一个人背井离乡确实很不容易,希望我还能来得及修复和他的感情。”

苏阿姨的话让我在赞叹之余还有一些感动。

她虽然对两个儿子有所偏颇,但没有认为是理所应当,在心里还能心疼一下大儿子,也能看到大儿子的付出和孝心,并且愿意在余下的时间里多补偿一下大儿子,这远远比那些“偏爱某一个孩子就一直偏爱下去、全然不顾其他孩子感受”的父母要强。

因为,不是所有“偏心”的父母,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们的不平等,并且愿意有所改变。

还记得《知否》中孔嬷嬷说的那段话吗?

“儿女众多的人家,父母最是要一碗水端平,方能家宅宁静。虽说姊妹之间应该要互相谦让,可也得是这个让,或者是那个让,总不能让一头让,日子久了,父母姊妹之间,总会生出嫌隙来。”

其实,不管是姊妹,还是兄弟,但对于孩子较多的家庭来说,做父母的很难做到“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有些父母虽然口头上会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个都是我的孩子,自然都是疼爱的”,但事实上还是比较偏爱其中一个孩子。

只是,在面对自己是否偏心方面,有的父母会“装聋作哑、拒不承认”:明明他们日常的所言所行就是偏爱某一个孩子,却偏偏声称给了孩子们同样的爱。特别是在需要孩子们的时候,不被重视的孩子即使表现得再好、再卖力,也往往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得不到他们的一句夸赞,而被偏爱的孩子,哪怕只是露了一面、说了一句好听的话,都足以让他们欣慰、感动。

这种“心里的天平倾斜而不自知”的行为,其实对子女来说最是伤人于无形。

当然,也有“坦荡”一点的父母,就像苏阿姨:他们知道自己对孩子们有所偏颇,会尽力去改变和平衡这种状态,需要孩子们的时候,会主动要求被偏爱的孩子多付出一些、多表现一点,对不被偏爱的孩子反倒顺其自然、不会太过强求。

这种方式虽然是看似“不公”,但至少不会让被偏爱的孩子有恃无恐,亦不会让爱少一点的孩子继续心灰意冷。

05

当然,做父母的与其到了孩子们闹脾气或者以其他方式去表达内心不满,才发现自己对待他们没能“一碗水端平”,不如尽早一点去改变、弥补和挽救。

虽说绝对的公平,谁都难以做到,但父母可以缩小对待孩子们的差距,不管孩子本身怎样,都尽量照顾到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懂事的孩子被忽视,爱哭的孩子却一直有奶吃。

要知道,很多时候,越是被宠的孩子越觉得父母的爱、付出是理所应当,以至于越是不容易感恩、孝顺,反而越是不被重视的孩子因为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鼓励,越是明理和孝顺。

切不可等到需要孩子们尽孝心,被宠的孩子不管,不被爱的那个孩子也不愿意过问时,以“我生养了你,你就得孝顺”去道德绑架和强求他们。

就像父母生病住院这件事,包括晚年的养老,对子女来说,很考验耐心和良心。

能不能真心实意地照顾、回报父母,不仅取决于子女,更取决于父母们本身。

父母有没有一个好的言传身教,有没有给子女做一个好的榜样,有没有对子女一视同仁,其实,才是决定你们是否幸福的根本。

0 阅读:1

一念卿辛

简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人生苦短,爱恨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