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侵删
01
到医院看望大伯母,她说了一件事让我觉得很值得深思。
前天晚上11点,大伯母所在的病房里来了一男一女两位老人,两个人颤颤巍巍、互相搀扶,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伤,但神色却极其痛苦。
他们躺到病床上后,先是接连叹了几口气,接着便轻声商量着要找一个护工。
只是,临到跟前儿,女的那位老人却突然变了卦,她声称找一个不知根底的外人,心里总觉得不太靠谱,而且也担心护工看没有家属来看望他们,会不尽心照顾,再加上她自己的身体状况还可以照顾老伴儿,于是就想着先忍耐一下,待第二天一早儿子过来了就有了依靠。
就这样,他们最终同意先不找护工,等见到儿子后再做决定,两个人煎熬着度过了一晚,直到昨天上午九点,他们的儿子来到了病房,他们才算放松,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
按理说,父母生病住院,儿子应该是嘘寒问暖、呵护备至,谁知,儿子在问完他们的身体状况后,非但没有任何安慰、关心,反而还极不耐烦地怼了一句:
“是谁说的可以管好自己的身体,不会给我添麻烦的?你们不是说自己有钱可以过好晚年吗?怎么也没见花大价钱请一个贴心的护工?”
听到儿子的话,两位老人像犯了错误似的别过脸,他们小声嘟囔了一句“你有啥话咱们留着回家再说”,便不再言语。
看到这一幕,一旁的我大伯母当场目瞪口呆:父母身体不适,做儿子的不说关心、照顾一下,反而还责怪他们,这哪里还有一点为人子女的担当?
大伯母脾气比较直,于是开口说了句公道话,老人的儿子或许也发觉自己语气不好,道了歉后又说了一句:“我不是不想照顾你们,就是心里很无奈!如果你们不把事情做绝,至于遇到难处时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吗!这次还是小问题,以后真是十万火急,我再出差不在家、一时又回不来,那你们怎么办?”
也是在这之后,大伯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
02
要说这二老和儿子的“恩怨”,主要还是在于他们那个从未露面的儿媳。
儿子当初结婚时,虽说他和儿媳在同一个单位,儿媳也有能力,但两个老人,尤其是母亲特别反对:一是,双方家庭门不当户不对,儿子是独生子,二老未退休前都是体制内工作;而儿媳来自农村,父母务农,还有一个过早就辍学的弟弟;
第二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儿媳比儿子大两岁,两个人商谈婚事时儿子已经三十一岁,老两口认为儿媳的年龄已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以后生孩子就属于高龄生产,会影响未来的孙辈。
然而,不管二老如何软硬兼施,儿子都是固执己见,闹到最后,二老只好被迫同意,只是,他们也做了一个决定:既然是儿子自己的选择,那这场婚事所有的花费全都让他一个人负责,老两口一分钱都不出、一点事儿也不张罗。
二老本以为这样做能让儿子知难而退,谁知,儿子和儿媳还是结了婚,两个人婚事从简,只领了结婚证,拿着攒下来的钱首付买了一套小房子,安心踏实的过起了小日子。
只不过,即便如此,两个老人对儿媳还是很冷淡,不但直接提出逢年过节不用她到家探望,而且还表示就算以后有了孩子,也别指望他们老两口帮忙。
这样一闹,让儿子夹在中间也是着实为难,最初,他还能耐着性子做二老的思想工作,直到妻子怀孕生下女儿,父母果真是看都不看、问都不问,他也逐渐失去了耐心,遇到父母说起妻子的不是,都是正面怼过去。
可是,饶是如此,还是没能避免一次次的“家庭大战”。
儿媳生下孩子后的第二年,老两口以儿子是独苗为由开始催促儿子要二胎,被拒绝后,他们把不满撒在了儿媳身上,觉得是她“吹枕边风”,再加上心中积攒的之前的怨气,于是怂恿儿子离婚再娶。
儿子“不堪重负”,彻底爆发,表示如果二老再不收敛,再不放手让他好好生活,那就和他们断绝关系。
也是在那时,二老说下了这段话:
“你如果为了一个女人执意如此,那就去过自己的日子吧!我们有的是钱,能照顾好自己、也能过好自己的晚年!以后你若是指望不上,我们就请护工、保姆,老了就住养老院,不会求你、给你添麻烦,更不会去求儿媳!”
说到儿媳,那些年,她也很是“自觉”,知道自己不被待见,不管是带孩子还是有其他事,都是亲力亲为,从未开口麻烦过二老,当然,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二老遇到了什么事,她也从未踏过他们的家门。
一直到现在,儿子结婚了七年,儿媳在二老眼里,也没什么“存在感”。
或许,也正是因为二老和儿媳之间没有什么情分,在他们生病最需要的时候,儿媳也没有露面。
他们的儿子才会出现开头如此无奈的一幕。
03
老两口是今天上午出的院,因为身体没啥大碍,儿子又有要事在身,两个人和住院时一样,互相搀扶着办的出院。
在他们走后,大伯母对此是又感慨又心酸,反复唠叨着一句话:人啊,纵然是再有钱傍身,也要学会和身边的人经营感情,毕竟上了年纪,少不了小伤小痛,最怕的就是身体不适时、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人帮把手!
如果这句话是别人说的,我也许会没有太大的感触,但从大伯母嘴里说出来,我觉得真是如此。
我先说一下我这个大伯母。
她也是身体不太好,这一次和去年中旬的两次住院,都是我堂嫂请假在医院陪护、照顾她,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堂嫂一直在床前。
堂哥和伯父也曾多次提议请一个好一点的护工照顾伯母,家人时不时去“监工”就好,只是,都被堂嫂以“外人哪能像自家人这样用心”给毫不犹豫地拒绝。
也正是因为此,我不止一次听到大伯母洋洋得意地向别人“炫耀”,“这是我儿媳,她比女儿还要贴心!”
伯母说的的确是真话。
堂嫂嫁过来的这八年,对伯母、伯父可谓是掏心掏肺,吃的用的穿的,乃至生活中的态度,对自己父母是什么待遇,伯母、伯父就是什么待遇;尤其是最近两年,伯母和伯父身体不好,都是她带着他们去医院,家里但凡有什么事,也是她忙前忙后地张罗。
我们常说堂嫂人好、心善,伯母能遇到她这个好儿媳是幸运,堂嫂却总称这是伯母应得的“福报”。
这话自然也是不假。
我一直也觉得伯母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她活得很通透、不拧巴,非常懂得“取悦自己”。
她和伯父未退休前是国企的领导,只有堂哥这一个儿子。
按理说,像她这样条件的家庭肯定会反对儿子找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女人(堂嫂来自小县城,父母普通工人),然而,她只叮嘱了堂哥一句“你自己的婚姻自己负责!选择了就要好好经营下去”,便不再干涉。
伯父和一些亲人曾抱怨过伯母不操心自己儿子的婚事、太轻率,对此,她倒是很坦然:又不是我和儿媳过一辈子!只要女方人品端正、家风好,踏踏实实过日子,我儿子看得上,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我若是强硬拆散他们,只会让儿子反感,我也落不到一点儿好!何必呢!
堂嫂婚后一年打算要孩子,理由是想让伯母早点抱孙子,未曾想,伯母听说后反而建议她,如果可以,再等两年也不迟,只有两个人多一点了解和磨合,有了孩子后才不会有太多的矛盾、分歧,“当然,你们也不是为我生的孩子,是为你们自己!只要你们自己做好了准备,想生随时都可以。”
至于帮带孩子,伯母是尽量多出钱,有时间或者堂嫂需要时,她会过去帮忙,只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太多心力去照顾孩子,也不想太过勉强,而且还担心和堂嫂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婆媳关系会远香近臭。
或许,正是因为伯母这种“看得开、不强求”的生活方式,这些年,她和堂嫂虽然有过不快、摩擦,但终究以真心换得真心,都能在彼此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这,其实也是一家人应有的态度:你有能力时扶持我一下,那么你有难处时,我也能指望得上。
04
所以,我发自内心地觉得伯母说的话很有道理:人啊,纵然是再有钱傍身,也要学会和身边的人经营感情。
就像伯母和她所说的那两个老人,其实,他们的“遭遇”很类似,只不过,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面对方式,晚年就有了不同的“待遇”。
很多人都会认为,只要有钱,到了晚年就能万事大吉,身体不适时可以请保姆、找护工,或者进养老院,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样想也没错,毕竟,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是,有了钱就真的能换来晚年的幸福吗?就真的能有预期中的那么快乐吗?
我不否认生活中有好的保姆、护工,但是外人拿钱办事的“有钱无情”和自己人用心呵护“有钱又有情”的晚年生活,质量真的不一样。
因为,人到了晚年,除了身体上需要呵护,精神、心灵上也需要安慰与寄托,谁不想到老的时候,家里能热热闹闹的、有温度呢?
也有人觉得“养儿防老”,晚年肯定要靠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因此会盲目“排外”,把儿媳放在不起眼的角落。
儿子孝顺父母的确是应该的,但是大多时候,还是需要儿媳去“辅助”,毕竟,多一个人的关注就能多一份保障。
就像那两位老人,其实也不只是他们,遇到急事时,儿子一时赶不到,若是二老和儿媳有点儿情分,儿媳至少可以救救急,总好过老两口独自忍受着煎熬。
我们常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其实,一家人之间更需要如此。
不要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宝贝、能指望得上,碍不着“外人”什么事儿,有时候,往往最难的时候最需要“外人”能帮一把。
真的,一家人不求刻意去讨好,只要和和气气、表面过得去,大家“有来有往”,才会更有人情味儿。
这样,不仅不会为难子女,更不会为难晚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