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侵删
01
“作为儿媳,你愿意和婆婆在一起过年吗?”
这是我最近常被问到的一句话。
以我个人来说,我是这两年才和丈夫回婆婆家过年的,基本上是每年二十七回去,呆到大年初二再回我娘家。
前两年之所以过年会留在自己家,主要是女儿那时太小,去婆婆家路途又遥远(开车要七八个小时),我和丈夫担心太过折腾,再加上婆婆家在山区、冬天也没有暖气,思来想去,我们觉得还是在自己家比较妥当,不过,年三十之前虽说没能赶回去,但基本上天气回暖后我还是会带着女儿、跟着丈夫回婆家看看。
对我而言,没有愿不愿意和婆婆在一起过年这一说,虽然我和婆婆的关系很平淡,甚至以前因为她“重男轻女”(在医院看到我女儿掉头就走,之后再未来往),我对她还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怨恨,但,看在丈夫的面子上,我还是会尽最大努力做到一个儿媳的本分,毕竟,一家人团圆是每个人的期盼,丈夫对我们母女俩这么好,我自然是要“配合”他的,更何况,我在婆家既不用看谁脸色,也不必天天忙着做饭,不管融不融得进婆家,我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当然,在婆家过年有些约束倒是真的,毕竟不是自己家,也不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言谈举止还是会有所收敛的。但转念一想,一年到头,也就只有这几天是和丈夫的一大家人相处,只要面子上过得去,没必要苦哈哈的。
我知道有一些女人不愿意回婆家过年,主要还是心里“有委屈”,要么是丈夫不懂得体谅她们,把孝敬长辈的任务推到了她们身上,比如要忙里忙外准备一大家人的饭菜,累了大半天还不落个好;要么就是和婆家人曾发生过不愉快,忘不了被婆家人当作外人的感觉。
就比如,我的邻居芊芊,就是因为和婆婆的关系不太好,不愿意和婆婆在一起过年,两个人前一段时间,还为此大吵了一番。
02
腊月二十四那天,芊芊的婆婆突然去到了她家,并且表示今年要留在她家过年。
芊芊对此既疑惑又抗拒:一是婆婆一直都在大姑姐家过年,对她从来都是置之不理,二是婆婆来之前从未打声招呼,甚至连问都没问一句就带着行李来了她家,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她在心里一直还记恨着婆婆。
芊芊的丈夫大学刚毕业那年,公公因病离世,婆婆因此性格变得有些强势,再加上芊芊的家境不如丈夫,又是来自农村,婆婆对她一直都很有意见。
甚至婆婆担心芊芊是图她家的钱,直接坦言:你和我儿子结婚可以,但别想花我家一分钱!而且就算结了婚,我也不会接受你,以后更不需要你探望我、照顾我。
本来芊芊以为婆婆说的是气话(当初丈夫执意娶她,不但与婆婆对着干,而且还和婆婆大吵大闹过几次,婆婆因此把怨气撒到了她身上),自己婚后多表现一些、多努力一点,总能让婆婆心生好感。
然而终究是她太过“一厢情愿”。
不管芊芊在工作上怎么努力,生活上又怎样刻意地“讨好”,婆婆就是排斥她:她在网上给婆婆买的衣服,婆婆未接收就原路退回;婆婆生日,她通过丈夫给婆婆转了一些钱,婆婆会拒接;甚至有很多次,她拿过丈夫的电话,本想好好慰问婆婆几句,谁知,婆婆一听到是她的声音就直接挂断。
每每想起这些事,芊芊都是既生气又心塞,她不知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婆婆满意。她也暗自劝自己,尽量不把这些事放在心里,要与婆婆和谐相处,哪怕做不成母女那般,至少能客客气气。
谁知,纵然她这样想,但婚后第一年和丈夫回家过年,婆婆的态度,还是让她彻底死了心。
那时,芊芊已有三个多月的身孕,想着有了孩子,婆婆不说会接受自己,但至少不会再像以前态度那么冷淡,因此,当丈夫提出回家过年时,尽管芊芊有些忐忑,但还是点头应允,毕竟她还是渴望能得到婆婆的认可。
只是,她没想到的是,婆婆听说她怀孕的事,非但没有一丝喜悦,反而说了一句:“你给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让我伺候你?你别再心存幻想了,就算你生了孩子,我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改观,也不会去照顾你。你放心,以后我既不指望你,也不会去打扰你和我儿子的生活,只要每年我儿子能看我就行,至于你,没必要陪他一起来,我们两个见了面只会给彼此徒添烦恼而已。”
婆婆的话让芊芊失望至极,她不顾丈夫的劝说,当天就离开了婆婆家,自此,每年过年,她都不会再和丈夫一起回去。
而婆婆,或许是一个人觉得太过孤单,或许是真的也不想看到芊芊,在芊芊怀孕七个多月时,听说大姑姐生了小外女,婆婆就去了大姑姐家,逢年过节,也只允许芊芊的丈夫去看她,就连小孙子她都从未惦记。
好在这四年里,因为有母亲的帮助,芊芊不仅养大了儿子,而且靠着能吃苦的劲儿,在职场也做得顺风顺水,她拿着和丈夫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以及找娘家父母借的六万,在工作的地方首付了一套小房子,虽然生活过得不是很富裕,但至少也是安宁、顺遂。
如果不是婆婆的突然“来访”,芊芊的生活会一直这么平静安稳。
03
想起这些,芊芊忍不住泪目,她看了看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吭的丈夫,直接给婆婆下了“逐客令”:
“妈,您还是走吧!回老家也好,在这个小区租房子也罢,只要不在我家就行!当然,如果您觉得一个人孤单,可以让大俊和您一起回去,但在我家过年绝对不可以!从我们结婚一直到现在,我没花过您一分钱,也没让您出一分力,您对我也是冷漠至极,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再装大度。我们俩既然做不到和谐共处,不如就各过各的、放过彼此,而且,当初可是您说的不打扰我们。”
婆婆听到芊芊的话,一脸不满:我是来我儿子家!我儿子还没开口说话,有你什么事儿?
芊芊笑了笑,“妈,这是我和你儿子一点一滴、辛辛苦苦努力才有的家,我们难的时候,怎么没见你说一句,我儿子要成家,我得帮一把?我不是非要啃老,也不是想着再计较那么多,而是咱们能不能都互相理解一点、别再相互折磨?既然这个家有我的一份力,我还是那句话:您可以在我家住几天,但不能留在这里过年。”
说完这句话,芊芊便走进了卧室,任凭婆婆在客厅大声地呵斥。
过了一会儿,待她听到丈夫的敲门声,出来便看见婆婆怒气冲冲地在客厅收拾行李。
“如你所愿了,我现在就走!一天也不会在这住!说真的,要不是我女儿的公公摔了腿、去了她家,我才不想来你家!以后,咱们俩就这样吧!谁也别对谁有所期待。”
之后,婆婆便不顾自己儿子的劝说,带着行李,夺门而出。
04
芊芊和我说这些的时候,很是伤感:她不想和婆婆的关系再继续僵持下去,但也不知道该怎样改变。
“我不是不想让婆婆待在这里过年,而是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和她相处,我们两个疏离了这么些年,要想和谐一点,肯定不是靠任何人的一己之力,必须是两个人同时作出让步,现在看这情况,婆婆应该是不会再和我来往了,而我也不想再一味地热脸贴冷屁股……唉,只能先这样了,就是苦了夹在中间的丈夫。”
不得不说,婆媳之间的关系,真的很是让人头疼:你觉得你有理,她觉得她也没错,谁也说服不了谁。
单说婆婆就不能到自己儿子家过年吗?
自然不是。只是,若是长久没有和儿子住在一起,在去儿子家之前,婆婆还是应该提前说一声,也听一听儿媳的意见。
可能会有很多婆婆过不了心里那一关,觉得我去自己儿子家,为什么还要听儿媳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花了钱买房的婆婆而言,自己的儿子,再加上自己出了钱,那就是自己家,儿媳只是一个“外人”,没必要听她的话、看她的脸色。
这其实并不是“听不听谁”的问题,而是一种明事理的表现,以及对儿媳的一种尊重,因为只要你儿子结了婚、成了家,不管你承不承认,儿媳就是他家的女主人,哪怕是父母,都只是他们小家的“客人”。
作为婆婆,对自己儿子过分“保护、管控”,并不是为他好,而是在间接的害他。
很多时候,不是一些琐事让婆婆与儿媳成为了不能共处的“天敌”,而是在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上,婆婆和儿媳没能达成“共识”:婆婆想要插手、干涉的太多,儿媳想要自在、得到尊重。
05
婆婆到儿子家过年,却被儿媳拒绝:当初可是您说的不“打扰”我们!
当然,身为儿媳,有时也需要示一下弱,哪怕我们做不到“以德报怨”,但如果暂时的妥协能换来一时的安宁,不妨包容一些。
想起涂磊老师曾有这样一句话: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对于婆婆,你已经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了,为什么不能理解媳妇呢?对于媳妇,你才开始熬,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婆婆的,何必那么较劲呢?”
婆媳之间,终究还是要以心换心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视对方的“好”为理所当然,不然,长此以往,只会让对方的热心变成了“寒心”,到最后,受伤害最大的只能是自己。
很多人都说:婆媳婆媳,十年看婆,十年看媳。
其实,婆媳之间,根本用不了十年,婆婆真心待儿媳,在儿媳有难时力所能及帮一把,那么,当婆婆有需要时,儿媳也会及时地给予帮助。
当然,婆婆对儿媳好,儿媳要懂得感恩;儿媳对婆婆好,婆婆也要知道珍惜。
只有婆媳双方互相尊重与体谅,一家人才会和谐共处,才能事事顺心、如意。
老太婆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活该,永远不要住进来,不欠
这样没有人味的婆婆,活该受罪!也太自以为是了,什么都得由着你呀?
不知他人疼,莫劝他人善!
我站在媳妇这也,一次头强硬边解决以后麻烦,男人想怎么如何孝敬老妈,别拉着媳妇,老太这也是自作自受。
女孩在娘家长大成人,和你儿子结婚不同等于是你的保姆和佣人,你没生她养她这点要弄明白
单纯讲这个家庭。女主住的房子是从娘家借了6w和夫妻共同财产出的钱。按比例来讲怎么也是女方占大头 至少有一半话语权吧。男方妈妈想来都不说一声 后面还一副“要不是我女儿家有事 你以为我会给你讨好我的机会?”这样的态度 真的不要再热脸贴冷屁股了。其实以后女方也不会求到婆婆了 月子和孩子小时候都过去了 平白讨好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做什么?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自找的麻烦怨得了谁,不一起最好
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