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大伯母住院了,是我母亲通知的两个堂哥。
自从前年大伯父去世,伯母便一个人住在县城的老房子里,虽说我家、以及叔婶家离得不算太远,但赶去伯母那里也得个二十来分钟。
伯母是上午买完菜、在家楼下和邻居聊天的时候突然晕倒的,邻居打完急救电话后,又分别通知了我母亲和婶婶。
我母亲和婶婶在医院守着的时候,一直在讨论两个堂哥看到自己的老母亲躺在病床上,是否会把伯母接到身边照顾,毕竟伯母一个人在家,若是下次再遇到个急事,如果不像这次这么幸运能被邻居发现,那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然而,没想到的是,两个堂哥来到医院后,先是不紧不慢地问了一下伯母在医院大概要住多久,得知可能要住十天左右时,才似是回过神儿一样、震惊地说了一句“住那么久!要耽误多少事儿啊!”
这还不是最让我母亲和婶婶气愤的地方。
两个堂哥在商量该如何照顾伯母的时候,不是互相比惨(没赚到多少钱,家里的压力还越来越大)、比没时间,就是竭力劝说对方多理解一点、多“辛苦一下”。
他们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两个方案:一是,轮流在医院陪护老母亲,该谁伺候时、谁就负责老母亲的花销;二是,共同出钱找一个护工,老母亲从住院到出院所有的花销,两个人均摊。
按理说这两个方案都算不错,毕竟两个堂哥都是有小的要照顾,再加上还要忙着赚钱,分不开太多的心思也能理解,但不知为何,两个人最初商量时还和和气气,谁知,说着说着便吵了起来。
那因为什么争吵呢?
他们觉得如果轮流照顾老母亲,那每个人又几天一轮流?若一两天的轮流,太折腾了,但若时间长点儿的轮流,就比如:一人一周的轮流,如果母亲刚好住了一周或者四五天就能出院,那后伺候母亲的人是不是一点也没有出力?那到时是不是该全都出钱?
至于请护工,倘若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护工要通知谁,是两个人都通知,还是通知某一个人就可以?或是他们两个人最后再互相打个电话知会一声?
两个堂哥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列举的一清二楚,都想拿出一个尽量“公平”的方案,又都觉得不公平,就这样,争来争去,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应该多出钱出力。
因为,他们一来一回地算了之后,都认为自己不是被老母亲偏爱的那一个。
大堂哥说,小堂哥结婚早,父母什么都先紧着他,给他买车买房出彩礼一共花了将近30万,而到自己那里,父母才花了20万多点;
小堂哥称,老母亲帮大堂哥带了快六年的孩子,也算间接帮大堂哥挣了钱,毕竟有人看孩子,才能安心拼事业;至于自己,母亲帮带了不到三年的孩子,没少耽误自己挣钱。
两个堂哥把本该看望、关心母亲的心思都放在了“怎么算旧账”上,浑然不管还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的老母亲,只顾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谁也不服谁,谁也看不惯谁,到最后,发展到互相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不孝”,互相说再也没有对方那样“自私”的兄弟。
兄弟俩因为老母亲闹得反目,那最终是如何解决在医院陪护这个问题的呢?
他们出去了一趟,各自取了五千块钱出来,放在了伯母的病床上,又交代了我母亲和婶婶,称如果钱花完了,可以再找他们要。
这之后,两个人在医院坐了大概半个小时,便一前一后地离开了。
02
我母亲和婶婶是又惶恐又生气(但又不能不管):钱交给了她们,那是不是意味着伯母要她们负责?暂且不说钱怎么花,到时能不能说清呢,若是伯母再发生了什么事,会不会怪到她们身上?两个堂哥不管现在过的如何,至少都是靠着伯父、伯母的力量在城市安了家,如今,老母亲需要照顾,两个人不说能出力就出力,能出钱就出钱,反倒是一个比一个推拖的快,这哪里还有一点为人子的样子?
我母亲昨晚给我讲这件事的时候,是一个劲儿地替我伯母鸣不平:掏心掏肺把两个儿子拉扯长大,到头来,儿子们非但没记着她的一点好,反而还处处觉得她偏心、不公。
“你说,这孩子,怎么养着养着就养成仇了呢?不说要你多孝顺,至少老娘躺在病床上你尽点心意也行啊!都在外那么忙吗?都那么穷吗?都不想吃一点亏吗?父母可以毫不保留地为孩子付出,可一旦父母需要帮助了,不见得孩子们就能鼎力相助!这做父母的,累死累活地为孩子,到底是图啥呢?”
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只知道是说不出的难受。
我父亲一共兄弟姐妹五个,大伯父是老大,在他下面依次是我大姑、我二姑、我父亲、我叔。
他们这一家人,不管男女,都是非常憨厚、很重视情义的人,就像是到了现在,哪怕我伯父去世,他们兄弟姐妹之间遇到事还都是互帮互助,从来没有因为出钱出力的事情而闹不愉快。
就连照顾我爷奶,大伯父和我父亲以及小叔他们都是从不推诿,该轮流就轮流,该出钱出力就出钱出力,没有谁以“偏心”为由拒绝尽孝。
我总觉得有这样的家风,这样大环境的熏陶,孩子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至少我和我弟,以及我叔的两个孩子,我们感情都是很好的。
很多人总说,父母太偏心,或者父母太溺爱孩子,才会导致孩子“自私、不孝顺”。
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不对,毕竟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子女,是被父母“教歪、教坏”的,但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是如此。
至少,我伯父和伯母不是这样的父母。
他们是很称职的父母,很尽心地对两个堂哥“一碗水端平”,两个堂哥从小到大享受的都是同等的待遇,没有说“大的非要让小的”,或者是某一个就必须要包容另一个,他们吃穿用是一样的水平,读书上学也是各凭本事,只要愿意上,就没亏待过。
当然,我两个堂哥有一点说得也是事实,那就是他们结婚娶妻,伯父伯母是没能准备一样的钱,以及帮他们带孩子,伯母也没有做到统一。
但这也是有隐情的,我母亲说,当时伯母讲了,给两个儿子说过,因为钱上多帮了小儿子,所以在出力上,就多帮一下大儿子,尽量兼顾、平衡,这些,两个堂哥都是点了头同意的。
谁能想到,如今伯母躺到病床上时,两个堂哥竟然又拿这一点去说事儿呢。
我一直觉得,子女有没有良心并不全是父母造成的:没成年时,子女的三观可能还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可成了年,尤其是又在社会上打拼、磨炼,已有了一定的认知、想法,如果还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是父母的原因,那真的只是无能至极。
换言之,那些之所以动不动就觉得被父母亏待,不被父母偏爱的子女,说到底,只是没能多吸到父母的血罢了。
生活中,是有一些偏心的非常明显的父母,不管做什么,只紧着一个孩子爱,但绝大多数父母,已经很努力地去做到平衡了,子女没看到父母的付出,没看到父母的为难,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自以为的“不公平”,并以此为由去拒绝对父母尽孝,拒绝在父母有需要的时候伸一把手,这到底是父母无情,还是子女无情?
说到这里,其实,两个儿子的家庭,最容易发生的并不是父母偏心、不公,而是这一点:
遇到事情时互相推诿,都觉得父母不公,都自认为父母偏爱的是对方,对方最该多孝顺父母。
父母真的偏心、不公,对俩儿子的差距太过悬殊,这还没什么好辩解的,毕竟儿子们指责的都是真的;但若父母已经尽量去掏钱出力地、均等地对待两个儿子,儿子们还都看不见父母的好心,一味埋怨父母偏心对方、只为了撇开自己该承担的责任,那么,这才是最悲哀、可笑的。
绝对的公平能存在吗?
不可能的,父母又不是“计算器”,不能很准确地算出该给孩子们都使多大的劲儿:他们可能在给第一个儿子花钱时,觉得等第二个儿子结婚时,应该能挣够和第一个儿子所花费的一样的钱;在出力时,觉得可以给俩儿子使出同样的力。只不过,他们也没想到,他们的能力有限,等到了跟前儿时,离他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还差了点距离。
做父母的,也挺不容易的。
掏心掏肺地养大了子女,本以为可以歇一歇,可子女成家后,还得继续为他们做贡献,关键是:做得好了,子女大概率都看作理所应当;一旦做得不够好,或者没能让子女都满意,那么,很大程度就会引起子女的愤懑、抱怨、不满,甚至是拿“不给养老”作为威胁。
真不知道,那些口口声声总说父母“偏心”的人,真等到他们给自己的子女付出时,能不能有自己的父母做得那么好?等他们的子女照顾他们时,又会不会控诉他们偏心、不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