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寸步不离照顾了母亲十天,她说,我不如只露一面的弟弟孝顺

一念卿辛 2021-10-28 12:07:40

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

01

小美和母亲吵架了,闹得很凶。

原本打算等到母亲身体彻底痊愈再回家的她,甚至来不及等母亲出院,就愤愤地离开了医院,而此时,距离她的母亲出院就只有三天。

看到自己的女儿转身离开,小美的母亲也恼了火,她顾不得有其他病友在场,破口大骂小美不孝、白眼狼,自己妈住院,伺候一下都是抱怨连连!

“养闺女就是不如养儿子,闺女结了婚就是别人家的人,使唤不起了;而儿子,不管啥时候都是自家人,都能和娘一心!”

说到儿子,小美的母亲和她闹翻,也正是因为他。

小美的母亲做手术,在医院要住上将近半个月,按理说,这期间,小美和弟弟应该是轮流照顾她的,毕竟,为人子女,在老母亲身体不适的时候,尽点孝心乃是天经地义。

然而,从母亲进了医院,一直都是小美忙前忙后、在床前寸步不离地照顾,而她的弟弟,在母亲住院的第十天,才匆匆赶来露了个面。

只是,弟弟在医院呆了十多分钟,在确定母亲过不几天就可以出院后便急忙离去。看到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小美心中有些不满,她忍不住抱怨了几句,大意是“母亲住院了那么长时间,作为儿子,平时电话不打,饭也不送,好不容易来了一趟医院,非但不知道关心母亲的身体状况,反而还担心母亲住院太久,家里没人帮忙带孩子,真是自私、冷血!”

也正是这些话,让小美的母亲当场变了脸,她觉得小美说话不中听、是在挑事儿,本来儿子就忙,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自己已经很不容易,没必要非让他一直留在医院。

“他都来看我了,已经很孝顺了!他要是请了假在这陪我,那他一家三口吃啥?本来我住院,你弟媳就请了假在家看孩子,家里已经少了一个劳动力,怎么能两口子都请假不上班?再说了,你弟的条件也不如你,你非要和他斤斤计较干啥!我不就是身体不好,才让你伺候了几天,有什么好抱怨的!我把你养这么大,难道还不能用你了?”

母亲的反应让小美心里不是滋味儿,她本以为弟弟的做法多多少少会让母亲有些寒心的,毕竟,从小到大,父母都比较偏爱弟弟,特别是自从他结了婚,父母是出钱出力地帮他,不说母亲这次住院弟弟能表现得多么好,至少关心、慰问一下也是应该的吧?谁知,即便是他什么都不做,就露了一下脸,母亲还是认为他孝顺、有心,不容自己说一句他的不是。

然而,就算心里再不平衡,但想到母亲的身体状况,小美也不愿惹她生气,只好耐着性子解释,自己并没有别的意思。

“妈,你说的什么话!伺候你是我应该做的,我不是抱怨这事儿,也不是非要和弟弟比谁更孝顺。我就是觉得你住院,弟弟对你不管不问有些不像话,他有难处我也理解,但就算再忙再累,总得有时间顾及一下自己的母亲吧?你若是一直这样处处惯着他,说不忍心说,骂也不舍得骂,他会更加心安理得的!”

只是,对于小美的劝说,她的母亲依旧听不进去,“他都已经来了,你还想让他怎么样!非要把他绑在这里吗?你如果不想在这里伺候我就明说,非拉着你弟干啥!你结婚这四年,本来也不常回来,让你照顾这几天,你就委屈巴巴的!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点也指望不上!还不如你弟呢!”

听到母亲这番话,小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激动地和母亲争执了起来。

于是,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02

和我说这些的时候,小美一脸无奈:“在医院寸步不离照顾了母亲十天,她说,我不如只露了一面的弟弟孝顺!想想就觉得心塞。

其实,母亲还没住院前,就特意给我打了电话,说是让我照顾她,理由是:父亲在外务工,要给他们赚养老钱,一来一回太折腾,还要花不少钱;而我弟,上班不容易,请假要扣不少钱,至于弟媳,虽然能请假,但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来医院太不方便,只有我有空、清闲(小美生了孩子后,在家全职带娃)。

想到每年我就回家两三次,尤其是有了女儿后,回来的次数更少,我便答应了母亲,把女儿托付给婆婆后就过来了。我本以为不管怎么说,母亲能看得见我的这份心,可是,在医院这么长时间,她念叨最多的都是她不在家,她儿子、孙子怎么办?从来没有问过我,或者我女儿一句,就连住院费,她也不舍得开口找她儿子要一分,只因为她儿子不容易。她都可以心疼她儿子和两岁半的小孙子,却想不起来,我和我那一岁半的女儿在婆家是什么遭遇。我不是不愿意照顾她,也不是非要和弟弟比,就是心里有点儿不好受!就因为我说了几句弟弟,母亲就否定了我这些天的付出,真的是太不公平。”

实话讲,我很理解小美的这种心情。

她的本意并不是非要和弟弟均摊照顾老母亲,而是希望母亲能看到自己的付出,也体谅一下自己,不说母亲对她能拿出待弟弟那样的心思,至少关心她一下都是好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出嫁的女人来说,她在意的并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是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对她的态度。

就像父母生病住院这件事情,作为子女,肯定都是心甘情愿去照顾的,只是,在有些父母眼里,女儿即便再忙再有苦衷,也要抽出时间,但凡她有一点不如父母的意愿或者是说了一些父母认为不中听的话,那她就是不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指望不上;而儿子,就算全程不照顾父母,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若是他中途“良心发现”,看望了一眼父母、说了一句好听的话,都足以让父母欣喜万分、感动不已。

这种天壤之别的对待,换做谁,心里都不会好受。

03

其实,父母生养了子女、给了子女生命,身体不适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作为子女,是该毫无怨言地伺候。但,父母不该在女儿尽心尽力地照顾时,非但选择性地看不见,或者觉得就是理所应当,反而还处处惦记、维护着儿子,觉得儿子哪怕什么都不做都是好的。

这才最是伤人于无形。

想起我母亲有一次身体不适时,也是让我回家帮忙照顾,因为家中还有小孙子,我父亲一个人忙不过来。

记得,一直到她身体恢复好、我打算回家之前,那一周的时间内,弟弟一个电话也没打。当时,我也是有些生气,我理解他在外工作,离家远、回来一趟不容易,也不是非让他回来和我轮流照顾母亲,而是母亲身体有恙,他作为儿子,连句关心都没有,我觉得真是有些说不过去。

谁知,在向母亲说了我的不满后,才知道,原来是母亲一直没告诉弟弟。

“他一个大男人也不会说啥安慰人的话,照顾我更是多有不便,就算给他说了也没用,还耽误他挣钱!本来他就不容易,你就别和他一般见识了。”

这是我母亲当时说的话。

其实,这也是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儿子和女儿的表现时,心里冒出的最真实的想法:儿子做什么、做不做都无关紧要,或者说都可以谅解,但女儿,因为嫁了人,不常在父母身边,自然要让她多尽一点孝心。

这种想法在父母看来,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子女而言,真的公平吗?儿子不容易,或者儿子有难处,就得多迁就他;女儿不管过得好或者坏,就要一股脑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就得和父母一起理解并包容自己“表现”不佳的兄弟?

很多人都说,父母都是对偏爱的那一个孩子比较纵容,不舍得说,也不舍得让ta受累,不管ta做什么,都不会苛责、抱怨;对相对不太重视的孩子则会要求过多,或者说期盼比较大,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会想起“使唤”ta。

偏心与否暂且不论,毕竟没有人能真正对孩子们做到绝对公平。不管是不是被偏爱的孩子,如果ta能真心实意地回报父母,愿意在父母需要的时候毫无怨言地挺身而出,那么,ta是不是需要被看见、被关注,甚至是被关心和夸赞?而不是父母明明用了ta,也得到了ta的“实惠”,却还觉得ta不如另外一个孩子好。

04

我一直觉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是需要“经营”的。

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能觉得舒心、没有压力的,而不是一方肆无忌惮地索取,总觉得对方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另一方源源不断地付出,却总是不被珍惜和忽视。

有一句话叫,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父母无条件的付出,会养出索取无度、自私自利的子女;同样,子女若是一味地顺从父母,对父母有求必应,也会让父母失去分寸。

就像小美的母亲,偏爱儿子,对儿子毫无保留地付出,可生病了儿子前前后后就露了一面;女儿寸步不离地伺候,非但没有得到一句可心的话,反而还因为“说错了话”被指责。

我真的不觉得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可取的,因为当一个人连孝顺父母都得让父母去为他找借口、理由,那么,还能指望他有多大的孝心?

想起我那时回绝我母亲的话:

“你儿子再不容易也不是你造成的。他有知情自己父母身体不适的权利,更有孝顺父母的义务。至于能不能回来照顾生病的母亲,选择权在他,不在你!哪怕是他回不来,但是愿意打电话说几句温暖的话,都说明你的付出是值得的,你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替他扛、替他承担。当然,我也有我的难处,就算你不能像心疼你儿子那般心疼我,至少也要看到我、体谅我一些。”

希望做父母的都能明白:儿子有儿子的难处,女儿也有女儿的苦衷,他们虽都有孝敬父母的义务,但当你需要人帮助时,不要再享受了女儿的精心照料后,还总觉得儿子就算什么都不做,也是最好、最孝顺。

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子女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往往决定了自己被子女对待时的“温度”。

0 阅读:15

一念卿辛

简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人生苦短,爱恨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