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中年,才体会到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过于:
求而不得,无能为力,和贫穷。
也才算真正理解并认同了老人们常说的那句:
人生中90%的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你觉得不是,可能是因为还不够有钱。
于是,你拼命努力,绞尽脑汁搞钱,却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爱,走不到想去的位置,买不了真正喜欢的东西……
无数个疲累与放空的时刻,你是否也会不服气地质问老天爷:
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活得这么累?天底下有钱人那么多,为什么就不能多我一个?
其实,人生喜悦富足的秘密,从来不在那用钱能解决的90%的问题里,而在用钱不能解决的10%里:
比如,藏在你潜意识深处的金钱模式。
背负房贷的压力,一潭死水的职场,攒不到钱甚至负债的生活境况,这些都只是表象。
真正推向你走向今天之境遇的,是我们经年累月培养的金钱信念与模式。
唯有向内打破,才能向外重生。
“活了半辈子还是没办法摆脱自卑,
总觉得低人一等。”
@邹女士,42岁,客房领班
我在现在这家酒店干了十年客房领班,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领导很看好我,多次有意提拔我做客房经理,我也跃跃欲试,但每次到了临门一脚就退缩。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那个职位,配不上大家的期待。
当初比我年轻十来岁的徒弟,现在已经做了我的上级,我却还是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始终迈不出心里那步。
好像每次有渴望的东西摆在眼前,明明想冲上去抓住,心里却总有个声音说:
我不行,我不应该,我做不好。
机会不是一直都有的,领导有意提拔,我却总是后退,几次下来他们也就失望了。
后来再有机会的时候,没人再问我的意愿了。
我也很想挑战自己,但第一反应总是:“别人比我强,别人更值得”; 可能跟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吧,父母总是说:“咱家条件不如别人,不该想的别想。”时间长了,我真的什么都不想了,甚至不敢想。
有时候特别厌恶自己,自卑仿佛刻进了骨子里,无论怎样都摆脱不了,唯唯诺诺像个窝囊废。
“就这么一点小事,凭什么都来指责我?”
@心兰,38岁,家庭主妇
我从小跟爸妈关系并不好,毕业和丈夫结婚后,本以为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
可一切都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前几天一家人去超市采购,孩子想要一盒带玩具小汽车的饼干。
我看了眼价格18块,摇摇头跟孩子说:“这个太贵了,不值这个价,以后再给你买。”
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孩子崩溃了,在超市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爆哭朝我大喊:
“你每次说以后!哪次答应我的做到了?说话不算话!”
丈夫当时很尴尬,但还是给他买了那盒饼干才算暂时了结。
没想到到家他就跟我大吵一架:
“一个破玩具18能有多贵?要就给他买呗!你老是这么斤斤计较,家里所有人都要看你脸色,这日子过得简直太累了。”
我那天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只记得自己一直在偷偷流泪。
婚后我在家伺候老人,照顾孩子,负责全家的吃喝拉撒,我哪点对不起他们,为什么都来指责我?
我不过是觉得赚钱不容易,生活要靠一点一滴节省才能攒下钱;
何况我没出去上班,每天在家带娃,我省的还不是他挣的辛苦钱。
从小我爸妈就教育我要知道省钱,我也是在一个节省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怎么到自己的婚姻上就行不通了呢?
“我控制不住自己,总想买买买”
@敏舒,35岁,创业者
每次被问到职业,我都说自己是创业的,别人会觉得我是个女强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
其实我很心虚,因为他们不知道的是:我是创业过很多次,并且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几乎每一次都因为资金流断裂宣告结束。
我没办法存住钱,控制不住自己买买买,一堆没用的东西不管需不需要,哪怕只有一瞬想要的念头都会想尽办法拿下。
拥挤的房间里堆满了买来的杂物,有些可能买回来就扔一边了看都不看一眼。
家人现在不知道,我已经负债了几十万。
在别人眼里我活得光鲜亮丽,但我知道自己有多失败。
我想停下来,但不知道该怎么该,压力大得快要窒息了。
——她们讲述的是不同的生活困境,但究其背后根源,都与童年时期养成的金钱模式有着深刻的关系。
关于金钱的限制性信念,在童年时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后,演化成了一道并不准确的量尺,横亘在她们的人生当中,成为多年来通往幸福的阻碍。
你需要觉察、看见,并且改变它。
中年的困境,
来自童年限制性的金钱信念
看到过一段话:“小时候的我们就像一台摄像机,把我们接触的大人们的各种信息拍摄下来。
等到长大之后,我们又像一台放映机,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就会把那些过去录制的信息给放映出来。”
如果你感到生活很苦,请觉察自己是否存在“吃苦”的信念,然后从根源改变当下的困境。
(1)“钱难赚”VS“我不配”
童年正是一个人身体和心智迅速成长、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来自父母的负面话语,犹如木马程序根植在我们脑海;
“努力才能赚到钱”会演化成“一切都要通过重重阻碍才配拥有”的错误观念。
久而久之,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金钱模式,会导致我们不断放大困难、看小自己;
无法在生活中拿到积极的成果,让我们逐步将自己与“不足够”绑定。
案例中的邹女士就是如此。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总是把“钱难赚”“家里穷”挂在嘴边。
她从小就比同龄人成熟,很会过日子。在工作上她也特别努力,的确由此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但由于从小想要的都得不到,导致在后来即便遇到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合适的机会,也会在心中质疑自己:“我配吗?”
无数次的自我拷问和机会的一再溜走,不断加深着她的自卑。
(2)“缺钱”VS“缺爱”
在物质世界,金钱是等价交换的货币符号。
在心理学上,它是我们内在流动的能量。
有的父母从小会对经常对孩子说:“家里缺钱”。
试图以此方式来教育孩子学会省钱、压抑孩子对物质的渴望。
却因此忽略了孩子想要的物质背后,所承载的重要情绪价值。
被拒绝的需求,其实大多是孩子向爸妈“要爱”的信号。
金钱匮乏感,导致了爱的匮乏。情感的缺失,又会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的失联。
不被爱的人,内在的能量是缺失的,需要在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重新建立关于爱的体验。
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难以避免地促使人走向持续的内耗和向外抓取。
第二个故事中的心兰,在高中学习很好,为了给父母省钱放弃了读大学,婚后做了全职主妇。
时间久了,她习惯了照看家人,却忘记了倾听自己的真实需求。
一边付出,一边以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观念,来不自觉地控制着身边的人。
(3)“省钱”VS“负债”
有一类人,被称为“屯屯鼠”。
一指过度抠门,从各种细枝末节处存钱,却只存不花不享受;二指过度屯物,家里被塞得满满当当。
如果小时候父母经常将“省钱”挂在嘴边,并且生活过度节俭,那么孩子也会养成相应的习惯,将金钱只是视为金钱,而非交换的媒介。
只进不出,会导致缺乏情绪能量的流动。
很多人就会如故事三这中的敏舒那样,过度消费导致负债。
这样的人,其实都是在用金钱支付内心的压抑。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被父母给到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为自己“筑巢”,试图以物质堆积的方式来喂养自己的不安。
然而,如果童年时期内心形成的空洞一直没有被填补,财富能量也会从中溜走,甚至陷入过度支付的恶性循环。
破除童年关于金钱模式的限制性信念,也是从根源上弥补内在的缺失,让财富的能量在我们的生命里真正流动起来。
再爱自己一次
如果此刻你也处于属于自己的中年危机中,别怕,我们来一起做以下练习,先按步骤来扭转你的限制性信念:
(1)觉察体验:
每一个当下的困境,都能在童年时期找到对应的触发点。
当你的生活遇到卡点难以走出时,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静静地闭上眼睛。跳脱出当下的情境,站在旁观者视角观察情境中的自己:
“我此刻在想什么?”
“我有哪些真实的感受?”
“这些负面的情绪,在童年的什么时刻也曾经历过?”
通过一些问题的考证,你会逐步与自己的内在小孩链接,并深入挖掘到情绪的源头,找到卡点的症结所在。
(2)认知重构:
在充分感知自己的真实想法后,以终为始向童年回溯,找到父母说过的哪些话,或哪些行为表现,为自己种下了相关的负面信念。
在这一环节,首先需要做一个重要的动作:理解父母的金钱观念背后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你可以默默对他们说: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你们不得不节省、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欲望来维持收支的平衡。我深深地理解你们。”
接下来,是要对自己说的话:
“今天,我已经长大,有足够的力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爸爸妈妈,我将不再继承你们的信念。
我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思考能力的人。
我所拥有的一切,将全权由我自己来支配。”
修正限制性信念的错误程序,方能疏通被家族负面能量阻塞的财富管道,让爱的能量在心间顺畅流动。
(3)行动验证:
当你将童年的限制性信念修正后,请回到当下。
以信念被修正后的心态,去审视眼前的困境,和困境中的自己。将正确的信念视作做出改变的行动纲领。例如:
小邹将“我不行我不配”变成“我值得我争取”,她很快便得到了提拔。
破除限制性信念,让她变得敢要,那些错过的美好,正在一一回到她的手中;
敏舒将“我不安我消费”变成“我敞开我拥有”,在每一次有了消费的冲动时,都默默告诉自己内在是丰盈的,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物质来证明自己是安全的。
她学会了合理规划财富,很快便将负债还清,并将新开的面包店经营得风生水起。
心兰将“我缺爱我抓取”变成“我足够我丰盈”,在每一次忍不住唠叨“太贵”的时候,都及时用这句提醒自己。
现在跟家人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她发现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如想象般拮据,反而因为家庭能量的正向流动而变得日益富足;
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正确的信念贯彻执行,你会发现人生其实一片坦途。
当你变得强大,曾经山一样的阻碍会自行为你让路。
不必为当下的困境感到迷茫,只要想改变,你随时可以回到童年,成为拯救自己的英雄。
真诚地邀请你加入德芬空间的《3天财富能量体验营》,唯有破除金钱的限制性信念,你的财富能量才能流动起来,直达富足人生。
*本文由榕伶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