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与《庚子西狩丛谈》

浩慨说历史 2025-01-06 03:01:41

人文历史|吴永与《庚子西狩丛谈》

党 宁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有一部口述史,记录了慈禧和光绪逃亡的历史,此书是《庚子西狩丛谈》。

庚子事变发生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仓皇西逃来到怀来,乏饿交困中受到时任知县吴永的全力接待。吴永将当初自己一路护驾西行的经历通过口述方式讲给朋友听,并由清末进士出身的刘治襄记录了下来。这部近七万字的记录,让我们对当时的政治变革、宫廷内幕和权臣间的斗争,有了直观的印象。 (张秀梅)

【张垣往事】

吴永与《庚子西狩丛谈》

党 宁

吴永

1929年(民国十七年)8月,北京广华印刷局初版印行了由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录整理的历史文献《庚子西狩丛谈》,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口述史。

吴永(1865—1936),浙江吴兴人。字渔川,一字槃庵,别号观复道人。1897年,时年32岁的吴永授怀来县令,次年9月,吴永到任。

《庚子西狩丛谈》近七万字,全书共分为五卷。在书中,吴永不仅讲述了庚子年慈禧携光绪皇帝逃亡的历史,还详细叙述了清末政治变革、宫廷内幕和权臣之间的斗争,包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两宫西逃的等重大事件,以及两宫由西安返回北京等情况。《庚子西狩丛谈》文笔流畅,言辞真切,人物形象生动,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特别是书中有关吴永在我市怀来禁阻义和团和迎驾两宫的记述,对于张家口地方史的研究亦有重要的价值。

在迎驾两宫中,吴永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对朝廷的忠诚,他不仅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行提供了必要物资和保障,还亲自参与迎接和服侍工作。他的这些表现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信任,还因此被任命为前路粮台会办,随同两宫一同西行。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吴永得以亲眼见证到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书中“卷三”开头,即记述吴永在怀来迎驾和随两宫西行的经过。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傍晚,吴永接到延庆州知州秦奎良的亲笔信告知两宫西行的确切消息,到他犹豫再三决意迎驾,再到他劝慰下属匆忙准备两宫食宿安排,直至拂晓自西门出城遇雨,一行“冒雨竟行”的接驾经过,为读者营造出时世纷乱、人心惶惶的凄凉场景。

以下两段文字,详细介绍了吴永到榆林堡迎驾两宫的经过——

巳正,抵榆林堡,则居民逃徙已尽,街市列屋尽闭,寂然无人烟。寻至站所,仅有管驿家丁董福一人尚留守未去。问以所事,曰:“全堡已空,稍有余物,亦为兵匪掠尽,更无法可搜集。驿马但有老羸者五匹,余皆为乱兵掠去。此堡只有骡马店三处,今择其较宏整者,备圣驾小憩。几椅铺垫,夹板门帘,朱拓字画,均略有陈设。本令每店各煮绿豆小米粥一大锅。乃两店之粥已为诸军吏卒掠夺一空,此店之粥亦几被攫食,再三央告,谓此系预备御用,始获保存,现所余者止此矣。”予曰:“现在已无他术,惟力保此锅,勿再被劫为要。”因自坐店门石墩上,命马勇荷枪侍立,遂无人敢入店。

俄见肃亲王乘马先至,予都中旧识也。一见即向予致语曰:“皇太后乘延庆州肩舆,其后驮轿四乘,皇上与伦贝子共一乘,次皇后,次大阿哥,次总管太监李莲英,各坐一乘。接驾报名时,俟四人轿及第一乘驮轿入门,即可起立。”予唯唯谨记。旋见导骑十余,驰骋而来,前骑传呼驾到。遥见四人舁蓝呢大轿前后,将至店门,予跪唱:“怀来县知县臣吴永跪接皇太后圣驾。”接连一驮轿,见其中对坐二人,复高唱:“怀来县知县臣吴永跪接皇上圣驾。”报名毕,即起,仍坐门外石上候命。复见双单套骡车七八辆,则谨妃及庆王两女,与宫女、女仆,各项首领太监,皆陆续入店门。其扈跸王公军校,悉散立街衢或在店铺门外,骑步兵卒约数百人,纷错不整。悉现饥疲之状,盖已狼狈数日矣。

文中,详细记述了吴永带人先入堡中寻找合适处所作为圣驾小憩之地,再到亲率马勇持枪护粥,以及在骡马店外迎驾全过程。其后的内容,则详细记述了吴永在怀来县城率众接待两宫及随从的情况。书中特别提到“两日以来,此荒城僻县中,千乘万骑,贵要云集,奔走伺应,几无一刻宁息。”

吴永在两宫接待和供应方面着实尽了心、费了力。当时仓皇出逃的两宫及随从,不想又路遇大雨,到达怀来地界时已是饥寒交迫,非常狼狈。在准备食物和衣物时,吴永想尽办法,甚至拿出自己已故母亲的一些衣物,包括夹袄、大袖江绸马褂和蓝皱夹衫长袍等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穿用。在物资供应方面,尽管时局纷乱,再加上怀来地处荒僻,供应压力很大,但由于吴永与县城百姓“自始即定以平价和买,丝毫不加科派,故民间均愿极力相助,集成吾事。彼亦幸藉此以消通滞鬻,因之踊跃输送,绝无居奇隐匿之弊,数日中赖以不匮。然再驻数日,则不免情见势绌矣。”面对日渐吃力的物资供应,作为县令的吴永此时深感“大驾一刻在境,仔肩未卸,终不免为之惴惴也。”寥寥数语,表达出他当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文中接着又叙述了慈禧召见吴永,对其接驾和对答颇合心意的情况,以及次日傍晚传旨,命其作为会办随同西行协助办理前路粮台事宜时,吴永对于前途未卜的忐忑内心,以及为西行所做的各项周密准备。

二十五日黎明,吴永随两宫西行。在此驻跸三日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就这样离开了怀来。

《庚子西狩丛谈》中除了对于人物和事件有生动的记述外,还有很多吴永内心活动的描述,比如“予当时官场之阅历太浅,以为为地方利害起见,情切理正,定当易邀垂恤,而不知反以此见疑也。”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风格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在书中序言里,清末民初学者吴闿生这样介绍吴永,“当是时,吴公之名闻天下。既而太后嘉其行谊,命开缺以知府随扈督办行在粮台。日夕召见,骎骎且大用,众以封圻台辅目公矣。而公伉直自将,不肯骫骳随俗,以故枢要多不悦公,遂以道员外放。然太后终契其贤,遇两司缺出,未尝不忆及公;每入都召对,未尝不移晷也。”而有关记述者甓园居士刘治襄,吴永在序中则是这样叙述的,“兰溪刘治襄先生,吾浙知名士也。记问浩博有识,略知天下大计。壬寅领乡荐联捷,成进士,入词垣,有声朝列。余久钦其才望,以未获一见为恨。己未之秋,于役济南,晤于省廨。甫接,即询余西狩事。语未竟,会有他客至,寻复散去。越八年,余为济宁总揆辟入枢幕,与先生共几席。重申前问,余为缕述颠末。先生与同僚听之,或喜或忿,诧为创闻。余意一席之谈,不过具述当时事实而已。久之,先生出一编示余,署曰《庚子西狩丛谈》,则已裒然成集。”

《庚子西狩丛谈》问世之后,受到了中外研究者的关注。1935年,该书被译成英文,由耶鲁大学刊行,之后又陆续有德文和日文译本问世。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国内的岳麓书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庚子西狩丛谈》,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编辑 张秀梅

审核 胡世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