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邯郸少年杀人案看,未成年人犯罪怎么判刑?

谈谈梁开贵 2024-05-25 07:58:29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当前我国刑事领域中越来越常见,多地频发恶性案件,却因犯罪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而不起诉。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起诉3.9万人,依法不起诉3.1万人,几乎对半分的比例,这种现状背后暗含着许多家庭对公平正义的呼吁。

相关案例

小A和小C、小D、小E是初中同学,2024年3月10日下午,小A告知爷爷奶奶同学找自己玩,带着手机离开家门。下午,爷爷无法拨通小A电话,到同学家寻找,在长时间敲门后,他们或称没有去玩,或称小A在和别人玩。经过查找沿路监控,警方确定搭载小A的人,并通过恢复手机聊天记录,多方寻找,最终在一名犯罪嫌疑人屋后的大棚中发现掩埋的小A尸体,尸体面部遭受严重损害。2024年4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3名不满十四周岁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目前关于邯郸少年杀人案中3名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怎样判刑,网上有激烈的讨论,可见民众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很高的关注度。

文启律师说法

现行刑法规定,三名犯罪嫌疑人并不适用死刑,因其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适用无期徒刑的概率比较小,最重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问题在于,犯罪的治理不仅仅是刑法的任务,刑事责任的承担也不仅仅是刑事责任年龄的简单判定。

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主张援用英美的恶意年龄补足制度。各地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披露很多,他们顶着稚嫩的脸庞说着罪恶的话,因为年龄小,杀人不负责,是在受害人已经千疮百孔的心上又狠狠扎刀。刑法温情的家长主义被犯罪人利用,与民众杀人偿命的朴素法感情冲突。

仅依靠刑法来打击犯罪、保护社会的思路在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稍显吃力。对于犯罪要采用前端预防、后端惩罚的治理思路,《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都要规定家长或监护人、学校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应尽的义务与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赔偿、分情况同罪可罚制度等来保障受害人的权利。否则,当法律不能给予民众公平正义,受害者可能转变为加害者,形成悲剧的恶性循环。

文启律师建议

《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与《刑法》共同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惩罚的治理体系。综合犯罪学以及刑事政策学对犯罪原因以及犯罪对策的剖析,刑法的调整空间已经不大了,前置法应当进一步完善,发挥预防作用。如遇到类似刑事纠纷,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权利。

0 阅读:17

谈谈梁开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