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 "禁色令" 风波:一场基层治理的 "颜色革命" 闹剧
4 月 17 日深夜,河北省三河市泃阳镇某商户的门头招牌在夜色中悄然换回红色。店主轻抚着尚未干透的油漆,苦笑着告诉记者:"前几天改绿色花了 400 元,现在政府派人来改回原色,说不用自己掏钱。"
这个细节折射出一场荒诞政令的终结,更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权力任性的深层病灶。
一、权力 "调色盘" 的荒诞逻辑
2025 年 4 月,三河市突然掀起一场 "城市色彩革命",要求全市商户门头禁用红、蓝、黑三色,违者强制整改。这场 "禁色令" 的出台毫无征兆,既无法律依据,也未履行听证程序,仅凭个别官员的审美偏好,就将全城数万家商铺卷入 "色彩改造" 风暴。
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被强行 "漂绿",变成不伦不类的 "绿雪冰城";连锁药店的红十字标志沦为 "绿十字",引发市民对医疗标识严肃性的质疑。更荒唐的是,政府要求商户在 3 天内完成整改,逾期将面临高额罚款。某服装店老板无奈苦笑:"改个门头要 3000 元,相当于半个月的利润,这生意还怎么做?"
这场闹剧迅速引爆舆论,社交媒体上 #三河市颜色暴政# 的话题阅读量突破 5 亿次。有网友调侃:"建议下一步规定市民穿衣颜色,红配绿才是时尚新潮流。" 更有法律专家指出,这种 "一刀切" 的行政命令严重违反《行政许可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本质是权力对市场的粗暴干预。
二、基层治理的 "病灶扫描"
三河市的 "禁色令" 并非孤例。2023 年,某沿海城市要求沿街商铺统一使用 "中国风" 木质招牌,导致连锁品牌被迫更换全国统一标识;2024 年,中部某县城推行 "黑白灰" 建筑主色调,民居外墙被强制刷成冷色调,引发老人群体性抗议。这些案例共同暴露了基层治理的三大顽疾:
权力任性的 "拍脑袋" 决策
三河市 "禁色令" 的出台,源自个别官员对 "城市美学" 的偏执追求。这种将公共事务私人化的决策逻辑,本质是权力寻租的变种 —— 通过强制改造工程,某些利益群体得以从中牟利。据调查,此次门头改造工程的中标企业,正是当地某位领导亲属控股的公司。
法治意识的集体缺位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市容管理应 "保障市容整洁与市民生活便利相协调"。而三河市的 "禁色令" 既未召开听证会,也未进行合法性审查,甚至连正式文件都未下发,仅凭口头通知就要求商户执行。这种 "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口头" 的行政乱象,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形式主义的路径依赖
在创文创卫的考核压力下,部分基层政府将 "面子工程" 凌驾于民生之上。某街道办干部坦言:"上面检查就看外立面整洁度,至于商户死活,谁管那么多?" 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导致 "禁色令" 之类的荒诞政策层出不穷,最终沦为 "上级满意、群众骂娘" 的治理笑话。
三、纠错机制的 "中国样本"面对舆论风暴,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展现出罕见的雷厉风行:4 月 15 日,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4 月 17 日,泃阳镇政府工作人员连夜登门道歉,承诺承担商户改色费用;4 月 19 日,全市 "禁色令" 全面解除,相关责任人启动追责程序。这种 "发现问题 - 快速纠错 - 严肃问责" 的处理模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范例。
政治担当的 "高线突破"
此次问责打破了 "官官相护" 的潜规则,三河市委书记成为同类事件中被免职的最高级别官员。这种 "刀刃向内" 的自我革命,彰显了党中央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零容忍" 的坚定决心。正如中央纪委文件强调的:"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民生导向的 "底线回归"
在整改过程中,政府不仅承担改色费用,还建立 "商户诉求直通车" 机制,邀请工商界代表参与城市规划。这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治理智慧,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高度契合。某商户代表在座谈会上感慨:"终于有人听我们说话了。"
制度建设的 "长线布局"
廊坊市同步出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规定 "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这一制度创新,将有效遏制 "拍脑袋" 决策的冲动,推动基层治理从 "人治" 向 "法治" 转型。正如住建部专家所言:"城市管理需要温度,更需要法度。"
四、治理现代化的 "突围之路"三河市 "禁色令" 风波虽已平息,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这场闹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必须实现 "权力清单化、决策民主化、监督常态化" 的三维突破。
权力清单化
建议推行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明确政府在市容管理中的权力边界。例如,可规定 "除危及公共安全的情形外,不得干预商户招牌的颜色、字体和尺寸"。这种 "法无禁止即可为" 的治理逻辑,既能保障市容整洁,又能激发市场活力。
决策民主化
建立 "市民参与式治理" 机制,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听证会、专家论证和民意调查。借鉴杭州 "城市大脑" 经验,运用大数据分析商户需求,避免 "一刀切" 政策的出台。某互联网企业开发的 "市容管理模拟系统",已在深圳试点成功,可实时模拟政策对商户的影响。
监督常态化
完善 "媒体监督 + 群众举报" 的双轨监督体系。建议设立 "基层治理曝光台",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公开曝光。同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官员考核指标,彻底扭转 "唯上不唯下" 的政绩观。
忠言:在纠错中走向治理文明三河市的 "禁色令" 闹剧,本质是权力失序的一次集中爆发。但令人欣慰的是,这场风波最终以政府的主动纠错画上句号。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修复能力,更预示着基层治理正在向 "法治、民主、科学" 的方向转型。
当泃阳镇的商户重新点亮红色招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色彩的回归,更是权力边界的清晰界定,是民生权益的坚实保障。这场 "颜色革命" 的教训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千篇一律的 "整齐划一",而在于包容多元的 "烟火气";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 "拍脑袋" 的行政命令,而在于 "接地气" 的群众路线。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 "纠错样本",更需要每个公民的主动参与。因为,城市的主人从来不是某个官员,而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老纳认为,应该有高人指点,此色阻碍高升。
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做一笔钱,拆改又一笔钱
应该严查这个控股公司
蜜雪冰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搞火起来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牢固树立法治思想,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牟利的公司法人或者控股股东是谁
上那么多图片 怎么不敢他们独立的警徽发出来呢?
下一步,开门后店员一律配戴绿色帽子!
此文屁都不如!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