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首次站在国家政治的高度理性地审视战争,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又主张“不战”“慎战”,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胜利。《孙子兵法》思想博大深邃,后世兵家的著述,基本都是在《孙子兵法》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展开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也具有崇高地位。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作战学研究是国家的大事,它是关乎百姓死活、国家存亡,,不能不深入考察研究。
兵者,诡(guǐ)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náo)之,卑而骄之,佚(yì)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军事领域应以诡诈多变为原则。以有能力却装作没有能力;要出兵却装作不出兵;进攻的时间或距离近的,要表现出远,反之亦然。以小利诱惑敌人;扰乱敌人而趁乱战胜它;敌人实力强大就严加防备它;敌人兵强气锐就避开它;敌将性躁易怒就要想法激怒他;以卑词或佯败迷惑敌人,使其骄傲轻战;敌人休整充分,就想法使其疲惫;敌人团结和睦,就设法离间它;进攻敌人毫无准备之处,出击敌人毫无意料之地。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战略筹划周密就有可能取胜,战略筹划不周密就不可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作筹划呢!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dùn)兵挫锐,攻城则力屈(jué),久暴(pù)师则国用不足:用兵作战应要求速胜,时间久了部队会疲惫,士气会挫伤,攻城会感到气力衰竭,如果长期让军队 在国外作战,那么国家的财政就会紧张。
兵闻拙(zhuō)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在军事上听说过那种因指挥笨拙而速战失败的,没听说过那种指挥巧妙却将战争久拖不决的。战争拖得很久却对国家有利,这种情况是没有的。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危害,就不会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善用兵者,役(yì)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善用兵的人,不多次按照名册征发兵役,也不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草从敌国补充,这样粮草供给就可充足。
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要使士卒奋勇杀敌,就要激发他们的仇恨心理;要使士卒夺取敌人的财货,就要给予他们物质鼓励。
兵贵胜,不贵久:战争以速胜为贵,不宜久拖不决。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懂得用兵规律的将领,他们既是百姓生死的掌控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用兵的规律是:使敌人城邑完整地向我们投降,我们不战而胜,这是上策,攻破敌人的城邑而取得胜利,这是下策;使敌人的一个军完整地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军则为下策;使敌人的一个旅完整地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旅则为下策;使敌人的一个卒完整地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卒则为下策;使敌人的一个伍完整地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伍则为下策。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最高级的军事手段是挫败敌人的谋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挫败敌人的军队,最低级的是攻破敌人的城邑。采用攻打城邑的方法,是出于不得已。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靠交战,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靠持久作战,一定要以全胜为策略与天下诸侯竞争,所以不使军队受挫便能保全利益,这就是以智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用兵的规律是,兵力十倍于敌军就包围它,兵力五倍于敌军就进攻它,兵力两倍于敌军就分散敌人兵力,兵力与敌军相等就要能设奇兵打它,兵力少于敌军就要能避开它,兵力弱于敌军就要能逃避它。所以实力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擒获。
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领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必定强大;辅佐稍有失误,国家就必定变弱。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yú)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可从以下五种情况预测战争胜负:知道可以作战或不可以作战的,能够取胜;懂得兵力多时该如何用兵,兵力少时该如何用兵的,能够取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取胜;以自己的有准备对付敌人无准备的,能够取胜;将领有治军能力,而国君能不干预其指挥的,能够取胜。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dài);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那么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如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那么就胜负不定,有可能打胜,也有可能打败;如果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作战必定失败。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过去擅长打仗的将帅,首先做到实力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其次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不犯错误,能够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敌人是否出错。所以擅长打仗的将帅,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必然被战胜。所以说,若我军实力强大,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若仅凭实力强大而敌人却无隙可乘,就不一定能战胜敌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不能战胜敌人,就要采取防御;可以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御是由于实力不足,采取进攻是由于实力强大。善于防御的人,将其实力隐蔽得如同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把其兵力调动得如同从云霄之上从天而降,所以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预见胜利时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见识,这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争锋力战取得胜利,一般人都说好,这也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一个人能举起秋毫不能说他力气大,能看见日月不能说他视力好,能听见雷霆之声不能说他听力好。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于打仗的人,首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去任何一个击败敌人的机会。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具备战胜敌人的实力,而后才与敌人决战;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冒险与敌决战,而后期盼侥幸取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善于用兵的人,需研究兵家之道,确保必胜的法度,才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xiá)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是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容易的,那是因为组织编制的问题处理得好;凡是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容易的,那是因为通讯手段使用得好;凡是指挥三军,可使部队做到即使遭遇敌人攻击也不会失败的,那是因为奇正战术运用得好;军队进攻的效果,如同石头砸鸡蛋一样,那是因为虚实原则使用得当。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jié)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凡是作战,总是以正兵抵挡敌人,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既像苍天大地一样无穷无尽,又像长江黄河一样奔流不息。结束了又重新开始,就像日月的出没;死亡了又重生,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声音不过五种音节,然而五声的变化却多得听不过来。颜色不过五种色素,然而五色的变化却多得看不过来。滋味不过五种味道,然而五味的变化却多得尝不过来。兵力部署与作战方式不过奇与正两种,然而奇与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
乱生于治,怯(qiè)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qiè),势也;强弱,形也:示敌混乱,实则组织严整;示敌怯懦,实则英勇无畏;示敌弱小,实则实力强大。严整或混乱的军队管理,取决于它的组织编制水平;勇敢或怯弱的军人士气,取决于战场上的态势;强大或弱小的战斗力量,取决于军队的实力。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信从;给敌人一点好处,敌人必定接受而将空虚薄弱之处暴露出来。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yì),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yì)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凡是先到达作战地区而等待敌人的就会安逸,后到达作战地区而仓促应战的就会疲惫。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而自动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受到了利益的诱惑;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而无法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担心会有祸害。所以敌人安逸,能使它疲劳;敌人饱食,能使它饥饿;敌人安静,能使它骚动。向敌人急行军也无法到达的地方行进,快速到达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进攻而必能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防守而必能巩固,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无力攻下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了解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该如何进攻。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部队前进而敌人不能抵御,是因为袭击了敌人的空虚之处;部队撤退而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军速度很快而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方想要开战,敌人即使有高垒深沟,也不得不与我军作战,是因为进攻了敌人必定要救援的地方;我方不想作战,在地上画出界限便可作为防守之地,敌人也无法与我作战,是因为诱导敌人产生并实施了错误的思想。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方却隐蔽实情,没有显示形迹,这样我方就能集中兵力,而敌人却分散兵力。我军的兵力集中而形成一个合力,敌人的兵力却分散为十,所以就等于是用十倍的兵力攻击敌人,这样我方兵力就多而敌人兵力就少;我方能做到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劣势兵力,那么有能力与我方作战的敌人就少了。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兵力薄弱,是分兵防备对方的结果;兵力众多,是调动对方分兵防守自己的结果。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能预先了解作战的地点,预先了解作战的时间,那就可以奔赴千里而与敌交战。
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胜利是可以取得的。敌人即使众多,也可以分散它的兵力而使其无法与我争斗。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通过筹策计算,可以了解敌人计谋的得失;通过触动敌人,可以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通过有意制造假象,可以了解敌人的优势或薄弱致命之处;通过对敌人的试探性较量,可以了解敌人的强弱之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兵打仗的一般情况就像流水,流水的特性,是避开高处而往低处流,用兵打仗的特性,是避开敌人兵力集中而强大的地方,而攻击敌人兵力分散而虚弱的地方。水依据地形的变化而决定着水的流向,军队也要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制服敌人取得胜利。所以军队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水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夺取胜利的人,可称为神。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用兵打仗是凭借诡诈手段获得成功的,是依据获利多少来决定是否行动的,处理兵力分散与集中的问题,要根据战场实际采取灵活变通的战术思想。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部队行军迅速犹如急风;行军缓慢则严整不乱如树林;侵略敌国时,就像熊熊烈火般无可阻遏;部队驻守时,就像巍峨山岳般不可动摇;部队的状态如阴云蔽日般难以把握;部队发起冲击时,如雷击般无可躲避。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duò),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huá),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yì)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可以使三军士卒失去战胜敌人的锐气,也可以使将军失去战胜敌人的心理意志。在打仗过程中,士气始而锐不可当,继而士气怠惰,终则士气衰竭。所以善于用兵的将领,应避开敌人锐不可当的时候,而在敌人士气衰落时出击,这是掌握了敌我双方士气变化的规律。用自己的严整有序对付敌人的混乱不堪,用自己的安宁镇静,对付敌人的喧哗骚动,这是掌握了敌我双方的心理特点。用自己的近道便捷对付敌人的长途奔波,用自己的安逸对付敌人的疲劳,用自己的饱食对付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了敌我双方的战斗力情况。不要截击旗帜齐整的敌人,不要攻击军容壮大的敌人,这是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战术思想。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聪明人考虑问题,一定会兼顾有利与有害两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作战目的才可达到;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害的一面,祸患才可解除。
用兵之法,无恃(shì)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打仗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攻打,而要寄希望于我方的不懈备战;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寄希望于我方实力强大敌人无法进攻。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一般说来军队安营扎寨,喜好干爽的高地,厌恶潮湿的低地,重视向阳的地方,避免向阴的地方,在水草丰茂、便于放牧且地势高的地方宿营,军中没有各种疾病流行,这是必胜的重要前提。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兵力并非越多越好,不可一味迷信武力,轻举妄动,而是要足以做到集中兵力、查明敌情、战胜敌人罢了。既无深谋远虑又一味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擒获。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è)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是用兵的辅助因素。判断敌情,夺取胜利,考察地形险厄远近,这是贤能之将的用兵原则。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进不求功名,退不避罪责,只求保护民众,而且有利于君主,这种将领是国家的珍宝。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xī);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一样,所以可以与之共赴幽深的河涧山谷;对待士卒像对待爱子一样,所以可以与之一起赴死。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dài);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既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就能获胜而不会失败;既了解天时也了解地利,胜利就会无穷无尽。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shì),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所谓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的部队前后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应,能使敌军上下失去联系,能使敌军的士卒散乱而无法集中,队伍集合起来了却不整齐。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yú)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用兵的原则是贵于神速,神速就能趁敌人尚未赶到,从敌人意料不到的路径,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将士卒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他们就会死战而不会败逃;士卒死战,哪有不得胜之理?士卒人人尽心竭力。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吴国人和越国人彼此相互敌视,但是当他们同船共渡的时候,遇上大风,他们也能像左手帮右手一样相互救援。
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善于用兵的将领,能使全军携起手来,就像一个人一样齐心,这是客观形势不得已使然。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将军处事要做到,冷静而又幽深,公正无私而又善于治理。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把士卒置于危亡之地,这样之后他们才能存活;让他们深陷死地,这样之后他们才能活命。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把兵众陷入危险的境地,士卒就会专心作战,这样才能获胜。
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用兵打仗在于谨慎地审察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某点,出征千里,杀死敌将,这可称之为巧妙完成作战任务的将领。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军事行动开始阶段好像未嫁的女子一样沉静柔弱,敌人就会打开门户,放松警惕;然后就像逃脱的兔子一样,迅速出击,敌人就会来不及抵御。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不能取胜不要用兵,没到危急关头不要作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yǔn)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yǔn)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君主不可因一时愤怒而起兵,将帅不可因一时恼怒而出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转为欢喜,恼怒可以重新转为喜悦,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建立,人死了就不能复活。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若要事先探明敌情,就不可使用求神问卜的迷信手段来获取,不可用类比于其他事物的方法来获取,不可用推验日月星辰运行位置的方法来获取。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了解敌情的人。
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shì)而动也:明智的君主和贤能的将领,能任用智慧超群的人当间谍,必定可以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是用兵的关键,三军都要依靠他们提供的情报来部署军事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