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一杯水,心梗和脑梗的风险或倍增?提醒:中老年一定要注意

纵横知识 2025-04-09 20:02:57

一大早醒来,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倒上一杯水,一口气喝下去。这个看似健康的习惯,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万无一失”吗?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一口水,可能不是润肺解渴,而是潜藏风险的导火索。

近些年,国内外医学研究频频提及:早起饮水方式不当,可能增加心梗和脑梗的风险。

不是喝水有错,而是你“喝错了方式”

“早起喝水有助于清肠排毒”“睡了一晚,身体缺水,早上补水很关键”——这些说法几乎已经根植在人们的健康常识中。但问题在于:喝水的时间、方式、温度和速度,都可能影响身体反应。特别是对血管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硬化的中老年人来说,一杯水的“正确打开方式”比你以为的更重要。

早起时,人体的血液处于相对浓缩的状态,血液流动速度慢。这个时候如果一下子大量喝水,尤其是冰凉的水或者过快饮水,不能“冲刷血管”,反而可能刺激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导致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心梗和脑梗,并不是“突然”的灾难

许多人误以为心梗、脑梗是突如其来的“意外”,但它们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早已有征兆,只是我们没有察觉。

心梗,医学上叫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被血栓突然堵住,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脑梗,即脑梗塞,则是脑部血管被血块堵住,造成脑组织缺氧坏死。它们背后的共同根源是血管堵塞,而造成堵塞的元凶之一,就是血液粘稠、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长期的慢性问题。

早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布的数据,大多数心梗和脑梗发生在清晨6点到10点之间。这并非巧合,而是和人体的生理节律密切相关。清晨时段,肾上腺素分泌上升,血压自然升高,如果再遇上突然的刺激(如冷水、快速饮水、情绪波动),就可能成为压垮“脆弱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社会节奏加快,健康习惯却被忽略

当前社会节奏快,许多人早上起床后匆匆忙忙,水也来不及慢慢喝。一些老年人更是被各种“健康建议”包围着,看到网上说“早起喝水防中风”,便信以为真,却忽略了喝水这件小事背后的大科学。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各种“速成养生法”层出不穷,比如“一杯蜂蜜水通便”“白开水排毒”“柠檬水抗衰老”,但这些建议并没有针对不同人群做出区分。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喝水的方式更应该个性化、科学化。

科学研究揭示:早起饮水与心脑风险确有关联

一项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指出,清晨时段血液黏稠度最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研究还发现,在起床后30分钟内大量饮水的人群,其心脏负担显著增加,尤其是原本就患有高血压或心律不齐的患者。

国外一项由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调查也指出,冷水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率波动。对于老年人而言,这种刺激可能诱发严重的心律异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这些研究并不是说“不能喝水”,而是明确提醒:喝水的时机、温度和速度,尤其重要!

“喝水”这件事,要回归身体本身的节奏

我们总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水的益处从来不是“灌”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中老年人晨起后,建议先坐在床边缓一缓,活动几分钟再喝水,这样可以让身体从睡眠状态逐渐过渡到清醒状态,避免突然的血压波动。

喝水时,选择温水,控制在200-300毫升之间,慢慢小口喝,让水分慢慢进入体内。不要空腹大量饮冷水,也不要边走边喝,更不要一口气喝完。

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已经出现过胸闷、头晕、心悸等症状,更要注意早起的每一个小动作,包括这杯水。

老人说的“早上喝水养生”,也许有一半对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老一辈人很早就意识到“晨起饮水对身体好”。在一些地方的老话中,有“晨起一杯水,活到九十九”的说法。但这些民间智慧往往是在特定饮食结构、作息规律下形成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每一个现代人。

现在的生活节奏与过去大不相同,很多人晚睡、少动、饮食油腻,血管状况远不如从前。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经验”需要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看待,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总结:中老年人喝水,细节决定风险

别再把“喝水”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小事。特别是清晨这第一杯水,它不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而是讲究“温、缓、适量”。你的一点点小改变,可能就能避免一次大风险。

心梗、脑梗不是一朝一夕的病变,而是长年累月、起于细节的积累。而这杯水,可能就是你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刘力生,王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清晨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研究.20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冯世纶.《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