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坎儿井最早是谁先发明的?伊朗为何能成功申遗坎儿井?

维达说 2024-01-19 01:50:26

说起坎儿井,在几乎见不到河流的吐鲁番人眼中,坎儿井就是他们的母亲河,千年来,祖祖辈辈的吐鲁番人都受益于这种古老的灌溉方式。但被国人誉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世界上分布最多的地方却并不是依靠坎儿井灌溉出香甜葡萄的吐鲁番,而是伊朗高原。究其原因,则是跟从伊朗高原特殊的地形构造和自然气候密切有关。

伊朗高原?更像是四周山脉合围的盆地

伊朗高原是与安纳托利亚高原并列的中东地区两大高地之一,从高加索山脉开始一直向东延伸,东西长25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面积达370万平方公里,包括了现今伊朗、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西部。伊朗高原四周环山,北边是厄尔布尔士山脉与科佩特山脉,南边是莫克兰山脉,西缘是扎格罗斯山脉,东缘则是基尔塔尔山脉与苏莱曼山脉。

伊朗高原平均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从相对高度而言,伊朗高原更像是一个盆地,所以从伊朗高原各山脉内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这个干燥贫瘠的盆地之中。不过伊朗高原并非是完整的铁板一块,在地形结构上,中部以加恩山脉-萨哈德高原为界分为两部分,西侧为伊朗,东侧为阿富汗与巴基斯坦。

从气候上来看,伊朗高原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及山地阻挡,西风带来的湿润水汽难以深入,所以高原上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寒暑变化剧烈,盆地腹地形成了大片的荒漠、草原和和盐沼。唯有西部山区由于处在西风带迎风坡,所以年均降水量能达到500毫米以上,里海南岸一带的年均降水甚至能达到1000毫米。

所以整个伊朗,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就是毗邻两河流域的胡泽斯坦和北部的里海沿岸以及西北山地的河谷地区,这里既是波斯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又是如今伊朗重要城市的分布地,比如波斯波利斯、阿瓦士、哈马丹、伊斯法罕、大不里士等。这些城市高度依赖从高大山脉上流淌下来的河流。至于更广大的盆地腹地和与阿富汗相接的东部,比如锡斯坦、亚兹德则要另辟蹊径了。

坎儿井——干旱地区的“自来水”

这个“蹊径”便是坎儿井。坎儿井,在维吾尔语中称之为“坎儿孜”,意为“井穴”,是一种在荒漠地区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在极端干旱的地区非常普遍。因为在伊朗高原腹地,气候干旱,有些地方的年降水量甚至仅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达到3000毫米,如果将湿润地区传统的水利的灌溉方式完全照搬到这里,必然会白白流失很多水分。

而坎儿井这种在地下修建暗渠输水的方式,不仅蒸发量小,流量稳定,而且通过地下渠道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施工简单,不需要任何动力,更重要的是不受季节、风沙的影响,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坎儿井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组成。其中竖井是运送地下土方泥沙的通道,也是通风口。因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同,竖井各有深浅,一般越靠近源头井越深,最深可近百米。每个竖井之间一般间隔20至50米。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

坎儿井竖井

然后暗渠,就是坎儿井的地下水渠,通常按照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暗渠,让地下水自流出地表。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一两百米,长的则有二十来公里。因为空间狭窄,且因为全部在地下开挖,所以也是坎儿井施工最艰巨的部分。至于明渠就是水流到地面后形成的水渠,也是人们取水的地方。

坎儿井暗渠

波斯坎儿井,伊朗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东,水很珍贵,看这户人家是不是有钱,不是看房子有多大,而是看有没有树,有多少棵树,因为种树就必须有水,所以水在伊朗就是财富和权贵的象征。但伊朗高原普遍干旱,地表水缺乏,所以很多的伊朗城镇所依赖的地下供水系统,就是跟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一样。

他们利用荒漠山麓的地下蓄水层,在地下挖掘横向引水渠,把地下水接引到家家户户,再通过如同中国旧时的手摇竖井,把水打上来,用于吃喝用水、农业灌溉和浸润生机盎然的庭院。据统计,伊朗现有36300条坎儿井,伊朗坎儿井地下渠道总长为217800公里,而地面渠道的总为长158268公里,目前仍有22000条“坎儿井”被使用,总长度达274000公里,而新疆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只有近500条,数量差距不少。

至于坎儿井是不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这个尚未确认,不过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而修建的模式则为“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可以看出当时已有井下通渠引水的技术,这显然是坎儿井的雏形。

而且随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伊朗高原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必经之地,是伊朗将坎儿井东传入吐鲁番,还是吐鲁番西传入伊朗,这个尚未可知。只是根据考古挖掘及陶瓷样品,最古老的坎儿井遗址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今天在伊朗戈纳巴德镇现存且还在使用的坎儿井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

这是2016年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新增的遗产项目——伊朗波斯坎儿井的资料照片

于是作为干旱气候下沙漠地带传统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证明,由11条波斯坎儿井以及工人休息区,小水库以及水磨坊组成伊朗的申遗项目,在2016年获得通过,以“伊朗波斯坎儿井”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然倒也不必过于惋惜,毕竟坎儿井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水利工程,不但中国新疆有,从西起撒哈拉沙漠的摩洛哥,东至中国的荒漠地区都存在这种特殊的灌溉系统。重要的是,坎儿井向干旱地区的人们可持续地平均分配和共享了水源。只是如今随着开大渠、筑大坝,从吐鲁番经过,路边的不少坎儿井都荒废不用了。

坎儿井所代表的一个时代或者一种生活方式在新疆已经渐行渐远,而这种经年累月细水长流的引水方式在伊朗还在继续着千年来的流淌。

上期回顾:伊朗高原上波斯人既然选择信仰伊斯兰教,为何却又皈依了什叶派?

备注:本文是《西亚中东合集》的第37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1 阅读:147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