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家河南,这个话题,一时不知道如何下笔。思绪蓦然飘回多年前在沪求学的经历,当时同寝室的伙伴在寒假前闲聊,偶然讲到各自家乡的春节习俗,有位浙江诸暨的室友就讲他们家每年都会在除夕夜祭祖:在供桌上摆上一桌饭菜和水果后,他父亲便会拈上几柱香、提上一个灯笼到大门口呼唤神灵和历代祖先:“各位路过的神仙菩萨、列祖列宗、阿爸阿妈,今天是除夕夜,陈氏子孙已经备好饭菜,请大家驾临,保佑...”
很多时候还会在灯笼外面用红纸贴上写有“陈郡”的字样,室友曾问过他父亲,陈郡是哪里?父亲告诉他,陈郡是他们陈姓的起源地,他们镇上但凡是姓陈的,几乎都是八百多年前从陈郡迁来的。当时并未在意,莞尔一笑,如今思来便好奇查了一下陈郡,原来陈郡便是淮阳郡,也是西汉鼎鼎大名的淮南王的封地,辖今河南的豫东、豫南及相接的安徽部分县市。
恍然发现我与这位浙江同学竟然还有这层近缘。这让我对老家河南的概念有了豁然开朗的慨叹。河南,这个地处黄河中游的古老土地,自古以来便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优越,适宜居住和农业生产,连太史公司马迁都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指的便是夏商周三朝定都的地方都在河南,这里是中国早期文明的核心历史舞台。
中华早期文明的核心舞台
要知道,华夏民族莫不是以“龙的传人”与“炎黄子孙”自居,这两个称谓的发端均是与河南有密切关系。太史公在记述中华早期文明的《史记-五帝本纪》中确认过三皇五帝,对于五帝的确认,历代史学家大多都是赞同的,五帝不是传说,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而五帝之前还有一个三皇时代,虽然对三皇的认识一直众说纷纭,但其中多种说法中均将伏羲氏排在首位,其后才是神农氏、燧人氏。
伏羲氏开启的三皇时代与后来的黄帝时代交织在一起,成为华夏民族形成的两大支柱,并被亿万华人尊为中华的人文始祖,河南人亲切称其为“人祖爷”。而太昊伏羲的陵墓和庙宇就在河南淮阳,始建于春秋,历朝历代均会进行增修致祭。同时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太昊陵庙会从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在2008年还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还有三皇之一的天皇燧人氏,中国古代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尊奉为“燧皇”和“火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2002年编制的《中国历史年表》中把燧人氏所处的年代界定为100万年前,是中华民族可以文字考证的第一位祖先。燧人氏生于河南商丘,葬于商丘,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至今仍遗有燧皇陵。
至于地皇神农氏,也就是中国上古姜姓部落首领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开创了中国的农业文化,神农尝百草更是开始了中国的医药探索。虽然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和河南柘城,但炎帝部落兴盛在黄河中下游,先是定都陈地,后又将都城迁到山东曲阜。
至于五帝之首的黄帝,与炎帝合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以前为神农氏统治,神农氏之末,出现了“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乱象,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最终通过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击败了两个重要对手——炎帝与蚩尤,代神农氏而立。
史书中记载黄帝有熊氏的族居地便是在河南新郑,遗有熊国之墟,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会在这里举行。额外要说的是,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有黄帝陵,是黄帝衣冠冢,每年清明有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是祭祖大典。此外在浙江缙云每年10月还有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是南方的黄帝祭祀中心,始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而浙江缙云从东晋时开始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跟河南的苦难有关。居天下之中的河南,虽然自然环境优越,但同时也是战乱频仍、承受民族灾难最深重的一个地方。历史上,众多王朝定都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河南因此成为华夏文明的王畿之地。也因为是王畿之地,河南成为了各种势力角逐的主战场。
逐鹿中原,同时也散向四方
八方风雨会中州,也让中原百姓散向四方。由于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河南人逃难,主要是南下。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第一次便是西晋末年,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东晋。当时司马氏在篡夺曹魏建立西晋,平定三国分裂乱局,定都洛阳后不久,八王之乱爆发,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游牧民族乘机举兵。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的军队攻破西晋首都洛阳城,晋怀帝被俘,史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首次大规模南迁,扶老携幼,络绎不绝;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人口也大举迁入,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晋元帝遂率中原汉族百姓和士族从京师洛阳南下江南建立东晋,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转移。
晋朝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也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河南完成中华民族姓氏起源和发展的,随着动乱开始走出中原大地,南下长江流域。此后,类似的历史场景一再上演。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开始进入战乱和藩镇割据时代,以及更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大量的中原人口再次因动乱南迁,这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衣冠南渡。
到了公元1126年,金国攻克北宋国都汴京(开封),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残存的北宋皇室南渡杭州建立南宋,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中原臣民,之后蒙古帝国攻灭金国,中原地区再度遭厄,大量人口不断南迁,此时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正式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边是第三次衣冠南渡,也称建炎南渡。
我的浙江诸暨同学祖上也就是在这次动乱中南迁的。而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河南人口也经历了一次次流失和重建。如今在中国适用频率最高的前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氏都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名列前五名的大姓中,李、张、陈均出自河南;其余两姓,王姓最早的一支及刘姓最主要的源头也在河南。
诸如“入闽八姓”的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姓就是始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从中原陆续迁入福建的,经过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已成为地方大姓。还有位于福建泉州东郊洛阳江上的洛阳桥,作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中原入闽移民迁徙的历史见证。
泉州洛阳桥,是南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中原人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故命名之。
之后随着“湖广填四川”和“下南洋”,这些移民又大批流向海外,闽粤两省多地成了侨乡,比如泉州,这些源自中原的中华姓氏也得以漂洋过海,广布于世界各地。可以是,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中国家族都经历过移民,而姓氏这种稳定的父系传承方式,就如同寻根问祖的活化石,在我们对祖先记忆越来越模糊时,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姓名的意义,因为姓名从来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个人财产,它以“姓氏”来定家族归属,以“名字”来寄托长辈期望,通常还会巧妙地暗藏一个“字辈”结构,作为薪火相承的传家宝。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问题。
而老家河南,就在这些姓氏的迁徙中一遍遍被明确着,也传承着。
上期回顾:姓氏:中国人的血缘图腾,寻根问祖的活化石,历经5000年依旧清晰
备注:本文是《华北山河四省》合集的第18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福建广东人基本上都是河南人后代,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还有秦始皇置郡县龙川时后裔,有一百多个姓
南方大姓陈林郑黄皆出河南!
人类起源于单细胞
因为河南造字[呲牙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