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柴达木盆地,似乎那些无边无际的沙漠、戈壁和铺陈在大地上的盐湖最能代表其风格,但“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中国雅丹地貌天然博物馆”、“聚宝盆”这些标签并不能代表柴达木盆地地缘价值的全部,相反那些在盆地的山麓前延伸到周边区域,且被学界称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交通通道,更能体现柴达木盆地不同于茫茫荒野的另一个面貌。
不只有荒漠,还有绿洲
前面我说柴达木盆地干旱,是基于气候环境上而言的,因为深处在青藏高原腹地,因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柴达木盆地的所有地方都是缺水之地。其实在柴达木盆地的山前地带,如昆仑山脉北麓、祁连山南麓,那里河流纵横、湿地连绵、湖泊群聚。
特别是盆地东南部,准确说是从都兰到格尔木一带,这里是黄河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生态环境优美,河流交错,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古称“白兰”,曾是吐谷浑王国的腹地,如意为“河流密集之地”的格尔木,源自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在其北侧形成了那棱格勒河、开木棋河、格尔木河等一系列自南向北的河流。
还有香日德,在藏语中意为“树木繁多的地方”。沙柳河、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夏日哈河、察汗乌苏河、诺木洪河等散漫在大地上,南北霍鲁逊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形成连片的绿洲,共同镶嵌在这片荒原之中。这些地方从地貌角度而言,都属于山前地带,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等山前低地几乎是没什么很大差别的。
唯一的差别,就是柴达木盆地海拔要更高,蒸发作用也更强,但同样都受益于高大山脉的冰川融水滋润。白兰这一线,昆仑山雄踞于南,高大险峻,山前的周缘断续延伸出了大大小小十多处绿洲,如都兰、香日德、宗加、格尔木、乌图美仁、德令哈、鱼卡等,宜农土地约71.83万公顷,约合1077.5万亩,与大西北的和其他干旱区一样,也是文明繁衍的精华所在。
不过,这些山前绿洲相比同纬度的中原地区而言,柴达木盆地无论是年均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量,还是昼夜温差都很大,特别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因此这里盛产优质的小麦、青稞、豌豆和油菜等油料作物的单产很高,1978年青海日德农场种植的16.6亩春小麦试验田,平均亩产1824.5斤,其中3.91亩平均亩产高达2026斤,创下了春小麦单产世界最高记录。
通联四方的柴达木盆地路网
适宜的环境让这里很早就遍布了人类的足迹。在柴达木盆地东缘,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2900年的青铜时代诺木洪遗址,它表明在以湟水谷地卡约命名的卡约文化繁盛时期,柴达木盆地也已是青藏高原北部古羌人活动的重要据点。作为青藏高原最早的先民,古羌人以牧羊为业,逐水草而居,因惯于迁徙,他们很早就熟悉并使用了柴达木盆地内部以及周围的交通线路。
这些线路东接兰州至中原地区,南走成都平原连四川盆地,西北过敦煌到河西走廊和西域,西南通拉萨到达印度次大陆,这条四通八达的通道,便是被学界认可并研究的“丝绸之路青海道”。不过这条通道并不同于大众所熟知的经河西走廊一线直通西域的主干道,河西走廊道由于一路被祁连山与荒漠夹峙,是一条狭长的通道,而青海道则是网状分布。
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方向西行,经河湟谷地后,道路分为两支:一支经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北出当金山口,到达甘肃敦煌,汇入丝绸之路主干河西走廊道到西域;一支是从青海湖经都兰、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乌图美仁,再向西北经过尕斯库勒湖,翻越阿尔金山到西域,这条线与现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
除了通达西域外,青海道向南有两条通道。一是通向成都平原,继而从四川盆地向东沿长江而下到达吴楚之地;另外一条是衔接唐蕃古道,向南过玉树,进入西藏,再由拉萨向西南进入尼泊尔、印度。这两条通道与前面所说的三条通西域的线路构建了通联四方的柴达木盆地路网。
特别是在公元4世纪,原居东北的鲜卑吐谷浑部辗转数千里进入青藏高原东北部,建立了享国350年的吐谷浑王国,最盛时其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在南北朝时期,吐谷浑事实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联系着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交往。
而其所依赖的便是青海道,虽然大部分时间里,青海道是作为丝绸之路的辅道而存在,但在吐谷浑时期,青海道一直商旅不绝,与河西走廊线同等重要的枢纽地位,特别是河西走廊因战乱不通时。而沿途数以百计的古城、烽燧以及众多的岩画、古渡口、古桥址,完整诠释了青海道当年的繁盛。
即便是吐谷浑被灭后,途经格尔木到柴达木盆地的青海道,也一直是进出西藏的要道。比如香日德班禅行辕就是1780年(清乾隆十五年)六世班禅进京往返在香日德绿洲设立的行宫,此后进出西藏的僧侣亦多在此逗留。即便到了如今,柴达木盆地也已经成为了进藏的门户,西藏每年有90%以上的物资通过格尔木中转。
这就是柴达木盆地,茫茫无际的荒野中,蕴藏的不只是数百亿吨盐类资源和油气资源,还有受高山冰川滋润的山前绿洲,以及由绿洲串联起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印度等地的青海道。
上期回顾:柴达木盆地:中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也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参考资料:《柴达木·青海道》--钛学术-艾绍强;
《从柴达木盆地出土文物看古代青海丝绸之路的地位》--米海萍;
备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的第72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